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记辉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最大14.0岁, 最小0.5岁, 平均年龄(7.26±2.2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8∶12;年龄最大14.0岁, 最小0.6岁, 平均年龄(7.59±2.3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儿实施传统开胸手术治疗, 麻醉方式选择全身麻醉(全麻), 取其平卧位, 于胸骨正中行一道切口,并纵劈患儿胸骨部位, 为患儿建立常规体外血液循环, 最后针对患儿疾病类型的不同, 实施针对性的治疗[3,4]。
1. 2. 2 观察组 患儿采用导管介入治疗, 在心电图等仪器下根据患儿不同疾病类型实施针对性的手术治疗, 具体内容如下。①采用左右心导管术对室间隔缺损类型患儿进行检测,并准确测量患儿室间隔缺损上缘部位至主动脉的距离、大小等情况, 并根据测量结果合理选择封堵器, 将所选封堵器置入患儿左心室部位, 确认后进行释放, 最后将相关用具撤出,进行止血操作, 术毕[5,6]。②对于房间隔缺损患儿, 应对其股静脉实施穿刺, 同时准确测量其房间隔缺损的大小, 并根据测量结果选择适宜的封堵器, 对封堵器进行送入、并确认,最后进行调整, 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是否伴有分流情况进行确认, 最后进行释放。③对于动脉导管未闭患儿,选择其股动脉和静脉实施穿刺操作, 并选用右心导管术进行检测, 对其动脉导管未闭进行准确测量和定位, 后选择适宜的封堵器, 确认其无误后进行释放[7,8]。④采用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对动脉瓣狭窄患儿实施手术, 并采用合适的球囊实施操作, 反复扩张, 后进行相关检查, 同时对检查效果进行充分评估, 待确认手术无误后, 结束手术。
1. 3 观察指标 比较并分析两组患儿术中和术后情况。比较并分析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感染、肺动脉高压危象、心脏压塞。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术中和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为(84.20±1.03)min, 体外循环时间为(73.22±1.25)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12±1.33)h, 住院时间为(5.21±1.35)d, 胸腔引流量为(33.21±1.15)ml。对照组患儿手术时间为(86.32±1.02)min, 体外循环时间为(72.98±1.00)d, 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21±1.14)h, 住院时间为(7.98±1.32)d, 胸腔引流量为(56.23±1.25)ml。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腔引流液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 其中发生感染1例、未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和心脏压塞等现象。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7/30), 其中感染5例、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心脏压塞1例。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先天性心脏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具有发病率高、难治愈等特点, 给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由于该病的早期症状不易被发现, 导致受到家属和患儿的忽视, 直至病情加重, 患儿在进行日常活动中出现呼吸困难以及晕厥等现象, 对患儿的健康成长和日常生活均造成不利影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为导管介入手术, 该手术方式主要是在相关仪器的引导下, 于机体自然孔道和微小切口将导管置入, 并将治疗器械置入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属于一类微创手术, 对患儿机体不会造成较大损害。临床上将介入手术分为两大类, 即各种记忆金属材质的封堵器和球囊扩张。前者常应用肺动脉瓣狭窄中, 后者则常应用于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中[9,10]。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腔引流液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收稿日期:20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