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
不同规约化的汉语转喻加工机制的ERP研究
张 辉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近年来,转喻在线加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的兴趣。与同为修辞性语言的隐喻相比,转喻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张辉、卢卫中,2010)。心理语言学对转喻修辞加工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但这一研究是今后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之一。其主要方法包括脑成像技术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研究主要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或 ERPs)
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通常聚焦于字面义与转喻义理解的异同,在特定的语境中向被试展示熟悉转喻的字面义和转喻义,并记录其阅读时长,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对熟悉转喻而言,转喻义和字面义阅读时间并无差异(Frisson & Pickering,1999)。然而,单就通过记录反应时和词语阅读时长来探索转喻理解并不全面,熟悉转喻因为本身已被人们所熟知,所以转喻义的反应时与字面义相似,而新奇转喻的出现时间较短,不被人们所熟悉从而反应时较长,这不能充分说明转喻义与字面义的内在加工机制是否存在异同。本文将在记录各个条件行为数据的基础上收集并分析脑电数据,观察二者结果是否一致。此外还关注语境对转喻理解的作用,有关转喻的ERP实验研究注意到语境对于转喻的理解可能有影响,并通过添加或减少句子来控制语境,从而达到意义的增减,但是结果的差异可能也与句子长度、字数、词性、熟悉度、可接受度等有关。本文在实验语料筛选阶段,分别对转喻词的熟悉度、可接受度以及句子的合理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筛选语料,保证同一实验语料中句子长度、类型、合理度一致。目前关于转喻的脑电实验研究较少,实验语种主要为德语和汉语。关于德语和汉语的转喻加工机制,实验结果并不统一。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汉语熟悉转喻、新奇转喻及各自字面义的加工机制有何异同?(2)语境对于汉语熟悉转喻和新奇转喻的理解和加工有何影响?
本研究根据有无语境设计了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一将包含熟悉转喻,新奇转喻及各自对应的字面义置于包含语境的句子之后,并要求被试对句子的语义进行判断。实验二与实验一相比仅缺少语境。刺激语料由两句话组成,包含18至22个汉字,前一句话为后一句话提供相关的语境信息,后一句话包括转喻词(转喻义或字面义),如(1)这学期英语课很多,英语老师服用了金嗓子;(2)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红衣服选手有一副金嗓子;(3)在蔬菜瓜果频出问题后,苏州工商局整治了菜篮子;(4)早上去菜市场买菜,奶奶拎着个菜篮子。
实验结果发现,有语境时,规约化较低的新奇转喻转喻义和熟悉转喻字面义加工更有难度,表现为二者反应时更长并引发了连续负波(sustained negativity);无语境时,规约化较低的新奇转喻转喻义和规约化较高的熟悉转喻转喻义加工均更有难度,反应时更长且引发了持续负波。语境有助于熟悉转喻和新奇转喻的理解和加工。结果表明,转喻的加工过程存在一定的顺序,规约化较高的熟悉转喻的转喻义和新奇转喻的字面义会先被激活,这支持了层级突显意义假说。语境对于转喻的理解有较强的提示作用,并会影响其与整个句子意义的整合,即使是规约化高的熟悉转喻的转喻义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其加工也更加困难。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只研究了名词转喻的加工机制,还有其他类型的转喻比如动词转喻还有待深入研究;其次,尽管ERP技术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无法就具体的转喻加工效应进行精确定位。就上述不足,我们今后将继续研究其他类型的转喻,并尝试使用fMRI等高空间分辨率技术对转喻加工激活脑区进行具体定位。
[1] Frisson, S. & M. Pickering. 1999. The Processing of Metonymy: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J]., (25): 1366-1383.
[2] 张辉, 卢卫中. 2010. 认知转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