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瑛
(太原工人文化宫,山西 太原 030000)
在歌唱时,科学、合理的气息运用,不仅决定着发声音量的大小,也能直接影响歌曲的情感。传统声乐气息采用胸腹式呼吸法,用呼吸器官吸气,并将吸入的气体进行保持与控制,气息在胸口位置叹气,向后劲窝头腔位置与眼眶前方向呼出去。此气息运用方式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会使身体僵硬、喉头上提,限制了歌唱水平的提高。现代声乐训练中,气息的“吸”与“叹”练习,是学习歌唱的重要技巧。这种方法是由人体的大脑皮质神经中枢系统在歌唱意识的驱动下,吸气由控制气息的肌肉群完成,再将气息根据歌唱所需要的量,经胸部、腰部向下“叹气”完成。“吸叹”训练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改良后的教学方法,对声乐学习者气息的运用提供良好的思路。
(一)过于注重呼气,会使歌唱的气息不稳定。发声是由呼吸器官呼气时产生的气柱通过闭合着的声带引起声带振动的过程,歌唱中声音与气息有着不同的走向,声音的走向是经由后劲窝上与头腔之前的;气息主要以腰部、小腿为支撑,由胸腔叹气向地面方向进行。然而,很多教学训练都侧重于“呼气”,会误导学生发声气息的走向,这样会是丹田到脖颈之间的僵化,造成喉头用力、气息上提,不利于气息的流动,因此,呼气是相对而论的,要注重“叹气”的绝对性作用。
(二)用鼻或鼻口吸气不利于作品的演唱。歌唱的气息需要用“吸”与“叹”保证气息的流畅性,营造良好的共鸣,使“通道”保持稳定,是演唱的前提。鼻口吸气,因吸入的气息很浅,不利于学生建立声音通道,歌唱的状态不佳,身体呼吸器官不能充分地打开,会导致头腔共鸣不明显与歌唱中换气不及时等问题。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通过辅助教学器具,使学生对语言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有所了解,并懂得歌唱中科学的发声是各器官协调参与作用。其次教学时介绍歌唱的支点与通道,请学生体验科学的发声。歌唱的共鸣通道是以裤腿外侧为中线划分为前、后通道,这两个通道的支点也有所不同。前通道的第一支点,即前上支点,是在第一或第二个衣扣位置,第二支点为肚脐位置,第三个支点在前脚趾;后通道中,后上支点在脖子后,后中支点在与肚脐对应着的后腰位置,后下支点是脚后跟。明确支点的概念,能够使学生很快的打开歌唱的通道,使学生懂得力度和气息的关系并掌握气息的运用方法。第三,为初学者建立歌唱的意念。歌唱艺术中渗透着人体学、心理学、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内容,调动学生随着歌唱的意念而冥想,在意念的控制下建立通道,合理运用气息,意识理念的培养对发声有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使学生带着“吸着唱”的意念唱每一句歌词,要做到并真切感受到“吸着唱”是很不容易的,主要以嘴巴吸气为主,将吸入的气息控制在横膈膜区域,用意念带动气息,贴着颈后窝与胸腔叹气,使气息流动起来。“吸着唱”使歌唱共鸣通道充分打开,后腰与后脑勺有绷紧感,使身体共鸣通道像气柱一般。
(一)教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注意良好发生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站姿对歌唱的气息运用与控制起着关键的作用,颈立、眼观前方,挺胸与提臀,身体重心在两前脚板之间。
(二)将正确的气息吸入并控制在横膈膜上。正确的吸气会感觉喉咙发凉,空气充满在横膈膜,两肋向两侧扩张,小腹绷住感觉微鼓。吸入的气息“坐”在横膈膜区域。想象没有下巴的感觉,保持其具有放松状态。或者可以将鼻子捏住大口吸气,以找到吸气的状态,体验用嘴吸气的感觉。歌唱练习中,支点可以用叹气的方式来找到。我们将吸入的气息控制在横膈膜区域,用叹气的方式,横膈膜会感觉到微微绷紧,同时,后腰与脚后跟之间部位便是支点,气息是由地面向前运输。吸气时,在哪个位置“吸”就在哪个位置“叹”,并以“叹”的位置为发力点来歌唱,歌唱中气息科学的运用方法便是用“叹”气的方式找到气息的支点。
(三)以发声练习来找到歌唱的通道。在发声练习中用哼鸣音、母音来寻找头腔共鸣,例如,母音O、U的连接训练,会有利于找到头腔和胸腔之间的连接通道;或者,教师可以运用下行音阶的练习来训练学生气息下行的连接,在连接练习中保证腔体的统一,建立歌唱通道的同时,学生可以很好地体验到声音与气息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例如运用元音字母来训练发音自然的转换,使咬字与发声在歌唱中保持统一性;元音的练习能训练学生发声位置转换时的连贯性,使歌唱的气息流畅、连贯。在元音的转换练习中,下巴保持放松,保证歌唱通道充分打开,使气息畅通,确保元音无转换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