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扬 西北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有很多独特之处,从文化内涵、表演风格、演唱技巧到情绪情感,都有其流传的价值。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积累总结少数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技术技巧,并将其发扬光大。在进行传统声乐教学的同时要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精华进行保留,教学时,应思考如何为有着很好歌唱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打开一扇声乐学习的大门,如何保留和发扬这些学生的优点,改进和优化这些学生的歌唱方法,让他们既能演唱本民族的歌曲又能掌握国际声乐的演唱技术,同时为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与传统高校声乐教学的结合找到一个较为科学的方法。笔者认为应从教学模式多样化做起。
近几年本科逐年扩招,给音乐专业的学生带来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对高校音乐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民族院校的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演唱和表演少数民族作品的经验。音乐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声乐教师的特长,带动少数民族声乐的发展。
在招收学生的时候,要允许学生才华的多样性,除了招收一些具有一定专业声乐训练经历的学生,还要挖掘具有艺术天赋的少数民族学生,珍惜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对于擅长本民族艺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族’施教”。对不同民族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就像人们对人民音乐家胡松华的评价“永远‘伸出两只手、迈开两条腿’,他一手伸向祖国多民族音乐精粹,一脚踏实边疆多民族音乐沃土;一手伸向国际多元化学派精华,一脚登世界大舞台博采众长[1]。”这可能是民族高校声乐教师都应该学习的一种精神。在声乐教学中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运用Bel canto的技术技巧可以扩展学生音域,稳定喉头,加强气息支持,打开共鸣腔体,训练歌唱肌肉,同时可以保留他们本民族的歌唱特征、韵味等。著名声乐教育家杨曙光的观点是“声乐的演唱方法与风格,是个人在演唱实践中,依据于歌唱者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特殊文化心理,而体现出个性化特质。”“过分强调科学性,必然束缚演唱风格的个性发展,也违背声乐艺术的本真[2]。”由此可知声乐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育出具有独特个人魅力的民族歌手。
蒙古族学生大都性格开朗,有较强的乐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歌唱时状态松弛,能轻松享受音乐。这是他们的优点,声乐教学中应该保留他们的民族特点和优点。平时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一些Bel canto的发声方法训练,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民族歌曲曲目的演唱。如用汉语演唱的蒙古族歌曲《牧村的黄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鄂尔多斯情》《我思念草原》《赞歌》《情歌》《草原上的乌兰娜》等作品,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蒙语作品,拓展他们的曲目,以激发蒙古族学生的兴趣。声乐艺术家胡松华,就是将美声技术技巧与民族声乐方法结合的典范。为了唱好蒙古歌曲,胡松华曾拜访蒙古族中国第一代“乌日汀罗”(长调民歌)艺术大师哈扎布,学习蒙古长调唱法,才掌握了蒙古族独特的发声技巧。声乐作品《赞歌》中,前面有一段自由散板式吟唱,就具有蒙古族民歌特色。胡松华在演唱中弱化了真声基音,加强高泛音共鸣,在喉头稳定和深气息的支持下演唱,既有蒙古长调的特点,又有美声唱法发声的技术支持,演唱效果很好。我最喜欢他说的一句话“我要‘美声’草原化,不要草原‘美声化’”。这一点他做到了,几年的潜心学习与自己的智慧相融合,胡松华老师唱出了蒙古长调的神韵。
藏族学生豪爽奔放,纯朴善良,性格开朗活泼。他们能歌善舞,身体协调性极好。藏族民歌各地的演唱风格虽然不同,但大都是以欢快乐观的情绪为基调。演唱方法大都以口咽腔共鸣为主,声音明亮靠前,女声不强调共鸣腔体的平衡运用,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尖亮,有较强的穿透力。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藏族歌曲如:《北京的金上山》《毛主席永远和我在一起》《翻身农奴把歌唱》《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青藏高原》《托起吉祥的云彩》等。通过丰富教学曲目,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丰富教学手段,达到声乐教学多样化。
声乐教学要摆脱“千人一面,千歌一腔”的局面,培养多样化的声乐人才,教学成果多样化,在多样化的成果展示中体现各个民族的特色。声乐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声乐技术技巧层面有很好的改观,还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诠释本民族的音乐,理解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通过考试、小组实践活动、班级实践活动、音乐会等形式,展示多形式、多风格的教学成果。另外,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标准不能单一化,应给我们的民族学生的民族声乐艺术留出一些空间[3]。
希望音乐学院的艺术事业发展兴旺,蒸蒸日上,祝我们的民族声乐百花齐放,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