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一
绩溪县伏岭镇,是徽剧的重要发生地。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进京的徽剧与汉调逐渐合流发展成京剧。而流传于徽州的徽调,基本面貌保存至今。伏岭地处山区,交通闭塞,但每年村里逢年节庆都要演戏,就渐渐形成了一种原汁原味的纹川徽剧。1830年后,伏岭当地的各徽剧流派都开始打造自己的童子班,把一部分徽剧剧目交由孩子来表演,由此说来,伏岭徽剧童子班的形成,已经有180多年的时间。
2001年,伏岭镇伏岭小学的徽剧童子班成立。2009年,从12岁便接触徽剧的邵名钦开始担任伏岭小学徽剧童子班的指导老师,他跟当地的老艺人们一起,对《龙虎斗》《水淹七军》《万花献瑞》《长坂坡》等徽剧优秀传统剧目进行加工、完善,使得这些经典徽剧在大多数老艺人相继过世之后,得以传承下来。2011年,徽剧童子班的教唱老师,邵名钦老人被授予安徽省徽班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童子班)传承人。近年来,伏岭的徽剧童子班,因其独特的艺术性和传承价值,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
2012年5月下旬,中央七大媒体的新闻记者来伏岭采访,徽剧童子班为来访客人表演了节目,受到热情关注;2015年6月,在合(肥)福(州)高铁开通之际,邵名钦率领徽剧童子班搭乘高铁赴京表演徽剧,小演员为北京的观众表演了《井台会》《乌盆记》等徽剧折子戏,让观众直接了解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2017年9月23日,徽剧童子班被邀请参加安徽电视台“宣酒小窖节”狂欢夜的演出,晚会经由电视直播,让更多观众了解到了徽剧童子班;2018年7月,一支由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徽州2018》摄制组,来到徽州,徽剧童子班的孩子们穿上戏服,画上戏妆,为外国友人展示了原汁原味的伏岭徽剧。
徽剧童子班汇聚了地方传统艺术的精髓,艺术性高,可观赏性强,关注度高,但是,徽剧童子班在传承与传播上,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一优秀的艺术形态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广泛渗透的信息化社会。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们无论工作、学习还是娱乐都与大众传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各类媒介不仅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做客观真实的记录、报道,还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项事务中。通过策划组织社会活动,实现对事件的特别关注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方式。信息化社会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伏岭徽剧童子班的传承,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传播内容而言,演出剧目集中,缺乏内容保护。早在1926年,伏岭徽剧童子班的经典剧目包括《长坂坡》《万花献瑞》《广大庄》《南阳关》《白蛇传》《四郎探母》《黄鹤楼》《快活林》《武举场》等18出,因为童子班的小演员们扮相好,演出生动,广受欢迎,鼎盛时期,演出邀约不断。然而,截至今日,伏岭徽剧童子班因为演员数量、剧目挖掘方面的问题,演出剧目集中在《万花献瑞》《龙虎斗》《水淹七军》三个传统剧目上,反复演出,剧目相对陈旧,观众兴趣不高。发掘、传承、演出更多徽剧传统剧目迫在眉睫。
(二)就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而言,形式与范围相对固定,缺乏展现机会。从演出的表演来看,目前童子班的表演集中在说、唱,表演形式不够丰富;从演出的地点来看,伏岭徽剧童子班的演出集中在宣城市及市区郊县、乡镇,传播范围相对狭窄。2015年6月,在合(肥)福(州)高铁开通之际,邵名钦率领徽剧童子班搭乘高铁赴京表演徽剧;2017年9月,笔者创作了一台直播晚会在宣城举行,当即决定请来已被媒体忽视太久,同时又极具价值的绩溪徽剧童子班;2018年7月,伏岭童子班迎来了一支由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徽州2018》摄制组,这些都是徽剧童子班走向更开阔世界的开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童子班的孩子们还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跟世界链接的机会。
(三)传播方式而言,传播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推广。早在2000年,笔者采访过绩溪伏岭的徽剧和徽剧的传承人。18年来,对于绩溪伏岭徽剧的关注和了解也仅限于部分热心人士的消息和小范围传播。近年来,很多绩溪徽剧的老一辈传承人相继离世,让绩溪伏岭徽剧的传承面临更大的困境。虽然不时有媒体关注,不时有新闻采访报道,但是总体来说,对于徽剧童子班的宣传推广仅限于单个时间、单个地点、单一报道。对于徽剧童子班的宣传推广,需要持续的关注与热度,不能仅限于部分热爱徽州和徽剧艺术的热心人士。
(四)就传播受众而言,目前观众集中在中老年人,徽剧受众群体窄化。徽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当地的区域特色,更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剧,培养年轻一代的徽剧人才,绩溪伏岭小学聘请了徽剧传承人给孩子们上徽剧课。不过,笔者在伏岭小学徽剧教学课堂了解到,徽剧的教学以老师教唱以及排列队形为主,童子班学员对徽剧兴趣不高,童子班学员只是把徽剧表演当做一个任务去做,并没有当成兴趣去学。徽剧传统的表演方式和传统的编排方式,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热切关注。
(五)传承方式老化,面临失传风险。徽剧的形成、发展、传承,都是靠一代代艺人们口口相传,凡是有胡琴的唱腔都是口授,没有乐谱,就是有剧本,剧本上也只有昆腔的古老工尺谱。不懂翻译工尺谱的话,它就只是一本白字的剧本,作用有限。现在伏岭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仅存的几个老艺人也都在70岁以上。邵名钦告诉我们,如果不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不出十年,伏岭这个徽剧的发源地也将无戏可演。把健在的老艺人集中在一起,让懂乐理的专业人士谱成现代乐谱、形成文字,并把原有剧本进行整理,形成后人可以看懂又能唱的完整的演出剧本,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传统徽剧剧目的代代传承。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古代传承下来的,以非物质性保留的传统技艺和文化遗存,如戏曲,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活态’,必须以人为载体才能得以延续。”[1]徽学专家陈政认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点和基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延绵不绝的关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重点。
徽剧是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安徽的,也是整个中国戏曲的重要财富。[2]面对现阶段徽剧后继乏人、受众流失、影响力式微等发展困境,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徽剧进行大范围、高效率、事件性“传播”,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徽剧童子班获取更大范围的关注,为更多人熟知。
(一)创新徽剧剧目,提升传播内容。不断创新是艺术永葆生命力,永远具备吸引力的关键。众所周知,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多样化的娱乐方式进一步冲击了中国传统戏曲,其实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宇宙的生存规律就是优胜劣汰,如果一种艺术样式不能够适应新的变化、不断创新改革,必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3]因此,徽剧想要不落后于时代,继续吸引当下的观众,必须在徽剧内容上进行创新,提升徽剧的内容价值。笔者在伏岭考察期间观看了伏岭小学徽剧教学以及徽剧童子班过去的演出资料,笔者发现伏岭的徽剧的表演还是剧目集中,缺乏更新。当下伏岭徽剧应该邀请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根据经典作品,在收集整理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人民的生活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新剧目,把经典与现代相融合,创作出老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作品。
(二)融合新兴媒体,拓宽传播渠道。随着新媒体迅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要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4]传统徽剧的传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线下,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徽剧新媒体传播矩阵。以微博、微信、短视频所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便捷性、即时性、低门槛性俘获大批用户。徽剧童子班应该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建立一个官方的新媒体账号,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发布一些关于徽剧童子班的演出剧目、演出花絮,拓宽徽剧的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喜欢上徽剧。事实上,新媒体平台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与中国传统文化面对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比如著名昆曲演员蒋珂发布了一段戏腔版的古风红曲“我的将军啊”,短时间内便获得了16万多的点赞量,不少网友感慨“戏曲戏腔多美啊”、“中华艺术果然博大精深”。
(三)运用传播技巧,形成“碎片化”、事件性传播。运用好传播技巧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传播推广时机,利用互联网移动化、社交化的传播特点,进行“碎片化”传播。新媒体时代,连篇累牍的介绍、大体量的报道,无法“占领”观众的碎片化休闲时间,不便于在社交媒体转载转发,也就难以借力“人际传播”。在热门活动、娱乐众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传统徽剧的传播要借助一个事件点,把握好时、度、效,运用荧屏和互联网协调配合的“大招”,排好“档期”,形成“事件性”传播,提高影响力。
除了将传统戏曲节目资源上传至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流量入口做好推送之外,也要形成徽剧穿梭于各个应用、各个区域,影响力随之水涨船高的局面。优质内容借力社交网络裂变效应实现N次传播,产生巨大的长尾效应。
(四)吸引年轻观众,拓展受众群体。当下传统徽剧的受众群体集中在中老年观众,但是传统戏曲的传承,观众的培养至关重要,其中培养年轻观众尤为重要,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戏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新媒体环境下的年轻人,喜好多元,个性突出,因此传统徽剧应该了解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习惯,针对年轻人的兴趣,可以从徽剧中拆解、抽取元素,经过拼贴甚至颠覆,实现一种转化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产生互动。比如可以在徽剧中引入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嘻哈”和“说唱”等流行元素,可以把徽剧脸谱做成微信表情包,可以在手游中设置关卡,每一关都需要以戏曲的方式去解决。所有的这些尝试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让他们了解、喜爱,甚至从事徽剧。
互联网技术驱动着传播内容生产优化、形态创新和受众互动变化,更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为创新传播方式提供无限可能。在财力、物力、人力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要在坚守现有的传统宣传推广渠道的同时,不断创新,寻找推广新思路,巩固和维持目前的忠实观众群。同时,根据年轻观众的特性,“差异化特性和脑洞系”的心理模式,在传播内容制作上打破现有手法,通过不同形式、元素等重新组合,更加贴合年轻人的心理;同时用新方式去讲故事,去与受众进行互动,让年轻人看见更多的新元素,运用多种新媒体渠道,开拓“新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笔者认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当地戏曲团创新剧本内容和表现形式,需要学校建立寓教于乐的培养机制,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需要专业的运营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同时需要借助全方位传播,多样的推广宣传途径吸引更多的关注。唯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让传统地方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