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梅,陈泽,王莹,吴小谢,薛连国,魏计峰,赵利东
本文研究背景: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有少许患者对该药耐药或不耐受,其在治疗3个月时获得最佳反应〔断裂点簇集区/艾贝尔逊白血病病毒(BCR/ABL)IS≤10%〕可能性较小,最终需调整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国内上市的有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方可取得一定疗效。第二代TKI虽能克服部分基因突变提高分子学缓解率,但存在毒副作用较多、价格高、总生存率(OS)无明显提高等缺点。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的患者是否需要及时调整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提示联合观察治疗3个月时BCR/ABLIS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对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有预测作用,更准确进行早期分子学反应评估并选择最佳换药时机,可预防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
自2001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断裂点簇集区/艾贝尔逊白血病病毒(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Abelson leukemia virus,BCR/ABL)IS基因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hronic phase,CML-CP)患者的一线治疗以来,目前已应用10余年,极大地改善了这类患者的预后,8年总生存率(OS)高达90%,而之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8年OS不到20%,从而取代了移植成为CML的首选治疗[1]。国外研究已发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早期分子学反应(即3个月时BCR/ABLIS≤10%)具有非常重要的预后预测意义[2-3],根据分子学反应结果可以进行治疗干预和疗效预测。BRANFORD等[4]认为3个月时BCR/ABLIS>10%的患者中,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可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预后预测因素,能同时协助BCR/ABLIS进行早期疗效预测。因此本研究拟对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进行分子学反应观察,分析治疗3个月时BCR/ABLIS和BCR/ABL拷贝数下降率与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的关系,尽可能准确地进行早期分子学疗效评估,及早发现换药时机,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更好地帮助患者合理经济用药。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CML-CP患者52例,其中治疗>12个月的CML-CP患者37例,2例治疗期间未按要求监测分子学反应,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3~67岁,中位年龄41岁;疗程12~50个月,中位疗程36个月;Sokal评分:低危23例,中危7例,高危5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诊断标准的初诊CML-CP患者[5];(2)除了羟基脲降细胞治疗外未接受其他抗CML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血液病;(2)妊娠期或哺乳期;(3)严重免疫缺陷、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R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4)无法控制的高血压、已知的冠状动脉疾病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1.3 治疗方法 患者均规律、持续服用伊马替尼400 mg/d(生产厂家: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可根据患者的反应酌情调整剂量。治疗初期每周复查血常规,直至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complete hematologic response,CHR),之后每个月复查血常规,治疗期间每3个月复查外周血或骨髓BCR/ABL拷贝数。
1.4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BCR/ABL拷贝数 患者入院后及治疗3、6、12个月时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或骨髓3 ml,采用红细胞裂解液裂解红细胞后收集白细胞,采用TRIzol法(美国Invitrogen公司试剂)提取总RNA,并应用随机引物和反转录酶试剂盒(美国Promega公司产品)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按荧光定量PCR步骤进行操作,主要试剂有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AmpliTaq Gold® DNA聚合酶(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ABL基因标准品(美国invitrogen生命技术公司)。BCR/ABL mRNA正向引物:5′-CGCAAGACCGGGCAGAT-3′、反向引物:5′-ACTCAGACCCTGAGGCTCAAAG-3′、探针:5′-FAM-AAGCCCTTCAGCGGCCAGTAGCATTAMRA-3′、内参ABL基因引物和探针序列如下:正向引物:5′-GATACGAAGGGAGGGTGTACCA-3′、反向引物:5′-CTCGGCCAGGGTGTTGAA-3′、探针:5′-FAMTGCTTCTGATGGCAAGCTCTACGTCTCCT-TAMRA-3′。制作标准曲线,BCR/ABLIS=BCR/ABL拷贝数/ABL拷贝数×100%×转换系数(CF)。BCR/ABL拷贝数下降率=治疗3个月时BCR/ABL拷贝数/治疗前BCR/ABL拷贝数×100%。
1.5 疗效评价 治疗3、6、12个月时评价疗效,疗效评价参考2013年版中国慢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6]。(1)血液学反应:CHR为白细胞计数<10×109/L,血小板计数<450×109/L;外周血无髓性不成熟细胞,嗜碱粒细胞分数<0.05;无疾病症状体征,可触及的脾大已消失。(2)分子学反应:完全分子学反应(complete molecular response,CMR)为定量检测未检测到BCR/ABL转录本;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olecular response,MMR)为BCR/ABLIS≤0.1%。按美国癌症研究所(NCI)制定的毒性评价标准(CTCAE)(第3版)[7]评价毒副作用。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 治疗3个月时35例患者中34例达到CHR,其中29例患者BCR/ABLIS≤10%,4例获得分子学缓解(1例达到CMR,3例达到MMR);治疗6个月时35例患者全部达到CHR,其中23例患者BCR/ABLIS≤1%,15例获得分子学缓解(3例达到CMR,12例达到MMR);治疗12个月时24例患者BCR/ABLIS≤0.1%,均获得分子学缓解(10例达到CMR,14例达到MMR)。
2.2 治疗3个月时BCR/ABLIS对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的影响 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的患者29例,随访至治疗12个月时10例达到CMR,14例达到MMR,余5例未达到分子学缓解;BCR/ABLIS>10%的患者6例,仅1例达到MMR,余5例未达到分子学缓解。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者较BCR/ABLIS>10%者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56,P=0.014)。
2.3 治疗3个月时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对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的影响 治疗3个月时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19例,随访至治疗12个月时均取得分子学缓解,其中10例达到CMR,9例达到MMR;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16例,5例达到MMR,余11例未获得分子学缓解。治疗3个月时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者较下降率<90%者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03,P=0.005)。
2.4 治疗3个月时BCR/ABLIS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对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的影响 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19例,治疗12个月时10例达到CMR,9例达到MMR,均取得分子学缓解;BCR/ABLIS≤10%、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10例,治疗12个月时5例取得MMR、5例未获得分子学缓解;BCR/ABLIS>10%、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6例,治疗12个月时均未获得MMR;无患者同时符合BCR/ABLIS>10%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治疗3个月时不同BCR/ABLIS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患者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977,P=0.002)。
2.5 毒副作用 常见的血液学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减少,均为Ⅰ~Ⅱ级;常见的非血液学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水肿、恶心呕吐、骨关节痛、皮疹、发热、肌肉痉挛、肝功能异常、眼底出血等,多为Ⅰ~Ⅱ级,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Ⅲ级骨关节痛,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1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无Ⅳ级毒副作用发生。随访至2017-03-31,35例患者均对伊马替尼耐受良好。
自伊马替尼使用以来,先后有第二代TKI—尼洛替尼、达沙替尼、伯舒替尼在国内外上市,第三代TKI—Panatinib也在国外上市[8-9]。临床试验ENEST及DASISION发现,第二代TKI比第一代TKI具有更强的BCR/ABL抑制作用,其能够更快地达到缓解、防止病情发展,有更好的疗效,但其对OS并无明显优势[10],且第二代TKI费用较伊马替尼昂贵,综合疗效及经济因素我国仍然把伊马替尼作为首选药物,对伊马替尼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时方考虑更换第二代TKI。目前何时换用第二代TKI已成为研究热点。
德国CML Ⅳ研究对1 440例CML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时BCR-ABL1/ABL1>10%者5年OS仅为87%,BCR-ABL1/ABL1>1%但≤10%者5年OS可达94%,BCR-ABL1/ABL1≤1%者5年OS高达97%。说明治疗3个月时分子学反应比治疗6个月时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CyR)和治疗12个月时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更有预后预测意义[11]。此外文献报道,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的患者有更好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并与较高的远期OS、无进展生存率有关[12],进一步证明了伊马替尼治疗的早期分子学反应非常重要。
BRANFORD等[4]却认为疗效存在异质性,其发现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可能是除了BCR/ABLIS外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预后预测因素。因此,本研究联合观察患者治疗3个月时BCR/ABLIS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对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者较BCR/ABLIS>10%者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程度更高,进一步验证了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意义重大,与国外报道及欧洲白血病网(ELN)指南[13]一致。但并非所有BCR/ABLIS≤10%的患者在治疗12个月时能够获得MMR,29例患者中有5例在治疗12个月时未达到MMR,说明单纯观察BCR/ABLIS还不能对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做出准确的预测。同时本研究观察治疗3个月时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发现治疗3个月时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者较下降率<90%者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程度更高。进一步分析资料,发现治疗3个月时BCR/ABLIS≤10%、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在治疗12个月时均获得分子学缓解;BCR/ABLIS≤10%而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中有一半未获得分子学缓解;BCR/ABLIS>10%、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在治疗12个月时均未获得MMR。由此可见,治疗3个月时BCR/ABLIS即使≤10%,如果BCR/ABL拷贝数下降率未达到90%,仍有可能在治疗过程中丧失疗效。根据以上结果推测治疗3个月时联合观察BCR/ABLIS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可能比单独观察BCR/ABLIS或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对治疗12个月时分子学反应做出更准确的早期判断。对于BCR/ABLIS>10%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早期更换第二代TKI可能会取得更好的分子学反应;如BCR/ABLIS≤10%、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可继续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如BCR/ABLIS≤10%但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则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调整药物,如条件允许可考虑换药。
综上所述,伊马替尼治疗初诊CML-CP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国外报道的伊马替尼血液学毒副作用相似[14]。本研究中因病例数偏少,暂无BCR/ABLIS>10%及BCR/ABL拷贝数下降率≥90%的患者,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明确BCR/ABL拷贝数下降率对远期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寻找最佳换药时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贡献:蔡志梅、赵利东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蔡志梅、陈泽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蔡志梅、吴小谢、魏计峰进行数据收集;蔡志梅、吴小谢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处理;蔡志梅、吴小谢、薛连国进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蔡志梅撰写论文;王莹、赵利东进行论文的修订;蔡志梅、赵利东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