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玲
【内容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重矫治,轻培养;重后进生,轻优秀生;重个别,轻团体;重说教,轻疏源等问题,本文对教育盲区对理性分析,对如何避免教育盲区,如何做好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 困扰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界有很多不同的提法,笔者认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这么几个特征:悦纳自己,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承认自己的一切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心境良好,善于控制情绪,经常保持愉快、开朗、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会遇到障碍,如成绩不佳,学业不良,在生活中会出现与家长沟通不畅,与同伴交往不良;当然在升学就业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各种挫折,出现各种困扰。出现厌学、逃学、说谎等行为问题;恐惧、忧郁、焦虑、孤独等情绪问题;自卑、胆怯、悲观等个性发展不良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校、教师给予辅导和帮助。但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全体学生中比例是多少?学校管理者应当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还是关注学生的“矫正”?关心“全体”还是关注“部分”?究竟我们需要的心理学教师是“心理咨询师”还是“学校辅导师”,为此笔者在近年来对一线学校的心理学教师、班主任、校长做调查了解,发现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学校普遍存在出现以下问题,存在教育的盲点,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做理性思考,调整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
一、重矫治,轻培养
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在教研活动中了解到:有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学专业教师转型为其他学科的专任教师,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只停留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购买量表给学生做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老师的工作重点在:给有心理困扰且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做心理矫正、危机干预、心理补救,基本上是为少数有问题或适应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表现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偏向解决问题的消极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在二十一世纪,学校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消除学生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教师应当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发现并培养学生积极潜力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上。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要轻矫正、重培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着眼全体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积极心理的培养、完善人格的塑造上,应当把重心放在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积极应对和化解压力、教会学生学习情绪的自我观察和调控,还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培养全体学生拥有阳光、乐观的心态,教会学生懂得接受自我,悦纳自我,懂得感恩,学会关怀与爱,学会品味细小的幸福,学会创造幸福,能够适应新环境,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重后进生,轻优秀生
在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有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后进生存在着自卑、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偏差、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教师尤其是心理学老师应当重点关注他们,然而也有案例表明,优秀学生同样存在在心理困扰和问题,一些优秀生长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宠爱,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容易出现脆弱、嫉妒、保守、任性、虚荣等不良心理。一旦遇到挫折,极易出现心理障碍。出现所谓的完美人格综合症,也需要教师的关注和辅导。由此笔者认为,教育者要关注后进生也要关注优秀生。
三、重个别,轻团体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个体辅导的过程中完成,一些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学教师,通过信箱、热线电话、沙盘等形式对问题学生开展咨询与辅导,团体辅导形式几乎没有开展,而研究表明:个别辅导虽然具有针对性、但是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辅导应当受到重视。即教师在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前提下,将有相同问题、相同困扰、相同需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团体活动,在情景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心理支持、得到疏解、获得技巧,学习经验。此外学校还可以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重说教,轻疏导
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体现为一学期开一次讲座,搞两次活动,或针对学生心理危机做亡羊补牢之举。研究表明,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简单的说教,需要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做好学科渗透和活动渗透,让每堂课都是心育课。同时开展赏识教育,对学生更多的赞赏与鼓励,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需要创设一个有利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需要“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受幸福与快乐,体验幸福与快乐,学会爱与幸福,学会自信与乐观。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专业性。心理健康课程除了是知识性课程之外,还应当是体验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于活动之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成为点缀。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避免出现上述教育误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玉玲. 试论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6):206.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8/1.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