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阳
(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外还附加传导通路,导致电激动快速通过附束提前兴奋心室肌的一部分,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本身可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合并有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或基础疾病时可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均属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本次的研究中笔者将分析二者对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研究所选择90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诊患者,入院后使用随机平均对照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3.5±4.5)岁,体质量55~86 kg,平均体质量(68.0±5.0)kg。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患者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4.0±4.0)岁,体质量54~86 kg,平均体质量(67.2±5.0)kg。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①所纳入研究患者入院后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②两组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并已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③研究在实施前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核。
1.3 排除标准:①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以及不稳定心绞痛患者;②相关药物过敏,有严重精神疾病史及智能障碍者;③相关资料不全,无法顺利完成本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后均予以吸氧、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同时应用普罗帕酮治疗,方法为: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620)70 mg,加入5%葡萄糖液稀释后在10 min内缓慢注射,若无效可在20 min内重注射,总量不超过210 mg,静注起效后改为0.5~1.0 mg/min静滴。观察组使用胺碘酮治疗,方法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822)以0.5 mg/(kg·min)负荷剂量静脉注射,1 min后以0.05 mg(kg·min)维持静脉滴注,若用药4 min后效果良好则维持此剂量,若效果不佳可重复予以负荷剂量,并将维持剂量以0.05 mg(kg·min)幅度递增,最大剂量维持在0.3 mg(kg·min)。
1.5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用药后的心律失常复律时间,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1.6 疗效判定:用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2],转为窦性心律,且心率在80~100次/min为显效;转为窦性心律,相关症状明显改善,但持续时间不足10 min为有效;用药后心率无明显变化,仍有心律失常表现,甚至症状加重为无效。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7 统计学方法:数据比较SPSS11.0统计学系统,以率(%)描述等级数据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经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的患者40例,有效的患者4例,1例患者用药后无效,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患者中用药后有3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患者用药后无效,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56%,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P>0.05)。
2.2 复律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复律时间为(27.50±10.25)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51±6.20)min,两组之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15.021,P<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5例心动过缓,3例血压下降和3例头晕症状,对照组中共出现了11例药物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4%。观察组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心动过缓、头晕和血压下降各1例,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的差异显著,(χ2=5.414,P<0.05)。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心律不齐的一种,主要是指连续3次(≥3次)的房性早搏后房室交界性早搏组成的异常心律失常,临床以心慌、胸闷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因血流动力学障碍发生昏迷,在我国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病因为预激综合征[3]。对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及时进行复律,以纠正应心律不齐导致的心力衰竭或心肌缺血,挽救患者的生命[4]。
普罗帕酮属于广谱高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快钠离子的内流,降低收缩期的除极速度,延长传导速度、动作电位间期和有效不应期,改善房性心律失常,同时该药物也可通过降低传导速度,缓解心肌细胞的兴奋性,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加快复律时间。另外普罗帕酮有轻度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和β受体阻滞作用,可一定程度的抑制心肌收缩,容易诱发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5]。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同时具有轻度的Ⅰ、Ⅳ类抗心律失常作用,可延长各心肌组织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激动,并通过抑制心房和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延长传导速度,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另外胺碘酮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加快冠状动脉的输出量,且无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药物的耐受性较好[6]。从本次的研究结果中可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律时间分别为97.78%、6.67%、(27.50±10.25)min,对照组分别为95.56%、24.44%和(14.51±6.20)min,研究结果说明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均具有较好的效果,而普罗帕酮的起效更快,胺碘酮的药物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在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中,普罗帕酮的起效快,药物耐受性差,更适用于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胺碘酮的药效相对较慢,但药物的安全性高,可作为心功较差患者的首选。
[1] 王罡.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J].临床研究,2016,24(5):50-51.
[2] 刘瑞浩.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2-64.
[3] 刘建. 胺碘酮在预激综合征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6):74-75.
[4] 张苒.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6):206-207.
[5] 明绘,谢维.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6,6(5):196-197.
[6] 李真.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