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爱周(云南省文化馆)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歌颂新时代、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激发正能量、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一批群众文艺精品。云南省文化厅于2018年8月26日至28日在红河州成功举办云南省第三届大家乐群众文化“彩云奖”音乐类作品全省决赛。通过2天的紧张角逐、专家评委的认真评选,入围决赛的24个音乐类作品,最终昆明市的《小马街的小新娘》、普洱市的《春到拉祜山》、昭通市的《阿依古举》、保山市的《幸福阿昌蹬窝罗》、临沧市的《遮然》、怒江州的《阿里当里当子来》6个节目获得了本届“彩云奖”。
本届“彩云奖”决赛的音乐类作品体裁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集中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浓郁的音乐文化特色和蓬勃向上的昂扬朝气。在保留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同时,体现出现代文明对各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和变革,无一不展示着云南各族人民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与美好向往。
本届“彩云奖”音乐类节目决赛第一场于8月26日晚在红河大剧院举行,来自保山市的《阿昌蹬窝罗》《彝寨欢歌》、普洱市的《巴哈雅迷》《春到拉祜山》、德宏州的《茶瑶》、丽江市的 《阿妈瓜鲁》 《阿哩哩吉普儿》、迪庆州的《阿尺木刮》、西双版纳州的《你可听见》 《瑶山谣》、临沧市的《遮然》、怒江州的《阿里当里当子来》12支参赛曲目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盛宴。
来自保山市的获奖节目《阿昌蹬窝罗》为此次音乐类节目决赛拉开序幕,动听的四声部合唱表达出阿昌族人民对幸福新生活的歌颂与向往。作品以阿昌族民间音乐“蹬窝罗”为主题,歌词采用阿昌族语言和汉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合唱写作的有机结合。音乐采用阿昌族民间音乐“蹬窝罗”的元素,用A-B-A的结构及较现代的四部和声编配,使整首歌曲旋律流畅、特点鲜明,有较强的听觉冲击。通过歌曲演绎,表达了阿昌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的新时代,以及阿昌人民对幸福新生活的歌颂与向往之情,让观众感受到阿昌族的音乐魅力!
临沧市的获奖节目《遮然》,就是在佤族传统“玩调”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的改编和创作,使歌曲更具舞台魅力。佤族民歌“遮然”意为“石崖滴水”,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地区的女性玩调之一,是具有浓郁特点的原生态三声部轮唱。通过沧源县文化馆音乐创作人员重新创作、提炼、加工改编为女声四声部轮唱,是佤族姑娘歌颂和赞美美好生活的一段动听旋律、一曲古补歌谣、一首优美的民间歌曲。千百年来,佤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佤族民歌,它是佤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记载方式之一。不仅表现了阿佤人的喜怒哀乐,也记载了阿佤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无论是史歌还是劳作歌,无论是玩调还是风习歌,都表达了阿佤人的美好愿望和真情实感。
怒江州的获奖节目《阿里当里当子来》,是根据怒江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原生传统民歌改编创作而来的。“阿里当里当子来”为傈僳语,意译是尽情的欢乐,该作品亦称之为傈僳酒歌,展现了淳朴的怒江傈僳族人,每当在欢乐之时总会带着热情饮下一杯幸福的酒、相逢时带着美好的心情喝下一杯同心的酒,唱出了淳朴的怒江傈僳族人热情好客的美好情怀!
普洱市的获奖节目《春到拉祜山》则讲述了改革的春风吹进拉祜山寨、拉祜儿女过上新生活的故事。歌曲是根据拉祜族古调发展改编创作的无伴奏合唱,表达了拉祜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心一意跟党走、同心携手、发奋图强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和决心,热情讴歌了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的拉祜山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纵观第一场决赛的4个获奖音乐节目,主题鲜明、题材新颖,彰显云南各民族新时代风采。新的时代新的变化,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云南各族人民勤劳致富奔小康,云岭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从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还是题材的选择,都独到新颖,从艺术的高度充分展示了近年来云南各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各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情景。
8月27日晚,第二场音乐类决赛节目演出依然精彩纷呈,昆明市的《小马街的小新娘》 《彝寨随想》、楚雄州的《弦乐悠悠》 《暖春》、昭通市的《阿依古举》 《我的村庄》、文山州的《铜鼓祭歌》 《哨·久别玛》、大理州的《只得望望不得采》、玉溪市的《拾菌调》、红河州的《马缨花》、曲靖市的《水妹》共12个独具特色的音乐节目更加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
在现场,昆明市选送的获奖节目《小马街的小新娘》具有浓郁的滇中民歌韵味,曲调含有云南花灯旋律,特别注重风味的浓郁,结合少有的3/4拍节奏转小快板,使得音乐十分丰富。歌曲唱出了滇中乡镇的姑娘即将出嫁时甜美慌乱的心情。作品为滇中音乐艺术增添了新的血液,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昭通市选送的获奖节目《阿依古举》,是根据永善彝族民族民间歌曲、小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而成。以民间歌曲、小调旋律为素材,表现了漂亮的彝族少女远嫁他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那柔美的歌声在灵魂深处无息地回响,跳动的音符渐渐托出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参加第二场决赛的其他音乐节目也精彩纷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文山州选送的《铜鼓祭歌》,以壮族鼓祭祀为创作背景,根植于传统壮族铜鼓祭祀文化与习俗,以祭祀经文的内容与旋律素材为基础,结合新的音乐语汇进行改编创作,使其成为结构完整的歌曲形式,并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大胆尝试,将铜鼓祭祀、歌唱与舞蹈融为体,从而使得壮族铜鼓祭祀歌舞得以在舞台上完整现,极具神秘感且不缺乏歌唱的艺术性。楚雄州选送的器乐节目《彝寨随想》以民族、通俗相融合的风格,选用云南彝族传统音乐元素,加入现代编创手法,以彝族传统乐器月琴为主,加入小提琴、手鼓、树叶等其他乐器,辅以背景视频、人声演唱、演员形体表演等形式进行构思和表现。描写了彝族同胞悦祥和的幸福生活,讴歌民族大家庭和谐相处的主题。玉溪市选送的《拾菌调》是由流传于峨山彝族群众中的同名传统调子改编创作而成。歌曲表现彝家女子清晨呼朋引伴上山拾菌的欢快场景,风趣诙谐,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充满了幸福感。特别歌词中“拾菌的阿表妹,你们给拾菌子呢”的彝语,“阿姐木该若弱,那么格格些”既是实词又当衬词,在歌曲中大量使用,好唱、好听、好记,有效增强了歌曲民族特色和艺术效果,唱出了彝族同胞对生活的热爱。红河州选送的《马缨花》集表演、演唱于一体,青春活泼,不拘一格,既有传统的创新,更有内容的出彩,大气而又细腻的表演,宛若天籁之音,仿佛把人带进了马缨花盛开的地方。
两年一届的“彩云奖”比赛,是集中展示云南省群众文艺创作新成果的平台和艺术盛会,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群文工作者的关注和参与,在历届“彩云奖”比赛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群众文艺精品,如《阿哈巴拉》《瓦器器》等荣获全国“群星奖”。参加本届“彩云奖”决赛的音乐节目,内容丰富,特别是云南独有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阿昌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等民族都有反映。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女声小合唱和组合表演唱独领风骚,纷纷摘取了含金量极高的“彩云奖”。
歌声悠扬,精彩动人,一个个包含着广大群文音乐工作者辛勤劳动和真情实感的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赞赏。获得本届“彩云奖”的音乐节目,充分体现了当下云南群众音乐创作的实力和水平,无论题材的加工提升还是和声的写作编配,都具有一定的技巧,创作手法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旋律和声部的写作进一步规范,使作品直体明显,和声协和,风格清新,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
看得出来,参加本届“彩云奖”决赛的音乐节目都是经过精心编排、鼎力打造的,呈现出云南群众音乐创作的最佳水平。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广大音乐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了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创作出一批“有人气、接地气、扬正气”的优秀文艺作品,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放歌新时代,筑梦彩云南。近年来,云南群众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且还走出乡村、走出云南,走上了全国“群星奖”的领奖舞台,为云南赢得了掌声和荣誉,为云南群众文艺精品力作的打造和宣传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