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认知
——普契尼塑造的悲剧人物托斯卡歌剧形象探析

2018-01-24 14:01
北方音乐 2018年24期
关键词:托斯卡维奥普契尼

陈 雷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一、歌剧《托斯卡》的创作特点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善于塑造市井生活中的特色鲜明小人物,以此来表现社会底层人们的复杂情感和坎坷命运,从而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托斯卡》就是他这一创作特色的代表作品。普契尼的歌剧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性格鲜明。他善于制造人物之间的矛盾,通过矛盾的激化来展开剧情,制造感人场面,从而达到牵动人心的舞台效果。

二、在对比中认识托斯卡

(一)在与威尔第《茶花女》中的维奥列塔的比较中,分析普契尼如何塑造托斯卡的歌剧形象

托斯卡和维奥列塔都是有着悲剧性命运的角色,最终都是以她们的死亡结束全剧。她们都渴望美好的爱情,但她们的梦想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淹没。纯真善良,愿意为爱付出一切,这是她们的相同之处。同为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大师的普契尼和威尔弟都擅长刻画人物心理,用动听的旋律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我们都可以在他们分别对托斯卡和维奥列塔的形象塑造上发现。

1.从选材上来说,这两个人物都有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原形,托斯卡是罗马一个小有名气的歌唱家,而维奥列塔则是一个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她们都是社会中的小人物,却都有着悲惨短暂的命运。

2.在舞台和戏剧性表现上,两部歌剧都以室内剧为主,没有夸张的舞美,也没有复杂的剧情,戏剧性矛盾冲突尖锐但不复杂。两剧的重点都集中在对女主人公复杂心理活动的刻画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心理的斗争、转变才是全剧发展的纽带,而其他的人物角色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

3.在音乐上,两位大师都赋予了女主人公动听且有感染力的歌唱旋律,这也是意大利歌剧的传统风格。如《托斯卡》中托斯卡演唱的堪称意大利歌剧中最美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这首咏叹调是托斯卡内心的独白,也是全剧的转折点和高潮所在。再如《茶花女》中,维奥列塔的咏叹调《也许灵魂所渴望的就是他》,这段集宣叙、咏叹和花腔为一体咏叹调难度很大,旋律很动听。

从以上共性之处我们可以看出,普契尼在塑造托斯卡这一悲剧形象时,的确是继承了意大利歌剧创作的传统技法。当然这些都是共性问题,在个性上,普契尼塑造的托斯卡也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表现了普契尼在继承上的发展创新,更加体现了他自己定位的歌剧理念。

从题材上来说,两部歌剧都是描写社会中平凡女性的悲剧故事,但从剧本的选择上,我们却可以看出普契尼和威尔弟这两位大师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观点。

《托斯卡》的剧本来自于一个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故事。普契尼的歌剧没有刻意表达多么深刻的社会道理,甚至给人的感觉是在就事论事,他所要表现的就是社会平民的真实生活。但是,普契尼在用真实的故事谱写歌剧来引起平民大众的共鸣的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普契尼的歌剧自己去感受和思考。威尔第生长在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盛行的时代,从威尔第的许多歌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气质。但《茶花女》是一个例外,威尔第对小人物的关注反映了他当时社会观、人生观的变化。可是,不变的是威尔第注重意大利传统音乐与外来文学艺术的融合,威尔第的剧本大都来自著名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茶花女》就是小仲马所作。威尔第的歌剧大都表现深刻的社会内涵,也就是说,威尔第的歌剧是要向我们表述一些观念和道理,这点普契尼是与之不同的。

对于剧本的选择,体现了两位大师各自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观点,这必然会关系到他们在塑造人物上的方式、尺度和标准。普契尼塑造的女性角色大都像托斯卡一样,具有刚烈坚韧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是维奥列塔所不具备的。这也正说明了普契尼对女性英雄主义的肯定。托斯卡在不知所措和极度痛苦之中唱起了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她诉说着对上帝的无限虔诚,可在现在的危急时刻上帝为何却抛弃了她?咏叹调就在这样的感情自然流露的倾诉中推向了顶点。当她发现餐桌上的匕首时,她急中生智,坚定果断地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抗争。普契尼在这里使用了大量的不协和七和弦连续转位进行,强烈地奏出,让我们对托斯卡的行为感到震撼。我们可以看到,托斯卡在矛盾挣扎之后,并没有像维奥列塔一样在逼迫下做出让步,放弃爱情。维奥列塔缺少勇气,失去了自我,以致成为了社会偏见和虚伪道德的牺牲品。在全剧的最后,当托斯卡发现自己心爱的人已经死亡,才恍然大悟,原来假枪决只是斯卡尔皮亚的一个阴谋。这时的托斯卡还是没有选择听从命运的摆布,她不愿束手就擒,而是勇敢地跳下围墙,为自己追求的爱情和自由而献身。托斯卡暗示了19世纪的女性强烈要求解放的愿望,她敢于与命运和社会的不公正进行斗争,哪怕这样的势力是强大几倍于她,她所具有的是追求理想的信念、勇气、果断和意志。因此,维奥列塔的郁郁而终让我们感到死的悲惨,让人感伤,而最终托斯卡为追求理想而牺牲自己,让我们感到死的壮烈,让人赞叹。

在音乐上,普契尼创造出了自己的写作手法,他打破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使得两者互相融合,把宣叙的唱词写成更加舒展优美的旋律,这样使咏叹调之间得以流畅地衔接,其实这样的写作手法让我们淡漠了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界限,让整部歌剧更具有旋律性,衔接更加紧密。在《托斯卡》中,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剧情的发展给人流畅、自然的感受,即使在咏叹调的写作上也是宣叙和咏叹的结合,给人一种真情自然的感觉。托斯卡的《为艺术,为爱情》的前面一段就是托斯卡宣叙性的内心诉说,但普契尼把这样的诉说写得优美动听,旋律起伏由心而发,只有在情绪高扬时,才是高音的表现、咏叹的时刻。普契尼的咏叹调柔中带刚,即使很抒情的旋律也可以感受到其强烈的内在积蓄力量。而威尔第的咏叹调与普契尼相比则显豪放和激情,从维奥列塔演唱的《也许灵魂所渴望的就是他》来看,旋律随着她心理矛盾的情绪而起伏不断,在强烈的内心斗争中迸发出热力四射的激情。

总的来说,通过与威尔第《茶花女》中的维奥列塔的对比,我们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到了普契尼笔下的悲剧人物托斯卡的歌剧形象特征。普契尼用自己风格的戏剧和音乐的创作手段,把托斯卡与众不同的性格品质塑造得淋漓尽致,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比较不同时代演唱版本的《托斯卡》,认识不同歌唱家是如何诠释自己所理解的托斯卡

不同的歌唱家们在饰演托斯卡这一角色的时候,由于自身的形象、声音、性格等条件的不同,所诠释的托斯卡也是各有千秋,但是,歌唱家们的演绎都没有脱离托斯卡这一歌剧形象的本质特征,对于不同版本的比较,有助于我们全方位的认识托斯卡,让我们从个性到共性的总结如何从演员的角度更好地塑造这一角色。《托斯卡》从首演至今已有百年之久,演唱版本举不胜数,在此,仅选出三个版本,作以比较分析。

首先是1961年由意大利女高音苔巴尔蒂主演的《托斯卡》。这是她与男高音托宾、男中音伦敦合作的版本,由帕塔内指挥。由于时代原因,这一版本为黑白画面。苔巴尔蒂的演唱赋有戏剧性,声音纯净且有金属性的穿透力,在饰演托斯卡中,演唱流畅有张力,轻松地驾驭了全剧,她对声音恰到好处的控制,显示了她娴熟的演唱技术。从音乐角度来说,她的塑造是成功的。在表演上,泼辣外向、善于嫉妒的性格,苔巴尔蒂表演得恰到好处。但是,由于她的样貌缺少了女性的柔美,而且身材有些魁梧,以至于在视觉上难以表现托斯卡作为一个女性娇艳及让人怜惜的一面。

其次是1975年由Decca唱片公司出版的电影版《托斯卡》。饰演托斯卡的是出生于保加利亚的女高音卡巴娃斯夫,与她同台合作的是男高音多明戈以及男中音米伦斯,由巴托列第指挥。卡巴娃斯夫的唱功一流,声音富有抒情性,有柔美的质感,演唱真情流露,甚是感人。在与多明戈在第一幕中演唱爱情二重唱《你不怀念我们的安乐窝吗》时,情深意切,缠绵动人。演唱《为艺术,为爱情》时,虽然没有苔巴尔蒂那样赋有穿透力且能够造成强烈戏剧性效果的嗓音,但是,外表和善美丽的卡巴娃斯夫的演唱牵动了观众的心,情感抒发细腻动人,歌声扣人心弦,特别是在最后一句的弱声演唱,发自肺腑,给人以共鸣。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在完美地表现着托斯卡的绝望与痛苦。

第三是1985年由Pioneer公司出品的大都会舞台版《托斯卡》,托斯卡由德国女高音比恩斯担纲,卡瓦拉多西仍由多明戈饰演,而斯卡尔皮亚则由迈克尼尔扮演,指挥为西诺波利。比恩斯诠释的托斯卡更赋有激情,舞台上的表演与演唱夸张而不做作,特别是在刺杀斯卡尔皮亚时刻,她运用沙哑声音的对白来表现她的憎恶和愤慨,给人以震撼。她所塑造的托斯卡激情奔放,性情刚烈。

总的来说,三位歌唱家的所塑造的托斯卡各有特色。苔巴尔蒂的演唱无懈可击,但是表演上过于控制,难以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卡巴娃斯夫的表演则更加生活化,自然真实,虽然在演唱上不及苔巴尔蒂赋有强烈的戏剧冲击力,但感人至深;比恩斯既没有苔巴尔蒂声音上的金属质感般的穿透力,也没有卡巴娃斯夫舞台上的柔美细腻,她所具备的是声音上强有力度的戏剧表现力以及舞台上激情豁达的情感表现力。

猜你喜欢
托斯卡维奥普契尼
歌剧《托斯卡》中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论普契尼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以《艺术家的生涯》中唱段《漫步街上》为例
悲剧人物托斯卡戏剧形象分析
贾科莫·普契尼:歌剧界的泰斗
普契尼的自我评价
剥好手中的桔子
艺术比死亡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