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是因为脑部、视网膜以及脊髓局灶性缺血引起, 一般不会伴随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临床中非常多见的一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属于脑梗死前兆, 发作特点为反复发作、可逆、短暂并且不会遗留其他后遗症。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倘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效果理想。根据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 属于中医学中的小中风, 中医学辨证论治存在悠久的历史, 治疗组方较多, 同时存在丰富的治疗经验[1]。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在以往1年内所接诊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0例, 患者根据中医分型可以分为风痰内盛、肝胆火旺、气阴两虚、痰淤闭阻、脉络瘀滞以及瘀血阻络,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拜阿司匹林等相关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各中医分型加用中药汤剂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的红细胞压积、胆固醇、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 记录两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以及脑梗死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临床资料, 所选患者完全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标准, 患者入院时接受头部CT检查显示新发脑梗死以及脑出血等, 入院后为其提供有效的处理, 第1天开展头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 结果显示未产生新发病灶,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最小42岁, 最大80岁,平均年龄(60.13±11.40)岁;中医分型:肝胆火旺以及痰瘀闭阻21例、风痰内盛与淤血阻络14例、气阴两虚与脉络瘀滞1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2.09±14.20)岁;中医分型:肝胆火旺以及痰瘀闭阻19例、风痰内盛与淤血阻络16例、气阴两虚与脉络瘀滞1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全部接受检查, 依照检查结果为其提供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其中抗凝治疗采取低分子肝素钙,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选取拜阿司匹林以及波立维等,此外, 研究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为患者开展中药汤剂口服治疗。针对肝胆火旺以及痰瘀闭阻患者应用养阴平肝熄风饮加减治疗, 针对风痰内盛与瘀血阻络患者应用半夏自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针对气阴两虚与脉络瘀滞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十一贯煎加减治疗[2]。
1. 3 观察指标 入院第2天以及第30天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 检测其红细胞压积、胆固醇、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红细胞压积、胆固醇、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 记录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脑梗死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胆固醇、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2.07±0.15)次, 脑梗死发生率4.0%(2/50);对照组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3.80±1.03)次, 脑梗死发生率28.0%(14/50), 两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和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一类非常多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属于中医学的中风先兆范畴。中医学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肝旺肾亏脾虚相关, 与气虚、风邪、血瘀以及痰阻有关,因为肝腑气血虚损引起内生痰、淤、火与风等实邪, 发病机制总结为虚、风、火与痰, 其中最关键的为虚, 属于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是此病的致病之本, 瘀、火、风、气与痰属于致病之标, 辨证分型根据上述病机[4-8]。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受到大量临床试验获得证实,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在应用期间会出现胃肠道反应以及出血, 对于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使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 中药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利用辨证分型依照个人身体素质以及具体疾病情况, 为其开展针对性治疗, 调整患者的阴阳, 补虚扶正, 发挥治疗的目的, 同时能够缓解阿司匹林副作用, 降低阿司匹林抵抗[9-11]。本文的研究显示, 回顾性分析本院在以往1年内所接诊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0例, 患者根据中医分型可以分为风痰内盛、肝胆火旺、气阴两虚、痰淤闭阻、脉络瘀滞以及瘀血阻络,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拜阿司匹林等相关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各中医分型, 针对性加用中药汤剂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的红细胞压积、胆固醇、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 记录两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以及脑梗死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胆固醇、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和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短暂性脑缺血疾病采取中医分型治疗效果理想, 可以降低胆固醇等水平, 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收稿日期: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