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关系的反映,无论是单个区域的发展还是区域间的合作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这就需要找到共同的文化根基。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必然与过去的文化紧密联系,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区域合作乃至全球合作致力于积极维护和平,坚决抵御战争,这就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引领。因此,文化因素对于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外交战略的建立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文化因素在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基础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运行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区域间的发展和融合也必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的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对其他区域的文化习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文化历来注重以和为本,推动中国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同时为东北亚地区命运共同体外交战略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外交有胜负,战争无赢家”,而“和”便是外交胜利的根本要素。
纵观东北亚历史,虽然中国与日本、朝鲜有过战争、矛盾和冲突,但这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支流,和平友好的外交才是主流。从文化视角来看,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战略的建立离不开两个文化要素:一是以和为本的儒学共同体,二是佛教作为东北亚地区共同的宗教信仰。
(一)以和为本的儒学共同体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但是它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同和采纳,尤其是东北亚地区。
广义上,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以及俄罗斯,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狭义上,主要指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它们同属东方汉文化圈,是东北亚区域文化的主流。儒学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仍被现代人所推崇和运用,源于以和为本的核心思想,也是促成区域合作乃至区域一体化的文化基础之一。“和”在词义上指和谐、和平、祥和。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旨在实现和而不同、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东北亚国家对“和”思想的认同。
在东北亚国家中,中、日、韩、朝的文化历史有一个共同的根,那就是中华儒学,其不仅继承了中华儒学文化思想的精髓,而且与原生文化和地域结合,衍生了带有本民族个性的文化。因此,东北亚国家的文化既有宏观上的同,即同基础,同根源,又有微观上的异,即各具民族特色,这种同和异给东北亚地区的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创造力。
(二)东北亚地区共同的宗教信仰——佛教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东北亚地区都存在不同的宗教,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地区。宗教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宗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性格和价值观的塑造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体看来,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宗教包括佛教、儒教、基督教、萨满教和天主教。现在佛教是东北亚地区共同信仰的宗教。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对于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区域的合作乃至一体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作支撑,那么合作和发展也只是暂时的。宗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东北亚的宗教文化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动力。
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经过西域传到了中国内地。最初,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经历了和本民族传统文化冲突与适应融合的过程,即使历史上屡屡受到摧残,依然在现代不断复兴,发展壮大。
374年,前秦的僧人阿道到高句丽宣传佛教,这也是佛教传入朝鲜半岛的标志。在这之后,佛教又传到了新罗和百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由于历代新罗王都信奉佛教,所以越来越多的寺庙被建立,僧人也越来越多,佛教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6世纪中叶,中国和朝鲜的佛教开始传入日本。虽然佛教在明治维新期间和二战期间经历了挫折,但整体来看,日本的佛教稳步发展,对于日本社会的影响很大。
佛教虽然在不同国家的传播和发展中经历与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但是追求和平稳定是佛教共同的价值追求。韩国著名哲学家和佛教改革家韩龙云认为,佛教有三大特点:“第一,佛教强调‘即心即佛,因此其信仰是自由,不像其他宗教设置一个外在的信仰对象;第二,佛教的基础是平等。第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在佛教那里不复存在。”因此,佛教文化为东北亚地区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引领和区域一体化的基础。
世界是一个大集体,每个国家都是它的成员。实现和平稳定的发展以及和平共处、互利互惠的关系对一个国家和东北亚区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佛教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对于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可以为东北亚地区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文化因素在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中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经济互信
文化因素是经济合作的黏合剂。东北亚文化的共性是经济互信的基础,同时也是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建立的基础。共同或者相近的文化有利于一个区域经济的合作和发展。美国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中指出:“区域性经济集团在未来的重要性可能会增加。成功的经济区域主义一方面增强了文明意识;另一方面,只有当经济区域主义植根于共同的文明中才能成功。”
欧洲共同体以欧洲文化以及西方的基督教为共同的基础,这种共同的文化所产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共同体起到一种内聚力量。东北亚文化的共性是东北亚融合的基础。一般来说,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同一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经济合作的原动力。在现有的复杂的國际氛围和紧张的东北亚形势下,解决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纷争,实现区域合作乃至一体化,必须抛弃单一的经济共同体思想,不能单从经济上建立联系和合作,而是要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平等交往。共同的区域文化有利于区域整合各自分散的力量,从容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和政治的挑战和竞争。要想实现区域的经济合作,建立经济互信,需要区域内部各国家政府合作的意愿、社会资本的互动和共享、民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等。而没有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很难实现经济的互信和合作。
(二)促成亲密的睦邻关系
东北亚地区地理位置相邻或者接近,气候相似,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消费结构的相似,也构成了区域合作的促进因素。然而,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文化上也存在着制约因素。东北亚各个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在国际上的分工和地位也不同,还需要协调彼此之间,以及同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除此之外,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东北亚的合作和命运共同体的建立,而日本和韩国也对美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充分利用东北亚地区的文化共性对减少东北亚国家对美国的依赖,促进东北亚地区共同体的建立,实现东北亚地区亲密友好的睦邻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外交战略中的文化选择
欧洲一体化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源于欧洲对于欧洲文明的认同感。建立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外交战略,除了要考虑政治和经济因素外,文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文化认同不仅可以加深民族情感,而且为区域的深度合作乃至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各个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以及相互依赖越来越强,和平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代世界主题,世界需要和平,东北亚地区更需要和平。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已经成为东北亚各个国家共同的价值追求。区域的合作和融合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更需要全体人民情感上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即需要文化认同。只有建立“我们感”“大家”这种集体意识,区域才有一体化的可能。文化认同不是追求绝对的同,而是和而不同,它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既包括对各民族文化共性的认同,又包括对文化个性的认同,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同和异的认同而增强共识、凝聚力量。
(一)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虽然儒学文化和佛教文化作为东北亚地区共同的文化基础,是东北亚地区的文化根基,也是一体化的基础,但是在儒学和佛教传播到不同国家,与其本民族文化冲突过程中形成了大同小异的文化,东北亚国家既同根同源,有共性,又各自独立,有个性。东北亚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求各地区文化制度、政策、体系完全一致,而是要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强调“和为贵”“和谐共处,与人为善”的人文精神。
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是指既认同自身,又尊重他人,既认同共性,又尊重个性。在求同存异中与时俱进,最终实现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国家在文化上求同存异,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文化力量,而且促進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合作,深化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
(二)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不可避免,因此东北亚国家应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东北亚各国在推动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时,应保证文化产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文化的同质性和差异性相结合。东北亚各国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使得东北亚区域文化具有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对文化产业价值观的引导,为文化产业注入“和合”文明观,使其既体现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又突显东北亚和谐的人文精神,在文化层面,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
东北亚各国还应注重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逐步实现文化市场的资源共享。当今时代,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教育、知识、科技等文化软实力,在加强文化产业合作的道路上,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以文化产业的合作带动东北亚地区的文化合作,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建立贡献力量。
(三)扩大对外的文化交流
东北亚各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为东北亚地区的合作拓宽了渠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外文化交流是传播和创新本民族文化和借鉴外部文化的重要途径。各国应积极促进全方位、多领域的区域文化交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尤其要注意对日文化交流。东北亚的很多纷争都与日本有关,日本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一部分,对其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军事战争、经济孤立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发挥文化外交的作用,促使日本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以正确的姿态面对其他东北亚国家,以促进区域和平与发展为宗旨,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建立贡献力量。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