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超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十九大的召开,惠民热词“红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红包”一词看似“旧瓶”,但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和十九大的东风下装上了“新酒”,瞬间成为温暖人心的惠民热词。
一、红包的传统义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红包”一词最常见的意思是“春节给小孩儿的压岁钱”。我国的压岁钱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另外,“红包”还表示在喜庆时所送的礼金,因为礼金用红色封套包装,故名“红包”,意在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表达一份美好的祝福。现在流行的“随份子”其实质也是如此,只不过有时候有些变质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等亦可称为送“红包”,这可能也是借“红包”的喜气、吉利之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红包”也产生了“异化”,各种各样的“红包”层出不穷,各行各业亦都有自身的“红包”规则,“红包”成了一部分人升迁的敲门砖和助力器,成了一部分有权之人答应办某事的不成文的条件。此种形式的“红包”完全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祝福元素等内涵,异化成了一种污染社会风气、助长社会腐败的强力病毒。
《汉语大词典》解释“红包”:“指用红色布帛或红纸包着的礼金、红利等。”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大词典》中“红包”只有上述一个义项,而且释义较为模糊、宽泛。结合全民用语中“红包”的常用义,我们认为《汉语大词典》在进行新一轮修订时,可以借鉴台湾地区《重修国语辞典》中的解释:“1.喜庆时所送的礼金。因用红色封套包装,故称为‘红包;2.春节给小孩的压岁钱;3.贿赂的钱财。”笔者认为此种解释更加明确、具体,值得借鉴。
二、红包的新义
近年来,国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尤其是十九大的召开更是将“改善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和改善民生的举措相继落实和实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实实在在的福利。“红包”一词即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举措以及一系列惠民政策等的代名词:
(1)这五年,我国医疗改革、就业保障、教育发展、楼市调控等民生领域,均取得了不少成就。其实,各种成就对部分老百姓来说,已经是装进兜里的“红包”。比如,这五年创造了超过6500万个就业岗位,解决了6500万人就业,对于这6500万新就业人口而言,等于获得了就业“红包”。(《宁波日报》2017年10月24日)
(2)近日,十九大报告正式发布,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那么十九大报告带来了哪些惠民“红包”?(《农民日报》2017年11月1日)
(3)群众利益无小事,公众的教育关切同样应当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择校热、“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历来属于公众对教育问题上的重大关切。近年来,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正面回应,并在实践层面得以扎实推进,有的初见成效,有的取得重大进展,有的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为公众送上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教育“红包”。(《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6日)
据上可知,“红包”的含义主要是国家的一些惠民政策、惠民措施等。
三、“红包”走红之因
“红包”一词被赋予新义且走红绝非偶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助力。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语言内部因素。“红包”一词作为一个“旧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装上了“新酒”,与其自身所具备的气质和特征密切相关。以“红包”来比喻一些具体的惠民措施等,无疑更加具体形象。相比“社会福利”“惠民措施”等传统表达,“红包”更能使人心情愉悦,其中蕴含的“好运”“喜庆”成分,也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求吉求福的心理追求。从词汇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途径和方法来看,“红包”一词的新义是通过“隐喻”得来的。Goswami(戈斯瓦米)认为:“对词语的隐喻性使用是语义扩展取之不尽的源泉。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是语言进行延伸扩展的途径之一。”如果日常语言的现有词汇中没有合适的词(或有合适或相关的词但表达不够形象、具体、生动)来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某一新概念,人们往往会借用现成的词语或说法来表达。束定芳先生也指出,隐喻的语言学功能之一是填补词汇空缺。在创造新词和术语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刻意寻找强调新旧语境间相似的词语,也即使用隐喻。通过隐喻,人们可以表达一些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更加形象化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红包”一词新的语言意义的产生即是通过隐喻得来的。在表达社会福利、惠民措施等意义时,通过隐喻取得新的语言意义的“红包”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使人们充满期待,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另外,从语义上看,“红包”一词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还使得国家采取一系列惠民措施等的表达更加活泼。从形式上看,“红包”结构简单,表达也更加经济,符合人們的认知心理和表达需要;从语用上看,“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总是有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总是想方设法追求新奇、陌生的表达方式,这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心理”。
第二,语言外部因素。首先,“红包”的走红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之举措以及十九大的召开密不可分,正是这些政治因素为“红包”的走红提供了坚实而广阔的舞台。可以说,“红包”是由重大而特定的政治事件催生的新网络流行语。“红包”一词有了国家的大力倡导,相比其他网络流行语,其传播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复制能力更强。此外,人们的求新以及从众心理也客观上促进了“红包”的走红。对于广大人民来说,“红包”一词开始时比较新,人们的求新心理会使得他们快速加入“红包”的使用队伍中,而从众心理又使得“红包”的使用人数越来越多。
“红包”一词伴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以及十九大的召开而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语言意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决心。希望有更多的民生“红包”送到人民手里,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