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可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400052)
音乐美育不同于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更加重视对人的文化教育和能力培养,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修养,还能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大脑潜能,促使学生的情商与智商同步发展。音乐美育更像是一门人的潜力激发课程,对大学生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应关注音乐美育,努力将音乐美育引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之中。
在高校教育中,要想让音乐美育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就要关注融入的重要基础:注重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高校音乐美育课堂应与传统的艺术类高校音乐课堂区别开来,不要过分重视音乐知识的教学,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趣的课堂会促使学生不听课、甚至逃课,美育更加无从谈起;但教师也不能一味的关注课堂趣味性而忽视知识教学,这样不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提升人文修养。所以教师应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与课堂趣味性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或采用互动性强的教学手段,打造有趣有料的音乐课堂。经过调研发现,学生对于欣赏类课程兴趣更加浓厚,而且学生对某些经典音乐的欣赏也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开展欣赏为主,评论为辅的音乐美育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评论音乐,学生参与积极性极高,而且学生的人文修养也能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为更好的将音乐美育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中来,教师应注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一般的艺术类高校的课堂都是比较严谨的,偏向于学术型学习,对每一个专业知识的讲解都会非常的细致,而且需要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讲,学生学习十分紧张。如果在普通高校的音乐美育教学中也出现这一氛围,大多数学生会因为在课堂上过度紧张而不敢积极表现,反而促使学生不能融入课堂之中。所以,教师应注重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其人文修养才能在课堂中得到提升。为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去除过多的知识讲解,将知识用自己的话传授给学生,通过言传身教、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另外,在课堂形式上,教师可以转换PPT的风格,减少文字比例,增加图片、视频、音频,在课堂讲解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小游戏,增加语言幽默性,从而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
音乐美育教育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是难以达到很好效果的,教师应注重适当的补充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与音乐相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活动,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提升音乐演唱自信和学生的人文修养。再如,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音乐类活动、比赛,学生在参与时能够更多地接触音乐、实践音乐,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提升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这类大型活动既可以是参与为主的声乐大赛、歌唱大赛,也可以是聆听为主的音乐会、专题讲座,而且教师应注重两种活动的均衡,让学生均衡的提升个人音乐修养,成为一个敢于歌唱、善于聆听的新时代好青年。当学生参与重大的音乐比赛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帮助。
为保障音乐美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之中,学校应注重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完善的教学机制不仅仅是师资保障,还应包括学时保障、资源保障,师资保障即应选择优秀的专业教师来从事音乐美育工作,可以选择本校音乐学院的教师,也可以从合作音乐院校聘请优秀教师,同时也要注重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优秀教师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进修两大方面同步开展。在学时保障上,为引导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学分,将音乐美育课设置成高学分的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音乐美育课中来。在资源保障上,学校应尽量为音乐美育课提供多媒体教室,提供教学常用的器材,自编或者选购优秀的教材,保障学生可以顺利的参与音乐美育教学。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抛弃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尝试开展音乐美育教学,将音乐美育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之中。在开展音乐美育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教学模式的选择,要选择适合发展学生情商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关注课堂氛围,以轻松氛围来保障学生学习热情;此外,充足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课外活动;最后,学校也要注重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保障音乐美育能顺利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