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林 武威市文化馆
传统节日源于农业时期,用于祈求、庆祝丰收,社会生产力提高后,主要可分由农事祭祀、民族传统和宗教习俗三方面演变来的节日。传统节日走过春夏秋冬,历经一个又一个历史年轮,在不知不觉中,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变化。当历史的长河流经21世纪,社会环境、文化氛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节日也随之改变。引起文化节日活动变迁的原因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文化体系自身的内部原因,主要是本身的构成要素的变化;二是外部原因或力量引起的,主要是外来文化的传播。
56个民族构成中国这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寒食节、火把节、泼水节等。在所有节日中,春节被认为是所有节日中最典型的一个,它持续时间最长,活动最为丰富,而且不论民族。
春节,有些地方又称为大年,历史底蕴悠久、文化根基深厚,承载了人们对幸福、团圆的追求与向往。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古代,人类对自然界感到神秘和依赖,为此,在冬去春来新旧交替之际,用事物祭祀上天和祖先,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举办祭祀、庆祝等各种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活动传承下来,就演变成了如今的春节。
在甘肃,有二十三祭社、二十四除灰,之后置备年货的活动,除夕当天贴对子是不可少的,之后还会吃上丰富的年夜饭,初一要拜年,它和除夕夜的年夜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活动。家中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压岁钱表达祝福,街坊邻里、亲朋好友之间纷纷上门拜访做客,表达最真挚的祝福。一直持续到十五的元宵节都是以男人为主题的拜年活动,十六就是女人们回娘家走亲戚的时候了。元宵节有赏灯、猜灯谜、吃元宵的传统。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加大,难以分出更多的精力准备过年,很多仪式在无形中都被忽略简化了。传统的灶台退出了历史舞台,灶神也随之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祭灶活动也就由此缺失了,除灰的这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政人员来代替自己动手。对于家庭祭祖之事,年轻人甚至对这些流程习俗都一无所知,他们对此也不再信奉。置办年货本是一件十分热闹的活动。俗话说,“年兜,年兜,小孩爱年兜,大人乱糟糟”,老一辈人的物质生活紧张,置办年货需要货比三家,勒紧腰带,虽然十分紧张忙碌,但过程无比热闹喜庆。而现在,年货甚至在一条街上就可以解决,所有东西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虽说省去了许多麻烦,但相应缺少了许多乐趣和过年的氛围。
此外,年夜饭的阵地也发生了转移,许多职场人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不再花精力和时间去做粉蒸肉、袈裟肉、碗菜等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他们选择把年夜饭从家中改到酒楼,省去了亲自做的过程,年夜饭中自然也就没有了“妈妈的味道”。拜年的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走门串巷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手机、网络成为主要的拜年方式,通过微信拜年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压岁钱也被微信红包逐渐取代,不再寄托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变成了全民娱乐的一种活动,这些在节省时间、减少烦琐的同时,把年味也冲淡了,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感情交流也缺少了。
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起源于古时的祭月典礼。古代人们到八月收获时,不仅会拜谢土地神还有月亮神,认为月亮赐予了他们露水,圆缺给了他们计农时的依据,给他们带来了五谷丰登。人们在这天吃月饼、赏月,月饼成了中秋节的象征。最初,月饼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出现了种类丰富的月饼。它不再是中秋节自食的特色食物,也是赠送亲友的最佳礼品。商家看到这一商机,在包装上花费大量心思,花样百出,层出不穷,甚至包装比月饼本身还要贵。而这也成为一种变相送礼的方式,使得月饼失去了本身的文化内涵,变成了谋取功利的工具。
节日文化活动的变迁,一方面是对时代发展做出的相应革新和适应,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理念的生活模式,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文化进步的必然趋势。但利弊向来是相依的,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使得传统节日所寄托的意义逐渐被淡化,节日的一些传统活动也逐渐消失,失去了节日本身存在的意义。变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节日文化活动的这些变迁,深刻理解出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的过节方式。吸取变迁中带来的积极营养,吸收精华,去其糟粕,使这些节日更加融入时代,更加恒久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