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

2018-01-24 03:53:07刘晓慧
唐都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力特色时代

刘晓慧, 方 雷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文化自信是在对本民族文化强烈认同后而产生的积极价值肯定和坚定信念,是文化主体在对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比较、分析、批判中做出的情感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国各项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必须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一、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博大精深的底蕴涵养了影响至今的哲学思辨、人文观念、和谐思想、治国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命脉和根基。我们无法割舍传统,正如同我们无法脱离皮肤、沥尽血脉而能延续生命一样。“任何存在都必然是时间、空间的‘定在’,故一切存在物皆不能不有时空条件,都具有历史性。人能通过他的理性去认识历史、理解传统;但人的理解,却是在历史和传统中形成的,非超越历史而有之。”[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无法脱离的历史“定在”,是我们一切行动的依据和根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进入全新时代,我们不能也无法离开传统文化空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基因,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涵养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思想智慧,儒家思想提倡“仁者,爱人”,道家思想中蕴含着的辩证思维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法家思想把法律作为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以及主张“和”观念,这些哲人智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滋养,为时代进步提供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同时,还必须要意识到,文化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呈现一个特定生活共同体的观念张力和思维惯习。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的封建社会,由于历史条件和人们认知水平的限制,这种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狭隘性和局限性,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一味地对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挪用,高度赞扬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一切,极易陷入盲目的文化自负漩涡之中。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时代的洗礼发展到今天,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样体现在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甄别和发展上,比如中华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主性和创新的束缚就特别值得警惕:“中华传统伦理社会当中的个人基本上被消解在‘家—国’的伦理整体当中,个人受到各种伦理纲常的规制和约束,因而个人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各种潜能难以得到发挥。”[3]因此,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42文化自信要立足传统面向未来,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肥沃土壤,我们需要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实现文化的创新,为文化自信注入历史底蕴而又增添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基于时代要求赋予传统文化现代性、进步性的意义。基于此,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面向传统经典,在经典的历史性诠释中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加强文化认同感,并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构建文化共同体。

其次,要面向文化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经典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人类之为人类的根本标志,没有这样的精神财富,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甚至不可能存在到今天。”[4]文化经典是传统文化记忆、文化呈现和文化积淀的载体,是历经时代检验存留下来的文化精粹,对经典的历史性解释是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前提,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网络信息化时代引起的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形式给经典传诵带来冲击,人们以歪曲经典为乐,陷入审丑心理为表征的犬儒主义的生存状态。基于此,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读经典,这种研读是回避阅读的功利性、目的性并避免将经典市场化、利益化的心灵洗涤,“经过陶冶的心灵能洞察人与人之间、人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细微差异,形成真正的品味,而缺了伟大典籍的助益,心灵的陶冶是不可能的。”[5]16-17我们需要从经典中体悟深厚的文化底蕴,重塑对经典的景仰和敬畏感,以正确的价值观应对社会挑战。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对于经典,并不是要固守本本主义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时代现实的变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地对文化经典进行批判性分析,深刻地思考伟大的灵魂、不朽的榜样、唯美的言辞对新时代的激励和指导意义,这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要求。

再次,要注重世界多元文化间的学习交流,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强化文化认同感。伴随着现代性极端发展出现的后现代虚无主义,恰恰是由于忽视文化多元发展、缺乏文化认同而追求简单划一的价值观引起的。西方社会视自己的“普世价值”为最高、唯一的价值,强行掌握话语霸权而致使世界文化支离破碎畸形发展,并以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姿态凌驾于各民族文化之上。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冲击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助长了一些人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在文化自卑情结作祟下迎合外来文化否定本土文化,进而释放出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信号。面对世界上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因文化的差异而多姿多彩,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高度自信,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我们的文化决不主张排斥外来文化而妄自尊大,在加强对我国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我们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未来世界的文明不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相互取代,也不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相互疏离而孤立发展,而是全球各大文明相互交流、交融,协同创新,以“视域融合”的理念在交往与对话中呈现多样化发展。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以核心价值的凝聚力抵制普世价值的虚伪性,拯救精神上无可归依的文化认同危机。毋庸置疑,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

最后,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努力提高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人的创造力的最高体现,势必要冲破自然地域的狭隘束缚走向自由活动的舞台。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在国内发展得风生水起,也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需要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世界文明的璀璨夺目也需要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近些年来,以“和而不同”为理念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成立,学习中国话、中国书法、中国功夫也成为外国人的时尚。时代变化了,中国人开始拥有文化上的话语权,为继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网络传播内容。互联网一头连着世界各民族文化,一头连着中华文化。我们既要通过互联网接收、学习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又要利用它向外输送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构建文化共同体。从历史来看,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道路,在带动贸易往来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华文化。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这不仅是经济交往,也是一种文化交往。随着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它为启蒙思想火花的燃起带去‘理性’的酵母,致使欧洲中世纪神学权威因受儒学文明冲击而发生动摇,许多思想家深受启蒙,进而对其文化教育产生了影响”[6]。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国正在以精彩的中华文明赢得世界的认可。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捍卫文化自信之魂

文化自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1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要以此为指导,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灵魂。

首先,要肯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带有上层建筑性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在本质上不是人们主观精神的产物,而是生产力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能够反映特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社会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被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掩盖的事实:人们总是先解决吃、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宗教等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就构成文化的基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不是纯粹臆想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念体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自觉地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又要自觉地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批判教条主义,批判各种无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错误观念。”[7]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出发来解释文化形态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非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实践的自觉呈现,是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重要思想载体和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理念,这也是其意识形态的最本质体现。从这样一层意义上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质上是我们正确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新局面的审慎而庄严的承诺和表达。

其次,要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文化发展并不总是与物质生产水平亦步亦趋,而是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解释体系和话语系统。以艺术这种文化形式为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8]这充分说明艺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所形成的解释空间是稳定而充满弹性的。具体而言,文化的认知功能、教化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构建民族精神的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考量了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得以确立的宗教文化前提,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对整个社会建构所具有的积极证成作用。可以说,正是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推动了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当前,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宏大、深沉而持久的思想创生能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透析着这个时代所独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折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我们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再次,要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的人格教化作用。文化反映现实,又引领现实发展,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最根本的体现在对人的教育和引导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的价值和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承袭和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问题,提出过分追求资本带来的价值观念的扭曲和道德感的沦丧,这种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关系带来一场文化危机。《共产党宣言》在肯定资本主义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揭示人与人的温情脉脉淹没在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而使固有的价值烟消云散、神圣的东西遭受亵渎,并且作为创造性源泉的文化本身出现病态而成为空洞无味的谈资。面对物质丰富、精神贫瘠、文明异化的现代性弊病,马克思做出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诊断。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表明应该把人既当作剧作者又当作剧中人物,肯定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力争实现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个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文化,特别注重激励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发展各项事业,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将培养自由而全面的人作为自身的根本使命。

综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蕴含的实践旨意,是指导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并通向真理道路的旗帜与灯塔。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思想,是我们在新时代全面提升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指引。

三、增强文化软实力,拓宽文化自信之道

“软实力”一词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国防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当前在综合国力的博弈中,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占据了比以往更加突出的地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软实力在不同场合进行过多次阐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文化自信的强硬底气,关系到新时代、新梦想、新胜利的实现。

首先,必须要依托国家发展的硬实力。约瑟夫·奈指出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塞缪尔·亨廷顿也肯定了硬实力对软实力的决定意义,他认为,物质上的成功使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失败则导致自我怀疑和认同的危机。因此,我们要不忘初心,切实提高国家硬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这是我国发展的现实,也是我国硬实力的重要展现。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实力、科技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需秉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强化国家实力为文化自信奠定物质基础。坚定不移地捍卫党的最高领导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从而掌握文化话语权,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在硬实力的坚强后盾下促使中华文化的魅力熠熠生辉。

其次,必须要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44以内外兼修的文化理念指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加多样,这就需要进行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文化创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注入生命力,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文化自信的实现提供可能性。文化创新,就是在文化理论内容、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文化发展技术支撑等方面进行革新,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创新文化业态而呈现出文化生产力发展新常态。其次,净化文化市场,遵循价值秩序。当前,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激烈碰撞以及多元价值并存,人民借助不同文化制造大众狂欢和个体的发泄,普遍意义的价值被蚕食使价值无序现象由此产生。面对文化市场的失序状态,需要优化市场环境,促使人们达成价值共识并构建价值秩序。最后,增强文化吸引力,激活文化生命力。不断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容,贴近人们的真实世界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文化,使文化内容、文化产品抵达公众的生活世界和灵魂深处的信仰。综合而言,文化创新、构建文化秩序、增强文化吸引力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能够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在这样的语境下,文化自信的情怀必将油然而生。

再次,必须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培育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从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而言,国家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从文化软实力的呈现形式而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其重要承载。但文化软实力的最终归旨是人的精神塑造,因此,人本身的文化信仰是文化软实力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具有人文性,精神文化的最高本质就是“人化”即满足人的诉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激发人内心的文化坚定和信仰追求。“对于任何政治共同体而言,公共精神的凸显,都离不开实际的人格载体。”[10]在现代性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以积极自由为特征表达公共愿望的公共精神日渐式微,人们对私人领域的沉溺最终导致崇尚私利而拒绝信仰的文化危机。公民文化建设并培育公共精神就是要融入公民的生活世界,营造“有意义的”文化氛围,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于契约伦理而非只看重私人利益,在交往互动中形成公共价值认同、公共关怀和家国情怀。西方学者哈贝马斯对公共性、公共领域的人文性即公共精神的培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公共精神的塑造是通过交往互动实现的,人与人之间打破独白的境遇走向对话,达到公共领域交往过程中主体间性的理想状态。同样,交往行为理论也适用于文化交往理论,公民也要积极推进文化的交流互动,承认“自我”与“他者”的存在,以一种公共理性进行文化建设,使形而上的理想情怀与形而下的实践姿态相得益彰,文化软实力的进步也定会势如破竹般节节攀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要培育现代公民的公共精神,突破个体狭隘的“小我”,使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命运共同体的“大我”充分展现出来。

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的野蛮性与他从自然状态走向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学会的一切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体”[5]141,文化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恢复了人类最初的本真性、向善性和完整性,人在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不断解决自身自然欲望与社会道德规约之间存在的冲突。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能完成和实现的,需要长时期的社会整合和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精神保证。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语境,我们必须要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3] 韩升.和谐话语的政治哲学构建——以西方共同体主义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8.

[4] 张汝伦.哲学与人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2:112.

[5] 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冯克利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6] 于建福.儒家文化教育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7(11):76-82.

[7]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0.

[10] 任剑涛.公共的政治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08.

猜你喜欢
实力特色时代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NDS OFF THE WHEEL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