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森 阿坝师范学院
随着合唱事业的发展,合唱已经盛行到了中国的每一个乡村。合唱不单是一种演唱形式,更是一种培养小学生协作能力的实践。教育改革之后,国家对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开始大力支持教育行业的发展,为农村学生上学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开始加强对农村小学教育素质的培养。为了缩小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领导及教师们都在积极地探索。童声合唱作为教育事业重点课程之一,必须要寻找合适的训练方法和发展之路。
发声练声是合唱练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唱队需要有统一的发声要求、口形、发声位置、表情和声部气息。因此,统一便是合唱训练的基础。统一的发声要求可以让学生找到共性的声音;统一的口形可以避免发音吐字声音的圆和扁;统一的位置必须强调高位置发声,可以添加一些手势来引导学生进行高位置发声练习,从而把学生领入到合唱的“合”中。
强弱是合唱的精髓。弱音犹如穿针引线,如西洋教堂中的天籁之声,可用长音1- - - -或者135的和弦进行练习。强音犹如山洪暴发,似浩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可用1 1 1 1或者135的和弦加唱词“哈哈哈哈”进行练习。在发声练习中必须让学生养成看指挥的习惯,让学生的声音跟从指挥。
排练应从听歌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表演和演唱合唱作品,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音乐带来的故事和愉悦心情,从而为学生理解歌曲,把握情绪音乐,理解音乐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视唱是一种多项思维的基础课。授课时,教师应以弱音唱为主,先演唱一些学生熟悉的曲调,让学生从熟悉的曲调中感受“do re mi fa so la si”的音高关系,从而感受到音乐的音程关系。针对小学1、2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科尔文”手势来引导学生掌握音阶的音高关系。视唱曲谱先从三度音程(1~3)开始,二度音程属于不协和音程,音高不易把握,练习时应逐步渗透、拓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以及合唱的初步技能。
分唱即分声部进行排练、演唱,分唱也是针对非专业合唱团高效率排练的途径之一。排练过程中应注重细节的处理,注意旋律的音准和音乐连与跳的标记,带着歌词所表达的意义来诠释作品;教师可以对声部的某一个片段进行夸张地表演,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感染力,培养学生阅读指挥手势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当排练某一声部时,其他声部要参与学习,小声哼唱,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让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学会用耳朵去聆听其他声部的旋律,培养多声部思维。
当学生基本掌握自己的声部后,可进行多声部的合成。合成要领:第一,两两声部(S-A、S-T、S-D等方式)进行合成;第二,分段分句进行,作为指挥首先要厘清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对此作品的编排、艺术处理做大致的规划;第三,重、难点训练,一个指挥必须要把曲谱装在自己的心里,设计好每一个声部的进入动作,每一个声部的进入都要给预备拍进行提醒;第四,强弱的处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任何声音的强弱也是相对的。在合唱中弱是针对强,强是针对弱,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合唱中必须体现得生龙活虎、惟妙惟肖。
艺术处理是建立在学生对作品比较熟悉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作品的内涵、作者的创作背景、声部的运用、意境的现象、风格的把握等方面进行处理。针对小学生合唱的艺术处理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内涵,指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所描写的场景或者通过某种现象揭示一个道理;第二,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可以是时代的背景,也可以是作者的背景,可以是作品孕育的背景;第三,意境的想象,通过作品中文字的描述或者歌曲的引子,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第四,风格的掌握,风格是音乐的命脉,一首作品如果没有风格就像失去了灵魂。
综合训练包括作品的细节处理、动作编排及舞美设计等。网络时代,大家已经在电视和手机上看过、听过很多优秀的音乐和视频,传统的合唱形式已经无法打动观众和评委的内心。现代人们追求的是新颖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故现代的合唱作品必须结合创新元素。
1.伴奏
伴奏可以丰富合唱的形式,烘托音乐的氛围,提示演唱者的音高、稳定音准。常见的伴奏乐器有: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但这些乐器已经司空见惯了,再好的新作品也很难在群众的心中留下印象。19世纪末期以德彪西为代表的民主派音乐是在西洋音乐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产生的流派,但同样能获得世界的认可。我国民族众多,素材众多,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音乐体现和调式。如儿童合唱歌曲《舂米谣》,它是上海音乐学院徐坚强根据壮族民谣改编的一首作品,该作品体现了壮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天性,旋律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编排时可以使用具有特色的木鼓作为打击乐器使用。
2.动作的编排及舞美
仍以《舂米谣》为例,在动作的编排中一定要紧扣主题,表达歌词所刻画的意境。歌词一开始用号子(哟撒哟)的方式引入,编导采用静态、定点的方式来呈现;进入主题时编导描绘出了一副热闹的劳动场面,接着一位小男孩饰演月亮公公的角色将作品进行升华;随后孩子们敲起木鼓、吹起洞巴,跳起欢快的舞蹈;最后再现号子动机,营造一副通过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画面。
教学计划是教育者控制教学进度的基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合唱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态势,但少儿合唱团方向缺少较为体系化的排练方案、方法研究。由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烦琐,很难有老师潜心钻研、制订周密的计划,教师往往把学校给予的任务看成是一种负担,没有长远的规划,教学过程必然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新兴的合唱团。因此,制订教学计划尤为重要,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教学的有序安排,更有利于其他教学团队的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1]。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改革,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单一的合唱训练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合唱教学的需求,必须改善合唱教学体系,从本质上提高合唱教学质量。所以,农村小学应该不断改进并完善合唱课程体系,逐渐走向系统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分配优化教学课程结构,按照学生学习层次来教学,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现代的合唱教学不止是一种声音的教学,必须融入舞蹈与情景,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童声合唱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音乐培养的重要表现,能够以直接形态展示给学生与教师,进行直观学习。由于我国的童声合唱发展较晚,关于童声合唱的教材非常少,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加强以童声合唱教学为中心的教材编著,对童声合唱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总结和汇总,体现教材的真正价值。除了常规的教学教材编著之外,还需要将童声教学各方面的训练编入其中,如气息练习技巧、声乐练习技巧等。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童声合唱教育事业,作曲家、指挥者与合唱团必须携手共进,创建合作的途径。一个优秀的合唱团必须有代表性作品,要写出代表性的作品就必须从该合唱团中寻找创作灵感,根据合唱学员的水平进行量身定制。在新作品的排练过程中,作曲家可以根据指挥者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修改,但必须保持作品的统一性,面对不同的观点时必须通过讨论得出共识,方可进行排练。为了更好的发展,每比赛一次应举办一次教学反思座谈会,邀请指挥者与作曲家共同参与,加强指挥者与作曲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座谈会不仅是一种合作途径,更是一种艺术与思想的碰撞,能够为童声合唱的后期发展提供保障,从而使童声合唱教育进入更高领域[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童声合唱教学在我国教育事业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童声合唱体现的是一种团结的精神,能激发出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大学教学经验和对农村中小学的合唱教育教学实践来研究农村小学童声合唱的发展与训练方法,从而寻找出正确的、快速的训练方法和合唱团成立的持久性维护措施,为童声合唱的发展铺垫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