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乡村旅游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发挥支撑作用,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生态旅游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科学旅游模式。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反过来作用于农村地区,有助于其整体风貌的改善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农村地区生态旅游是结合特色美食、风景、文化等发展起来的旅游业,生态旅游的提出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在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给游客带来一种愉悦的享受;二是传统旅游开发形式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可持续为基础的生态旅游成为当前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不同的农村地区有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其中,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收到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受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制约,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要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统一[1]。
首先,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农村地区人才的流失,发挥人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对于农民来说,生态旅游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很多机遇。对于城市发展来说,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压力。农村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的契机,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为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向游客提供娱乐、交通、商业、文化等服务,因而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其次,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其中生态效益是要实现人们的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社会效益是既能满足当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要求,也能够保持原有的民风和民俗;经济效益则是指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中,如何平衡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是一些开发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缺少对农村地区生态系统的综合考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合理行为,影响生态旅游系统的稳定性。为此,应注重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为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推动了当地农业、工业的绿色生态化发展,如通过培植花卉、水土流失治理、污染治理等措施美化生态环境,有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村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既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但是对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而言,旅游业发展还不够发达,且问题众多,因而,为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就要了解其中存在哪些问题。
1.生态旅游模式单一。从目前看我国农村旅游景观还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从模式上主要还是依托自然环境形成的农业文化景观、民俗风情、生态观光等,很多地方生态旅游重复建设,缺少创新,农村地区丰富的旅游生态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加之服务质量不到位,无法有效吸引消费者,导致农村生态旅游缺乏可持续性。
2.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自然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基础,当前很多旅游资源开发是以破坏耕地、林地为代价进行的旅游资源开发,部分地区为经济发展在制定旅游招商政策上环境保护不利,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特别是在旅游开发上缺乏创新性,导致自然资源浪费,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3.本地村民参与不足。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主体应该是本地区农民,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本地农民很少能够参与其中,特别是在建成之后,也很少有农民从中受益。一方面本地村民需要对旅游开发环境污染买单,另一方面还享受不到旅游开发福利,致使当地村民的满意度降低。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农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国家不断重视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在资金和政策予以支持,各地也落实相应配套措施,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农村旅游文化[3]。但从整体看,我国农村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农村旅游发展层次上,更多是单打独斗,并没有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更加系统的旅游发展体系,更没有对农村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一,广大农村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禀赋,农村旅游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与本地经济进行互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从目前看,很多地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更多考虑的旅游产业本身,在经济带动上面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措施。
其二,生态旅游与发展融合方式单一,缺少特色项目。随着人们生活提升,更多人将生态旅游作为缓解紧张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消费市场的不断催生下,生态旅游正在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但从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开发融合过程中,并没有将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进行多元化融合,单一的开发方式导致生态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生态旅游自然破坏严重,缺乏特色项目,导致生态旅游与地区经济发展缺少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民主要生活来源和经济发展都在围绕农村土地来展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主体的土地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速升级,土地规模化生产已经成为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现有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制度已经开始制约农业发展。从宏观层面看,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制经济体制影响,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生产要素流通不畅,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不够合理。从生态旅游角度考虑,虽然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自然,但仅仅依靠农村或农民还不足以对其进行开发,形成旅游资源显然还不现实,特别是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住宿等方面,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
由上可知,虽然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并将生态旅游作为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农村生态旅游大力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但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生态旅游与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巨大阻碍作用,特别是在融合过程旅游产业在与其他产业融合还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缺乏平台等问题。在融合方式和融合深度上也缺少相应机制支持,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重重,如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针对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需要在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其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创新融合方式,全方位提供融合保障。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政府在其中应扮演主导作用,尤其要避免一些旅游开发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换句话说,政府在招商政策上要把好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旅游经济。在具体规划布局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保留原有的乡镇风貌和风土文化,避免同质化开发,而是要增强乡村旅游特色资源的生命力。我国许多古村落具有丰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资源,这些资源都能够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素材,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保留村镇原有的特色文化和景观。
为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规划,在政策上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协调好生态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二者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简言之,政府要建立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规划意识,加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各项衔接和融合工作。
1.产业链创新。旅游产业具有非常强的带动示范作用,特别是带动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中作用特别明显,能够真正的实现生态旅游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以内蒙古为例,该地区将生态旅游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通过创新旅游方式,增强旅游者体验感受,让旅游者真正的参与到生产生活之中,切身感受农业劳作乐趣。同时,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充分利用旅游者带来的发展契机,以循环经济作为突破口,借助农村生态旅游东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与本地经济发展进行了有效融合,同时也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融合模式创新。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要想实现有效融合,就需要在融合模式上加以创新,特别是要将生态旅游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利用生态旅游强劲动力推动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在融合模式选择上既要确保融合模式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样还要求融合模式能够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有效融合,通过模式创新,实现农村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践操作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要从长远考虑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融合是否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满足地区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否能够发挥产业带动和就业创业积极作用。在具体选择和尝试上生态旅游可以同休闲观光、家庭农场、休闲农场等项目进行融合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创新融合模式。
为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还必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
1.建立合理的开发机制。如前所述,开发与规划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机制。农村地区旅游开发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各级政府要将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要按照国家政策法规,积极出台相应配套措施,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同时要积极引导本地区农村参与到旅游项目开发和经营中来,多为农民创造更多适合岗位,引导农民抓住农村生态旅游有契机,积极开展适合农民本身的乡村旅游项目。要注重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人才队伍培养,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推动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2.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管理机制是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将相关管理机制建设作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实际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将本地区农民利益充分考虑进来,通过机制完善来保障农民切身利益。要进一步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特别是在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环节,要健全资金使用制度,确保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完善生态旅游建设上来,都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之中,都能够对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做出贡献。
3.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随着改革开放成果逐渐显现,农村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升,但从整体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距离城市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生态旅游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还不足以凭借自身财力完成农村旅游开发。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通过财政直接投入,政府引导等方式拓展农村地区生态旅游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向生态旅游开发倾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支持社会资本和企业对农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并通过财税政策、政府专项资金补贴,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多元化主体向生态旅游建设投资,推动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4.建立产业集群协调发展机制
要想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协调有效融合,就需要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导向发展旅游产业,以农村生态旅游作为依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种植业,形成区域景观,提升旅游产业品质。同时要大力发展观赏农业,在传统种植业基础之上,推动传统农业形式向旅游经济方式转变,推动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热度,按照合作共赢的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将旅游产业作为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更多工作岗位,让更多农民能够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之中,并从中受益。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迎来了难得发展契机,无论是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还是各地配套措施落实,都有力的促进了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要想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就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旅游观念培养。在思想理念上要打破传统生态旅游发展理念,要将生态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融入到生态旅游发展之中。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生态旅游需求的不断高涨,个性化旅游、多元化旅游,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发展结构。
总之,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未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探索生态旅游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中,要借鉴和学习多方经验,针对当前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效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当前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实际,深化农村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融合体制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强化配套措施,转变生态旅游建设和消费观念,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刘依依.我国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7(3):61-62.
[2]彭征.重庆地区农村生态旅游与经济互动发展评估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117-121.
[3]郭慧.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与游牧生态经济的融合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月刊,2016(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