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添智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舞剧是舞蹈与戏剧综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综合并不单是“舞”与“戏”的结合,更像是以舞蹈和戏剧为基点,融音乐、灯光、舞美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舞台表演形式。传统文化与人物情感在舞剧表演中既是情节发展的诱因也是精神升华的支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将以舞剧《粉墨春秋》为例,以其文化内涵和情感表现为主线,动作风格、音乐创作、灯光变化、舞美设计、道具服装等因素为分支,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以求对舞剧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粉墨春秋》这部剧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虽然说舞台的表现形式和设计手法都给了舞剧足够的支撑,但真正将此塑造为精品的是这部舞剧的文化内涵。这部剧以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作为取材对象,角色武生作为讲述对象,在表现中无论动作、道具、服装还是情节的设置都饱含了戏曲文化的特色,戏曲绝活的舞蹈化运用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不难看出,该部舞剧的动作设计运用了大量戏曲动作的语汇,将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巧妙结合到一起,戏曲中各种技术技巧的应用也给动作的表现增添了很多层次感。舞剧的第一幕“绳上耗腿”“耗山膀”以及“枪功”的动作设计是传统戏曲文化的直接体现。而戏曲绝活“寸跷功”与“髯口”的舞蹈化编排更是让人感受到了戏曲文化与舞蹈文化的双重视觉冲击。所谓“寸跷”即在脚上绑上木质小脚,模拟“三寸金莲”缠足行走,是戏曲花旦表演中的特技。由于古代梨园不允许女人登台,所以都由男演员来扮演。《粉墨春秋》中也沿袭了传统戏曲表演的做法,用男演员来完成“寸跷功”,极大地尊重了传统文化的纯洁性。第二幕中的凳上跷功朝天蹬的动作对于并非自小练习跷功的舞蹈演员来说更是不易。在这一点上,舞剧给予了观众足够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粉墨春秋》中“髯口”舞的动作设计也是出彩的一点,曾经就有评论家提到“戏曲大师盖叫天的髯口会跳舞”,这恰恰说明了“髯口”这一戏曲特技具有很强的可舞性。舞剧中将黑色的胡须染成红色,又把京剧髯口融入了晋剧动作爆发性的特点,这一舞段把整个第一幕推向了情绪的顶点,使整个舞剧的结构相得益彰。戏曲特技“寸跷”和“髯口”的使用是这部舞剧的经典,它既是技术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承。
灯光、舞美和音乐的运用为舞剧剧情的推进和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第二幕中军阀对燕儿的非分之想,三姨太对二师兄的爱慕之情,师兄弟的手足之情,黑豆与燕儿的青涩之情以及结尾处三姨太二师兄的“偷情”都利用这些辅助因素完美地表述出来。舞剧还采用人物定格的手法表达三姨太的内心世界,副官“起手”的一刻和二师兄台上探山的表演过程中,三姨太犹如灵魂出窍般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观戏台的移动也放大了三姨太的情感诉说[1]。戏下,戏楼的旋转使用体现出了戏曲演员台前幕后的真实感情生活,正反两面分别演绎了两种不同的人物情感,一种代表了黑豆与燕儿的美好恋情,而戏台背面却代表了二师兄与三姨太的偷窃之情。另外,灯光色调的控制、光区的严格把握也突出了正反面角色的人物特点及情感表述。这一点在舞剧的后半段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第四幕开头整个舞台通过灯光的控制在同一时刻分别表达了在监狱的三姨太、被拷打的二师兄、准备成亲的军阀以及即将解散的戏班众人的思想情感。第五幕中灯光把舞台切割成不同场景,正面黑豆的表演代表了他此时此刻的悲伤,第二场景的出现构成了他的思想空间——曾经师傅对于自己的悉心指导,师兄们与自己情同手足和燕儿不离不弃的陪伴。正是这些感情才推动了黑豆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不得不说,情感的诉说是整部舞剧的精髓,也是它的核心。这个情可以是各个人物之间的小“情”,也可以是发愤图强后世代传承的大“爱”[2]。
文化与情感是我们从舞剧中看到的,价值观和正能量是我们感受到的。舞剧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的真正价值不外乎通过肢体的表达情感,通过综合的形式阐述剧情,从而引起观众正面的心理共鸣。舞剧《粉墨春秋》虽不能说是完美的舞剧代表,但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正确价值观弘扬方面确实可圈可点。在如今诸多艺术形式融合交叉的大环境下,舞剧所能体现的那种不可言传的特性是这种艺术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