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军 储霞玲
摘 要 针对广东省农业公园建设现状进行调查,重点对建设数量、发展格局、主题模式、组织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广东农业公园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农业公园内涵及概念混淆、农业为基础产业不突出、品牌化特色化不明显、农业旅游融合度低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广东 ;农业公园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4
Abstrac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ark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the construction quantity, development pattern, theme mode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od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arks, such as the confus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oncept,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as the basic industry was not obvious, the branding and specialization were not obvious, the low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Guangdong; agricultural park ; current situation ; existing problems ; countermeasures
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号召,农业经济的多样式、多类型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根据国家关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化、三产融合发展的要求,2016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鼓励全国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教育农园等。
自此,全国展开了农业公园建设热潮,各地在建设国家农业公园的基础上,纷纷开展了省级农业公园、市级农业公园建设。但是,农业公园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标准、功能、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如国家农业公园建设的要素体系[1]、发展问题[2]、发展思路[3]等研究,以案例形式分析农业公园的发展模式[4-5]、路径[6]和规划[7-8]等,仅有部分关于国家农业公园的概念阐述、模式探索及案例研究[5-8],广东省农业公园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大量调研,准确掌握广东省农业公园建设现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指导。
1 广东省农业公园建设现状
1.1 省级农业公园建设数量
2016年以来,广东省各地加快推进农业公园建设。为了提升广东农业公园品牌形象,加快推动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广东省农业厅制定了《广东省省级农业公园评定标准及申报创建评价体系》,于2017年评审认定了24个省级广东农业公园。其中3A级6个,分别为汕头市丹樱农业公园 、佛山市顺德区广东陈村花卉世界农业公园、梅州市梅县区南寿峰农业公园、清远市英德市广东国业九龙小镇农业公园、揭阳市广东望天湖农业公园、揭阳市普宁利泰飞鹅岭农业生态公园。2A级13个,分别为广州市番禺區海鸥岛农业公园、佛山市南海区翰林湖农业公园、韶关市曲江区方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河源市东源县广东万绿谷农业公园、河源市连平县麒麟山现代农业生态园、梅州市平远县曼佗山庄、惠州市惠阳区四季绿休闲观光农业公园、中山市民众镇伟丰农场、中山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开心农场、江门市恩平市香家堡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基地、茂名市高州市“南果花乡”农业公园、清远市英德积庆里红茶谷、云浮市新兴县禾泰农业主题公园。A级5个,分别为汕头市绿梦农业公园、韶关市翁源县天下泽雨农业公园、汕尾市海丰县海丰赤石天子山农业公园、汕尾市陆港综合生态农业公园、湛江市农垦广东省雷州半岛现代农业综合核心示范区农业公园。
1.2 发展格局
广东农业公园按照广东省地理区块划分,在兼顾各区域经济、文化与资源禀赋基础上形成粤北、粤西、粤东及珠三角地区广东农业公园组团发展格局。其中,珠三角地区农业公园为大城市依托型,区位优势明显、顾客群体明确、辐射带动力强,其产业融合程度高,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农业主体,代表性农业公园有佛山丹灶水文化主题农业公园、从化万花园主题农业公园、中山横门美丽岛主题农业公园等。粤北地区农业公园注重与传统农耕文明相结合,将粤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与村庄农耕文化相融合,如蕉岭县农家主题农业公园以村集体为主导建设,通过整合上合村的自然资源、客家文化、村落文化,打造以乡愁为主题的特色农业公园。粤西农业公园建设注重与当地热带特色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以打造亚热带特色农业公园,如高州荔枝主题农业公园利用亚热带特色农业产品和自然地形等资源优势,整合高州荔枝产业,依托荔枝产业园景观打造荔枝主题农业公园。粤东地区农业公园建设注重与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融合,通过将潮汕“精致”农耕文化融入农业公园以彰显潮汕精致乡村特色。通过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最终形成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广东农业公园发展格局。
1.3 主题模式
广东农业公园以主题型农业公园为主,以村庄为单位推进的农业公园较少,而以一个乡镇、一个区域的全域旅游理念为基础推进的农业公园基本没有。为此,将广东农业公园的模式定位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型的主题型农业公园,并结合了花文化、农耕体验、景观等元素。其中,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型主题农业公园的代表有茂名荔枝主题农业公园、惠州四季绿蔬菜主题农业公园;汕头丹樱花卉主题农业公园;清远积庆里红茶主题农业公园等。
1.4 组织与经营模式
从农业公园产业融合模式看,广东农业公园产业融合模式既有横向内置产业融合模式也有纵向拓展产业融合模式,在纵向拓展产业融合模式中,既有农业公园内的一二三产业垂直产业链融合模式,也有公园内与公园外纵向连锁经营模式。农业公园横向内置产业融合模式指农业公园内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仓储物流等融合发展。例如揭阳市望天湖农业公园在园区内实现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横向产业相融合的模式;普宁市飞鹅岭农业公园在园区内形成休闲度假农业、生态农业、健康产业、南药种植、仓储物流横向产业之间的融合。农业公园一二三产业垂直产业链融合模式一般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当地传统种植、特色种植为切入点,植入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与方式,通过农产品、加工产品、旅游产品销售链条的延伸带动农业公园产业链的延伸,并以此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保障功能,广东省发展较好的农业公园基本上实现了公园内一二三产业的纵向融合,但此种形式只是纵向产业拓展的初级模式。汕头濠江区丹樱农业公园对农业公园的纵向拓展产业融合模式进行了组织创新,它将农业公园一二三产业的纵向融合突破了公园地理边界的束缚,在公园外的城市社区建立生鲜体验连锁店,在连锁店内销售农业公园生产的新鲜蔬菜、水果、肉类食品以及盆栽花卉,并以DIY体验形式向体验店社区居民传播农业公园“都市农生活”的理念,丹樱农业公园品牌与理念的传播突破了农业公园地理边界,形成一种公园内与公园外、乡村与城市、农生活与城市生活、快与慢的有机互动,这是农业公园组织与经营形式的创新。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公园内涵及概念混淆
目前,相关从业者对农业公园的基本内涵和准确定义缺乏统一的认识,大多数依然以农业园为建设标准。农业公园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园,是一个市民与村民共享的公园,村民的生产、生活均在公园内,村庄的山、水、田、屋、人等皆为景。农业公园以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将原有的东西景观化为最主要特征。但是,部分农业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以人造景观为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甚至千方百计改变土地用途,导致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这就背离了农业公园的初衷。
2.2 农业为基础产业不突出
农业公园顾名思义,农业为内核,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导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农业公园的建设中,必须要紧紧以农业为核心。目前,部分农业公园出现了以旅游业为主体,甚至存在圈地的嫌疑,既不符合农业公园评价体系,也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带动农民致富没有任何关系。
2.3 品牌化、特色化不明显
在已经创建成功的广东农业公园中,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定位,而每个定位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特色定位在创建初期就已经非常明确,既是体现其特色,也是对外宣传的特点。目前部分农业公园大多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或是单一的采摘园,或是模仿北京昌平嘉年华的缩小版,很多经营者依然停留在吃、玩、住等较低层次的休闲娱乐阶段,沿袭“春赏花、秋摘果”的传统思路,活动内容雷同,服务缺乏特色。品牌化、特色化不鲜明。
2.4 农业旅游融合度低
“农业+公园”是农业公园的特质,也应该是发展农业公园的重点打造对象。然而很多农业公园忽视了仅仅关注了其中一项,或者是重点关注农业,导致旅游产品创意不足,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不够紧密,公园园林化景观设计欠缺;或者是逐渐趋于大众化旅游,造成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忽略了农业公园游客的参与性项目,而只是单纯地满足游客旅游的最基本的六大要素。对于项目的文化、民俗等深度挖掘不到位,长期下去,这些基本旅游功能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本无法支撑其长久有效发展。
3 对策
农业公园是在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进三产融合的探索性创新项目,它以特色村庄资源为核心,整合区域内乡村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体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和开发、创新、绿色、生态、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种新型公园形态,也是休闲农业的升级版。但是当前广东农业公园发展还存在特色不突出、目的不明确、脱离农业根本与实际、缺乏村庄主题和村民生产与生活的环境等方面不足。根据对广东农业公园案例、发展模式、发展经验与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5方面政策建议:
3.1 农业公园建设要针对地方特色、因地制宜
广东省各地区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特征、农业发展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俗风情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在农业公园创建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人文特点、经济社会等特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避免类同。同时,要结合当地农耕条件、休闲农业、养老产业、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这样既可以突出特色、明晰重点,還可实现农业公园与自然、环境、乡村社会的协调发展。
3.2 农业公园要保障原住民的利益
农业公园区别于其他公园形式的主要方面是其建设以农业生产用地为立足点,土地性质和用地时间决定了农业公园发展定位、目标和发展思路,发展农业公园的前提是以村庄资源和农业产业为基础,带动村庄产业发展、村民致富、形成村庄区域性就地城市化。为提高农户从公园发展中的收益份额,建议将村域经济与村民生活纳入公园的主题元素,原住民参照一定标准发展民宿旅游,探索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公园后期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的收益分享。只有构建政府、企业、村庄、农户多层次的统一的合作经营体系,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收益成为农业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农户才能真正从农业公园的建设、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中受益,农业公园的发展才能实现其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劳动力就地城镇化的目的。
3.3 农业公园要协调好与乡村原有休闲农业的区别
农业公园不是对当地原有休闲农业的简单替代,也不能将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当做农业公园来发展,导致农业公园建设脱离初衷。农业公园应该是在经过科学统筹后对各方资源的整合,并且将公园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公园可持续发展。
3.4 促进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
农业公园利用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依托,在建设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能够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农业公园新村庄建设不是要建设一个新村庄,面是将原村庄改造成为生态宜居的村庄。此外,在原有村庄基础上,通过产业带动来提升村庄整体发展水平,这种产业带动不仅包括产业链的延伸,还包括通过乡村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升级,通过产业集群发挥资源共享效应,以此形成以农业公园为主题的区域品牌,通过农业公园品牌建设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以公园品牌带动打造农业终端消费品牌,提高农业公园、农产品、区域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以品牌为核心推动产业发展,从而推动村域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
3.5 利用农业公园资源优势培养并留住乡村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村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应该以农业公园发展为契机,培养乡村职业农民和专业经营人才。农业公园建设目的之一是鼓励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解决“空心村”的问题,利用公园在技术、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层次较高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其提供农业技术、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将其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 剑. 探析城市农业公园发展新模式——以盐城市花样年华城市花园为例[J]. 园林科技,2018(2):31-35.
[2] 詹 柴,李佳丹,徐志豪. 宁波市都市农业公园的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实践路径[J]. 台湾农业探索,2017(5):33-36.
[3] 汪 勤. 基于商业画布的古田国家农业公园商业模式构建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4] 许小健. 广佛地区乡村旅游中农业景观营造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7.
[5] 中国农学会国家农业公园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 创建国家农业公园的要素体系研究[J]. 农村工作通訊,2017(6):51-53.
[6] 王昆欣,张苗荧. 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J]. 浙江农业科学,2017,58(2):193-197.
[7] 李 萌,柴多梅,白春明,等.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以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为例[J]. 绿色科技,2016(24):149-151.
[8] 文 涵. 国家农业公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 现代农村科技,2015(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