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敏 么传为 睢 勇 虞 君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中脂质物质沉积,发生炎性反应,形成粥样斑块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影响冠脉血流,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本院心病科根据多年经验,以中医内病外治理论为基础,自制中药贴剂——益气活血贴,穴位贴敷内关穴、心腧穴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气虚血瘀证),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临床上以胸痛、胸闷、乏力、气短等为主要表现。冠心病病位在心,心胸疼痛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发病机理主要由于正气亏虚,邪气痹阻于心脉,心脉气血运行失调,心失其所养,而发为胸痹心痛病。《灵枢·经脉篇》载“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医林改错》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可见气虚可导致血瘀,又由血瘀导致气滞,形成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
2.1 益气活血贴组方溯源 益气活血贴组方源自名老中医周次清教授“冠心灵”方。周次清教授认为冠心病发病主要由于气虚血瘀所导致[1]。他根据多年经验,组成“冠心灵”方(包括黄芪、川芎、丹参、细辛等),主持了“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相关研究,通过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从多方面证实了“冠心灵”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冠心灵可明显提高实验小鼠的心肌耐缺氧时间[2]。冠心灵对健康麻醉开胸犬可减慢心律,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左室作功指数,降低总外周血管阻力和冠脉阻力[3]。临床实验表明冠心灵可明显减轻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程度,改善患者心电图表现,降低患者血脂水平[4]。李瑛等临床应用冠心灵方,也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5-6]。益气活血贴以冠心灵为主加减化裁而成,方取黄芪、丹参、川芎、细辛、肉桂、冰片。方中黄芪益气活血,丹参活血化瘀,川芎活血行气,细辛、肉桂温通心脉,佐以冰片化瘀通络。诸药相合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2 益气活血贴方药分析 黄芪,性甘温,归肺脾经,主要功效为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现代研究成果表明,黄芪中含有的多糖物质可以明显改善心脏的输血能力、收缩能力,所以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治疗效果[7]。赵霞的小鼠研究实验表明,黄芪够增加乳酸脱氢酶合成,增加心肌细胞中糖原、线粒体含量,对心肌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8]。丹参,性苦微寒,入心肝经,主要功效为清心安神,活血化瘀,凉血消痈。临床实验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临床治疗的有效药物,它能够降低心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心绞痛的发作时间,改善心功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9]。川芎,性辛温,入心、肝经。其主要功效为活血、行气、止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本草汇言》记载“川芎,味辛性阳,气散走蹿而无阴凝结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调一切气”。《本草正》载“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破瘀滞,通血脉,解结气,逐瘀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嗪有强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明显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心肌血供、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对治疗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很好的疗效[10]。临床研究证实,川芎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及脑动脉,增加血流量,并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1]。 细辛,性辛温,有小毒,归肺心经,主要功效为行气止痛,散寒通脉。《日华子本草》中记载可散胸中之结聚。《本草正义》记载“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临床药理实验证实,细辛中含许多种类的挥发油成分,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松弛冠状动脉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细辛挥发油可使豚鼠离体心脏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并且改善左室收缩功能。肉桂为纯阳之品,性味辛、甘、大热、气香而窜,能下达丹田,壮元阳、补相火,温通血脉。药理实验研究证明,肉桂中含桂皮醛、肉桂甲醇等物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它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增加心脏的侧支循环,增加心肌细胞血液供应,对冠心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2]。冰片性辛、苦、微寒,主要功效为醒脑开窍、清热止痛、防腐生肌。《本草衍义》载曰“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冰片可促进药物穿透皮肤黏膜,促进药物的吸收。相关实验研究发现,随着药物中冰片浓度的增加,更多的川芎嗪可透皮吸收[13]。冰片也促进药物透过口腔黏膜[14]及眼角膜[15]。
3.1 益气活血贴外用的理论基础 益气活血贴外治作用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6]:首先是中医整体观念。中医学把人体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五脏、六腑、经络、肢体等相互关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在治疗局部病变强调从整体出发,如《灵枢·终始》载“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益气活血贴采用中医内病外治的方法,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治病思路。其次是中医的经络学说。经络是气血循行的通道,它在内联络脏腑,在外联络肢节,使人体组成一个有机的正体。第三是腧穴的特殊生理功能,腧穴对药物作用比较敏感,通过药物外用于腧穴,可刺激相应脏腑产生治疗效果,从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3.2 益气活血贴的选穴原理 1)心腧穴。心腧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属于心脏的背腧穴。背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可治疗相对应脏腑的疾病。心腧穴在背部,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腧穴对应心脏,主要治疗胸痛、胸闷、心悸、失眠等症。《外台秘要》曰“心俞,主心痛,与背相引而痛”。益气活血贴外敷于心腧穴可刺激心脉气血运行,缓解胸痛症状。2)内关穴。内关穴,在腕后内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太素》记载“手心主太阳少阳之内,起于别络,内通心包,故曰内关”。内关穴功效包括活血通脉、宁心安神、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等。《玉龙歌》曰“腹中气出病难当,穴法宜向内关取”。《标幽赋》曰“胸腹满痛刺内关”。内关穴是治疗心脏相关疾病的主要取穴,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3 益气活血贴的皮肤给药原理 现代研究证实,皮肤给药使药物从皮肤黏膜吸收,避免药物的首关效应,避免药物对于肝脏造成的损害,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现代医学广泛采用透皮给药系统,并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以促进药物吸收。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以增加皮肤角质层的流动性,促使皮肤角质中的类脂质产生不规则排列,促进药物通过皮肤屏障,从而提高药物的吸收比率。益气活血贴中含有的川芎、细辛、冰片均为有效的中药透皮促进剂,可促进有效成分透过皮肤黏膜,强化益气活血贴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患某,女性,67岁,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感20余年,加重2月”入院。中医诊断:胸痹心痛。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型心绞痛,心脏冠脉搭桥术后;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慢性胃炎;泌尿系感染;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患者基础治疗加益气活血贴穴位外敷。每日贴敷心腧穴、内关穴,每次贴敷约4~6 h,共治疗14 d。经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心悸较入院时减轻,无倦怠乏力,面色由苍白无光泽改善为红润光泽,舌象由舌紫暗瘀斑改善舌质紫暗,脉象由沉细缓改善为脉象略弱。心电图由T波低平恢复为大致正常心电图。
按语:患者用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乏力感消失,证明益气活血贴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此例患者舌苔脉象改善较缓慢,因患者年老体弱,气虚血脉不通,须长期调理方可取得满意效果。益气活血贴操作简便,建议患者可于家中继续使用益气活血贴治疗,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节约医疗成本。
目前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药物治疗存在着患者不耐受、依从性差等问题。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应积极研究中医中药不同剂型不同使用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益气活血贴是一种中药透皮制剂,属于中医药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通过将药物贴敷在心腧穴、内关穴,药物透过皮肤吸收,通过经络刺激效应、腧穴的特殊生理功能等产生治疗效果[17]。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频率,缩短发病时间,降低疼痛程度。给药较方便,患者容易接受,是一种非常有潜能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