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斌 王建斌
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原因多与卒中后颅内实质病变有关[1],缺血灶如下丘脑、脑干等处的功能受损使其支配的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膈神经过度兴奋从而出现呃呃连声不止的症状,造成患者进食、饮水困难及呼吸不畅,加重原发病可能,同时这也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患者锻炼积极性,严重延缓康复进程,危害巨大。目前临床上常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氯丙嗪)[1]或止吐药(如胃复安)[3]等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但多有相关不良反应案例报道且疗效不尽满意,而近年有研究发现传统医学在治疗该病方面优势明显。笔者采用耳穴配合按压攒竹穴的方法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7年1月至9月期间于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及神经内科病房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共收集65例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根据该65例患者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的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并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证实。呃逆按照《中医内科学》中关于“呃逆”的诊断标准:胃气上冲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人不能自主控制为主要表现,并且经过胃镜等相关检查已排除胃、食管及膈肌等器质性疾病。呃逆持续不止,时间超过24小时,演变成顽固性呃逆,声响或高或低,或偶停顿数分钟后复起,或呃声频作,昼夜无歇。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70岁;③Barthel指数≤60分;④意识清醒,具有理解及沟通能力;⑤受试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其他疾病如肿瘤、脑膜炎、食管炎、心梗、术后等引起的顽固性呃逆;③合并心、肝、肾等脏腑和呼吸、消化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病者;④耳部皮肤破损、过敏等不适合贴耳豆贴者,治疗不耐受者;⑤进行其他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治疗方案者;⑥患者或家属依从性差,不能长期配合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中要求给予维持生命中稳定、改善颅内血供情况、营养神经、保护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稳定斑块、调整血压、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及护理,并予常规康复锻炼。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每位患者肌肉注射25mg盐酸氯丙嗪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治疗同上述对照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耳穴贴压与按压攒竹穴”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耳穴:耳中穴、胃穴、神门穴、皮质下穴、交感穴(单耳)。(2)体穴:攒竹(双侧)。(3)施术方法:①按压攒竹穴:患者取仰卧位,双目微闭,呼吸均匀,全身放松状态。操作者站于患者头侧旁用双侧大拇指指腹对准双侧攒竹穴,并垂直方向重按之,直至患者感到酸胀甚或微痛为度,按压其间嘱患者屏气5~10秒,按压约1~2分钟呃逆即可止住,再继续按压2~3分钟以巩固疗效,若呃逆未停止,按压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②耳穴治疗:首先评估耳部基本情况,排除皮损、破溃、水痘、丘疹等,并反复搓揉整个耳部使其成为红热充血状态,然后采用耳针探棒进行探查,在以上穴位处找出阳性反应点。选定穴位后耳部先行常规消毒操作,擦干酒精后用镊子夹起王不留行籽耳贴对准上述选定阳性反应点贴紧并稍加用力按压使操作侧耳朵感到酸麻胀痛或发热。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所有耳豆贴处3~5次,每处每次5~10分钟。耳穴贴压治疗采用双耳交替贴,每天更换1贴,按压攒竹每日1次,共治疗7天,若有7次内治疗后呃逆症状完全痊愈者于第2天加治1次以巩固疗效。
1.6 疗效标准判定
1.6.1 临床疗效:参照《中国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①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即患者呃逆消失,无需继续治疗,并且不再发作;②有效:症状及体征好转,呃逆明显缓解、次数减少或两次相隔时间较治疗前延长,或1小时后仍无复发;③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6.2 Barthel指数:Barthel指数是临床常用于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量表,内容主要包括10项: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50m和上下楼梯,满分为100分。其中100分为生活自理,无任何障碍;61~99分表示轻度功能障碍;41~60提示中度功能障碍;≤40分表示患者重度功能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与治疗后1周统计Barthel指数分数。
此次研究共选取65例符合研究入组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其中治疗组32例,脱落0例;对照组33例,脱落0例。
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 两组患者在一般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情况分析
2.2 两组治疗前疗效标准 根据表2,治疗组痊愈例数多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6.67%,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意义(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2.3 Barthel指数评分 根据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提示治疗后、治疗后1周评分明显较治疗前高;对照组治疗后、治疗后1周评分亦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比较时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
注:a: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与治疗后比较,P<0.05。
根据本研究结果,治疗组痊愈患者例数及最终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了采用耳穴配合按压攒竹穴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提示治疗后对比没有明显差异,而治疗后1周随访时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卒中后患者呃逆症状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呃逆症状影响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状态如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等内容及病情恢复,而当呃逆症状缓解时,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好转。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卒中后呃逆的产生机制主要与中枢神经受损影响其所支配的周围神经功能有关[1]。脑梗死患者颅内,尤其当下丘脑、脑干等处因缺血缺氧引起功能损伤甚至丧失,而受其支配的胸椎神经交感神经支与迷走神经的功能紊乱[6],导致膈神经过度兴奋、痉挛,从而出现呃呃连声不止的症状。呃逆持续日久演变成顽固性呃逆,于吸气末期声带声门戛然紧闭,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形似慢性代谢性中毒。膈神经长时间持续短而频的兴奋同时影响舌咽、迷走神经,造成患者进食、饮水困难。
中医认为:“呃逆古无是名,其在内经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声短而频,故今以呃逆名之”。《景岳全书·呃逆》中:“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实呃不难治,而唯元气败竭乃最危之候”,指出中风后呃逆的危害。其治疗原则以“降逆止呃,宽胸行气”为法,辅以宁心镇静,畅中除烦。《黄帝内经·灵枢》中:“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首次提出耳部与全身经络脏腑联系密切的理论,因此刺激耳部特殊部位具有调脏腑、通经络、和阴阳的功效。耳中穴又称膈穴,直接对应内脏膈,刺激耳中穴能改善膈脏功能,缓解膈肌痉挛状态;胃穴降气宽胸,降逆止呃;神门穴宁心安神、解痉镇咳;皮质下镇静安神、稳定大脑皮层功能;交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攒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重按之可促进气血运行、疏经通络、镇静止呃。以上诸穴相配,共奏宽胸利膈、和胃降逆而止呃逆之效。
既往已经有研究证明了耳穴配合按压攒竹穴对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其起效机制与神经功能调节有关。目前关于该病的研究方向多为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鲜有关注呃逆症状对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后期康复的影响。呃逆症状对心理影响颇大,容易引起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而不良情绪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呈负相关,呃逆症状持续发作,使患者对站立、行走等运动产生抵触感;膈神经持续兴奋,进而干预膀胱括约肌、肛门括约肌对尿、粪排出的控制,可能出现二便失禁情况。这些严重阻碍了患者卒中后期肢体功能锻炼与生活质量恢复,尤其延迟了患者能独自生活、重新回归社会的疗程。耳穴配合按压攒竹穴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呃逆症状,同时促进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加速患者重回社会过程,且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小,较其他疗法优势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单衍丽,于淑芹.脑卒中后呃逆的针灸治疗概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60-4562.
2 彭祥来,林志忠,柳淑仪.氯丙嗪双侧内关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5):39-40.
3 吴秀玲,李晓东,刘爱国,等.水针治疗脑卒中后呃逆及胃食管反流50例[J].陕西中医,2007,28(11):1542-1543.
4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60-61.
5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五)[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3):260-263.
6 卢越,马培锋,刘国华,等.脑卒中后呃逆的综合治疗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996-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