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学贵在不中断 积土日久可成山
—— 音乐家景建树印象

2018-01-24 13:29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艺术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关键词:建树乐团黄河

张 平(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艺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初闻音乐家景建树老师之名,是在四十多年前(1972年)观看山西省大同歌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白毛女》。那时,充满激情的他是整场舞剧的乐队指挥。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准确把控全剧神韵、步调一致地使舞蹈与音乐紧密结合。音乐中的明与暗、厚与薄、收与放、动与静、急与缓等思路清晰,指挥动作简洁、朴实、潇洒、流畅,且特别注重呼吸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1987年,“山西省民间艺术团”出访日本,景建树担任该团乐队艺术指导和指挥。我作为乐队成员之一,曾得到他细致入微的指导和真挚热情的鼓励。从此,我们往来不断,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兄弟情,成为“砥行碧山石,结交青松枝”的知音。

一、丈夫为志,穷当益坚

景建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出身贫寒,且兄弟姐妹多。所谓“家贫出孝子”,景建树就是典型的代表。作为长兄,他从小便帮父母干农活,照顾弟妹,但他仍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父母。

景建树立志在音乐上有所追求,是因其受家乡传统音乐的熏陶及父母的影响。12岁(1956年)时,他只身赴陕西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少年班学习音乐,主修钢琴、作曲①1959-1960年主修钢琴,1960-1962年主修作曲,师从陈代琳、杨天锡教授。,初次满足了他追求音乐之梦想和减轻父母生活负担的愿望。1960年,他创作的男声小合唱《比干劲》刊登于天津市音协主办的《群众歌声》,是景建树音乐创作公开发表的第一首作品。但好景不长,1962年,国家经济的大困难,停滞了他继续深造的机会②1962年中国经济进入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失掉了学习的机会反而让他更加珍爱音乐。

返乡务农的景建树,一边帮助父母承担家务,一边如饥似渴地吮吸着当地民间音乐的养分。他身上常装着小本随时记录当地民歌和锣鼓经,曾步行60里到邻近的稷山县看蒲剧。那时,景建树虽已离开学校,但仍与老同学心系相连。他与赵季平、张庆祥、宁尔书信不断,相互交流学习作曲、和声等音乐理论以及创作体会,彼此鼓励,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百折不挠的学习音乐的信心。此时,父母的言传身教也使他在世界观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信念:“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世界上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命运之神对志存高远、勤奋执着的人们的偏爱和馈赠。他相信,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梦想的人们。1963年,大学恢复招生,他参加了山西大学艺术系的招生考试。在考场上,景建树甚至连一支按规定要求答卷的钢笔都没有,幸亏监考老师张永生解了燃眉之急!至今,景建树都念念不忘当年张永生老师给予他的帮助。“有志者事竟成”,景建树如愿成为主修钢琴与作曲,副修竹笛专业的大学生。

大学期间,他求知若渴、勤奋刻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为音乐事业而奋斗终身,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以晋剧曲牌为素材创作了笛子与乐队《吆车调》,成为新中国以来最早表现三晋内容的笛子曲。

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到部队体验军旅生活,接受锻炼。虽仅有两年的时间,但他真正地体会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百姓喜欢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精品,百姓喜欢的音乐家才是真正的音乐家”“实践是检验艺术成果的最主要的手段”“意志的磨炼提升,部队生活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两年的部队生活,为他后来很快成为优秀的军旅音乐家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1970年,景建树进入山西省大同市歌舞团,主要职责为作曲与指挥。期间,他创作了百余首音乐作品。其中,《八十抒怀》①《八十抒怀》发表于《人民音乐》1978年01期。经吕骥推荐发表于 《人民音乐》; 《星夜》和《樱花》分别两次发表于人民日报;轰动省内外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他是全剧艺术指导与乐队指挥。他不时去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山西大学等校请教专家提升自己;他走遍三晋大地,进行实地采风,潜心学习地方传统音乐中的民歌、戏曲、民族器乐、说唱、歌舞等,为后来许多音乐精品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今日,景建树一直难忘1968年至1984年的工作经历。他说“没有这十多年的工作锻炼,生活锻炼,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提高,就不可能取得后来较满意的成绩。今天的事业理念、工作理念、学习理念、生活理念、处人理念等,无不与那时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1984年,景建树调入山西省歌舞剧院,开启了他音乐艺术的黄金期。期间,他创作了歌曲、器乐曲、电视剧音乐、舞蹈音乐等三百余部作品。其中,多部音乐作品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享誉国内外的“黄河三部曲②《黄河三部曲》是山西歌舞剧院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黄河一方土》《黄河儿女情》和《黄河水长流》的大型民族歌舞。”及“黄河系歌舞③黄河三部曲加后来诞生的《黄河鼓舞》《黄河通四海》。”,他是首席指挥和创作组主要成员之一。1985年,为“国际和平年”创作的《金沙滩》④全名《中国打击乐〈金沙滩〉》。,虽然在内容上描述的是古代山西雁门关外杨家将父子英勇杀敌的残酷战争场面,但作者却不拘泥于叙事怀古,而是立意深远,意图通过音乐的升华,生动表达人们和谐相处、企盼和平、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金沙滩》在传统民族器乐合奏暨民族打击乐艺术发展史上填补了诸多空白。如“双中心组合”模式的艺术提升;中国传统曲式结构与西方曲式学的有机结合;全音列、多调性、音块式和弦模拟各种乐器(特别是模拟打击乐)音色以及非常见音响的巧妙运用等,为中国民族器乐合奏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风格。《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山西日报》等报刊,曾对《金沙滩》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述,并获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文艺调演”创作、演奏一等奖。

《新编走西口》是1987年山西省歌舞剧院“黄河三部曲”之首《黄河儿女情》的代表曲目之一,被称为“中国民族艺术歌曲咏叹调的精品之一”⑤1987年11月,赵季平在观看《黄河儿女情》之后的感言。,成为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的选唱曲目和高等院校专业声乐教材中的必选曲目之一。

《新编走西口》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式咏叹调与宣叙调的诠释、语言与音乐中旋律的有机结合、单衬字和双衬字与多衬字的科学运用、音色和音域及真假声的运用等,为中国民族艺术歌曲创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7年,创作的山西绛州鼓乐《秦王点兵》,开创了诸多鼓乐创作与演奏的新风格,同时,激发了众多音乐学者对中国锣鼓乐的理论研究热情。其一,将绛州鼓乐中花敲鼓之“交替鼓心”“交替鼓帮”“单锤鼓钉击”“叩击”“鼓锤花击”等演奏技术提高到新的阶段;其二,服装、队形、表演动作的合理设计,提升了中国民间锣鼓乐的艺术品位;其三,为中国民间锣鼓乐由广场、街头表演形式走向室内舞台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其四,音乐学者们在研究绛州鼓乐后发现,唐代大曲《秦王破阵乐》不仅据史料所述,有隋末军中之曲和龟兹乐之成分,还应有晋南鼓乐之节奏和晋南民间音乐之音调;其五,绛州鼓乐艺术团多次走出国门展示风采,为中国鼓乐文化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景建树在山西省歌舞剧院工作期间,有计划地创作了《黄河鼓手》《黄河之水天上来》《叫一声黄河跟我走》《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母亲河》《黄河板船汉》《欢送咱大军过黄河》等一系列以黄河为主题的艺术歌曲。一是体现了他作为黄河儿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二是展现了其力求将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传播于海内外之宏图远志和音乐才华。此外,他还创作了《太行山》《我家住在杏花村》《红灯高挂唱新春》《感慨对深秋》《醉鼓》《拜年》《节日随想》等近百首歌曲、器乐曲、电视剧音乐等。

1997年,景建树调入国内一流的民族乐团——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民族乐团,担任该团首席指挥与作曲,延续了他力求以音乐为人民子弟兵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不了情。此时,他的事业方向也由原来的“作曲与指挥”转为“指挥与作曲”。

入伍伊始,他就撰写了两万余字的《前卫歌舞团民乐团未来发展构想》工作报告,并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批准。短短七年的部队艺术生涯①1997年入伍时,景建树53岁至2004年退休为七年部队生涯。,实现了景建树及全体团员当初的梦想。2002年,指挥全军最高民族乐团——红星民族乐团,展演于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获奥地利国防部颁发的“奥中文化交流贡献奖”。

1998年,受文化部及中国文联邀请,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指挥百余人的民族乐团②前卫歌舞团与山东省歌剧舞剧院民乐团。,公演了他创作的交响音画《中流砥柱》;1999年,为七位演奏家而创作的《打春》,不仅获全军第七届汇演创作与演奏一等奖,且荣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共和国50年音乐作品征集”一等奖;2002年,香港演艺学院特邀其举办“黄河之子——景建树中乐作品音乐会”。期间,率山西省民族乐团赴台湾举办三场民族音乐会,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进行多次播放。军旅七年,景建树及战友几乎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边陲海哨,为子弟兵与当地人民奉献了三百余场音乐会,获多方好评和嘉奖。

纵观景建树60岁之前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他一是孝悌为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品格在他身上有充分的体现;二是聪颖过人,根据自身的条件,能敏锐而坚定地选择事业奋斗的方向;三是才猷卓著,以出众的音乐禀赋兼以独立思考之习性,遨游乐海,孜孜以求,终成大家一脉;四是不忘初心,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前无负于祖先,后无愧于来者”之原则,始终不忘父母抚育、国家培养之恩、艺术成就斐然而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五是家国情怀,始终不忘自己是黄河儿女,梦魂萦绕黄河情。一曲曲气势磅礴的音乐作品,如大河奔流,委婉深沉,气韵不凡,风格隽永,堪称民乐佳作,当传之久远、历久弥新。

二、蹉跎莫遣韶光老

景建树给我的第二印象是惜时如金,从不虚度光阴,在强健身体的基础上,用音乐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他认为,“学问无穷曾三颜四,光阴有限禹寸陶分”“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学而不止、阖棺乃止”“蹉跎莫遣韶光老”。

2004年,景建树虽然在工作性质上正式退休,可在周围人的眼里,他一直在忙碌着。他以为,退休与否,不应有思想困惑,更不能囿于年高,止步求索,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一心忙似箭,两脚走如飞”。此间,他受聘于中国歌剧舞剧院民乐团,北京市民乐团指挥,在演奏上融入了新的风格;他受聘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等民乐团指挥兼客座教授,为高等教育民族器乐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贡献;他受聘于北京昌平二中、北京十二中担任“金帆艺术团”指挥,迅速提高了乐团的艺术水平,致其先后获北京市和全国比赛一等奖,并率领他们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等公演,为在中小学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中小学生艺术修养发挥着其一流艺术家的作用;他受邀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担任“印象西南军乐风”情景晚会音乐总监③为这台晚会,景建树专门创作了《5.12》交响诗、笙与乐队《彝族随想》、歌曲《我心飞翔》。,并担任整场音乐会指挥,为其在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中取得的好成绩贡献良多;他受邀山西省宣传部,与赵季平、程大兆、张坚、韩兰魁共同组成“五人团”,策划、创作了《华夏之根》民族交响音乐会,开创了山西省第一次套曲形式的民族交响音乐会。同时,坚守着“只要家乡人民需要,我将一如既往无私奉献”之原则。他与赵季平、韩兰魁、张坚及张晓峰、房晓敏、蓝程宝等分别受邀于甘肃省宣传部、广东省宣传部,分别策划和创作了交响音画《敦煌音画》与《丝路粤韵》,为甘粤两省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上增添了新的色彩。另外他主动为山西省闻喜县家乡人民创作和辅导《闻喜车鼓》与《少年中国鼓》锣鼓乐,两次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体现了景建树特有的“感恩”之品格。

在音乐创作上,景建树延续了他内容上的叙事性,旋律上的浓郁民族风格,中西复调音乐的紧密结合,运用打击乐器古老技术的深度挖掘并结合现代音乐审美元素,兼收并蓄、才思泉涌,作品更显深沉优美,浑然天成。同时,开拓新风格、新体裁、新题材、新技术等成为他退休之后主要追求的目标,且音乐感情均来自景建树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灵魂深处的感悟。他学习新疆音乐,创作了民乐合奏《冬不拉与热瓦普》;研究古代敦煌译谱,创作了《莫高风铃》《敦煌赋》;领略岭南风情,创作了粤味浓郁的《开海》;探索陕西同州梆子古朴的脉络,创作了《望秦川》;努力传播家乡音乐,创作了《梦四回》《三节》《黄水韵》《栗村花鼓》《闻喜车鼓》和《少年中国鼓》;他亲眼目睹了2008年四川大地震抗震英雄们的事迹,创作了震撼人心的民族交响日记《5·12》。

在西方歌剧发展史上,人们都知道威尔第创作的三大名剧为《茶花女》《阿依达》和《弄臣》,这三部作品均是威尔第黄金时期创作的。但在史学家看来,威尔第的后期作品《奥赛罗》才是体现意大利悲歌剧的最高造诣。欣赏景建树退休起到今天的作品,笔者能深切地感受到每一首作品,如《5.12》《少年中国鼓》 《开海》《梦四回》《莫高风铃》等均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慨,是作者追求以艺致道的进化过程,是作者倡导继承与发展有机结合理念的行为,也是作者彰显精品至上原则的体现。

管窥景建树现在的作品,我们还发现他在创作中,为了完整描述音乐内容中的戏剧性行为,仔细刻画音乐内容中的感情世界,在体裁上,交响诗、音画、协奏曲、组曲等作品占更多的比例,使其在这些体裁的挖掘、探索、研究和创作等方面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表现。

而今,景建树虽然年过七十,却丝毫看不出已逾古稀之年。他精气神十足,工作、生活有条不紊,还增加了新的学习内容——小楷书法。睹其书法小品,如沐黄河秋光,苍劲洒脱、形神兼备,可谓深得民族音乐的滋养与“累学贵在不中断,积土日久可成山”治学品格之熏陶。从来三晋蕴英华,歌起黄河乐声扬——衷心希望景建树音乐泉源涌流、艺术之树长青,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讴歌家乡、讴歌黄河、讴歌美好的生活和日新月异的时代,续写民族音乐的最新华彩乐章。

猜你喜欢
建树乐团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滚烫的交响灵魂
抚摸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
奖赏委屈
戎马一生为人民 政治工作多建树——深切缅怀梁必业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