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深化互联网应用成为时代要求。“互联网+”为高校档案管理带来新的思想和理念。大学生档案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一方面能够解决高校档案部门人力资源缺乏﹑信息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校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扶持和推动,营造学校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有助于增强学校实践育人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志愿服务发端于西方。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精髓。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爱心,收获感激与赞许,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目前国外的志愿活动比较活跃,民众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高。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成为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助推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在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评价﹑激励上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在志愿者的激励方面,德国给予志愿者租税﹑交通﹑社会保险等方面优惠进行奖励的做法值得借鉴。[1]我国的志愿者管理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事业管理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突破传统学科界限,致力培养具有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视野﹑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束缚的创新型人才。这为高校档案部门利用学校人才优势﹑创新档案志愿服务管理模式提供了智力支持。当前,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时间与智慧,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高校档案部门因此获得优质的志愿者资源。
高校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意识。国家对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极为重视,教育部在2015年出台了《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大学志愿服务档案,强化对志愿服务的全程管理。为积极贯彻国家志愿服务政策,各高校制订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规章制度。例如,广西科技大学就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制订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时数认证办法(暂行)》等制度,同时成立了学校青年志愿者总会﹑各二级学院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分会,统筹管理学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提供组织支持和制度保障。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当前,国家正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坚持走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成长成才道路,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有更大作为。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广泛接触社会,不仅可以了解社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发挥自己专长,学以致用,增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正在全面融入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档案志愿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将会构建起全新的发展和运行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档案部门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但高校档案部门互联网技术人才匮乏,一方面因为专职工作人员大部分是档案学专业毕业,在校所学的知识基本是传统档案管理理论,对互联网技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才引进难,档案部门的薪酬水平无法吸引优秀计算机人才。互联网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高校档案部门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档案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目前大部分高校档案部门工作经费除满足档案馆正常运转外,很难有额外专项经费支持档案部门建设网络管理服务平台。缺乏资金的支持,档案志愿服务网络工作平台就无法建设,很多可在网络上完成的志愿服务,如档案编目和著录,为照片或视频档案添加标签﹑注释说明等就难以利用智能终端在网络上进行便捷操作。
目前高校已有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主要是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对志愿服务作出规定,较少涉及各个志愿服务的细分领域。因此,为了推动档案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开展,还需建立档案志愿服务一整套科学﹑系统﹑完整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内容包括“志愿者招募﹑岗前培训﹑岗位分配﹑活动内容﹑激励与督促﹑考评标准﹑保障协议﹑权责分配等各个方面”[4]。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会有更多的档案志愿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由于档案本身的特殊性,为了避免档案信息出现泄密﹑丢失和被篡改情况发生,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防范方面的制度也需建立和完善。
档案志愿服务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发展,创新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意味着要转变档案部门传统的工作方式。对档案志愿服务而言,通过互联网开展志愿服务是传统志愿服务在网络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是志愿服务创新的要求,需要多部门加强合作,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进行联合攻关,解决技术壁垒。在当前缺乏专门的档案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扶持政策的情况下,档案部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创新档案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导致创新意识弱化﹑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招募行政化﹑功利化,培训简单化,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不足[5]。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将成为高校档案部门解决以上问题的利器。为此,高校档案部门需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一个集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系统,使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实现志愿服务报名﹑接受培训﹑志愿者之间的交流甚至完成一部分志愿服务工作。尤为重要的是,档案部门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档案志愿者培训,通过录制培训视频上传互联网管理平台,使其通过智能终端即可学习档案工作的基本程序﹑提前了解志愿工作内容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能够充分挖掘志愿者的潜能,为他们持续参加档案志愿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利用服务。由于档案蕴藏海量信息,仅凭有限的档案工作人员难以进行有效开发。为此,高校档案部门可结合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吸纳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作为志愿者。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学生组成一个志愿编研团队,发挥他们理论知识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好的优势。这不仅可实现档案信息多元主体编研,而且可对档案信息进行多视角的快速梳理﹑整合,从而提高信息编研的效率。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加速了馆藏档案数字化的进程。运用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深度挖掘档案潜在价值,为档案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既可提高高校档案馆的服务社会意识,又可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进而提升档案馆的社会地位。鉴此,高校档案馆应设立长期的档案数字化志愿者项目。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开设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互联网应用相关专业,这些专业不仅能够培养数据科学﹑多媒体等方面的人才,还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招募这些专业的学生成为志愿者,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实践教学要求,通过共建共享实验室等方式,对档案馆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并寻求解决存量档案数字化成果文字识别和内容转化的问题,实现档案“数字化”向“数据化”的转变[6],提高档案信息化质量,为档案大数据的应用储备更多的数据资源。
互联网+”时代,高校档案部门应以互联网思维规划档案利用服务整体方案,坚持“开放创新”原则,以创新驱动发展,开发更快速﹑更便捷的服务方式。例如,将档案服务系统置入学校OA办公系统中,为校内用户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在线查询﹑利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档案服务平台,秉承人性化服务理念,满足社会公众﹑校友等校外利用者在线咨询﹑在线查阅﹑在线预约的远程服务需求。而档案服务平台的系统维护﹑资源上传﹑信息收集等工作则可以交由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完成。这既能缓解高校档案馆在互联网技术人才不足的压力,又能促进档案志愿服务平台的整合优化,进而实现档案服务质量提升。
总而言之,在各行各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之际,高校占据着人才﹑技术等优势。高校档案部门应顺势而为,用互联网思维寻求档案事业的新突破,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开展,提升高校档案馆在信息资源开发﹑档案利用服务等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校档案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