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日翻译中的结构性加译和减译探讨,阐释了句群结构是其操作的单位,同时分析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汉日语言结构异同,并对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日语语篇教学;结构性翻译;加译;减译
加译和减译都是翻译中常用的技巧,也是中日翻译中的重要概念。所谓结构性加译和减译,是由于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不对应的情况,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译文中将原语进行增加词语或减少词语而达到译文和原文功能对等的目的之翻译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结构性加译和减译及在日语语篇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构性加译和减译
结构性加译,“即双语在转换过程中的语法结构不对应,在原语的句子结构中不需要或不必出现的词语,但是在译语中必须译出,否则译文就不通顺,不流畅。”“日语译成汉语时,又分为增补人称名词,增补动词和增补数量词等。”包括加译人称代词、加译动词、加译数量词等。
加译人称代词,从日译汉的角度一般是在日语的寒暄句、授受句、愿望句、敬语句以及含有感情动词的句子中使用。日语在这样的句子中经常使用省略人称代词的方法。“見せてやる”翻译成汉语就需要加上“我”和“你”这样的人称名词,翻译成“我给你看看”。这样的句子在日语中是授受句,一般不使用人称代词,因为即便没有人称代词,也能表示出来是“谁给谁”的意义。但是,汉语这个时候则不行,必须使用人称代词才能将意思表达清楚。这就是日语和汉语在结构上的不同。这样的翻译方法,一般是在句子翻译单位下进行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即使不参照它们的上下文也可以翻译。
例1
“请坐下好了,没关系。我不在的时候,您尽管坐。不容易啊,出门……”
这个例子中原文没有“您”这个词,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加上“您”成为“我不在的时候,您尽管坐”,这里翻译的时候,根本不用考虑上下句就可以翻译了,这就是所谓在句子单位内翻译。
但是,加译人称名词有时在句子单位内翻译不能完成,需要参考上下句。
例2
“对不起。”
他开口道。但对方眼皮没撩。
这里译文中的人称名词“他”是加译的,而为什么加译男性单数第三人称“他”而不是女性单数第三人称“她”,这个时候则需要参照上下句才能做得到。我们将这个句子的上文添加进来就清楚了。
例3
于是曾根二郎径直走进特二车厢,左顾右盼,寻找佳人倩影。
“对不起。”
他开口道。但对方眼皮没撩。
因为这里的原文没有“曾根二郎”,而其动作是前面提到的人动作,所以翻译成男性单数第三人称“他”。这样的加译人称名词方法,背后体现了零形回指的原理。回指是指在文中提到某一个事物后,后面会再次或多次提到,这时第一次提及的时候的用语称为先行词,后面提到该事物时所使用的形式叫回指形式。这里不称词而称回指形式是因为有的形式没有词,这时称为零形回指。回指分为名词性回指、代词性回指和零形回指。上述例子中的现象可以看做是原文是零形回指,而译文是代词性回指。将零形回指翻译成代词回指时一般要求在前一个句子中确认先行词,所以这样的翻译一般是在句群单位下进行操作的。
例4
大姑娘挎着包袱。另一个姑娘拎着柳条包。各自都拿着大件行李。
原文中出现了日语这样的主宾谓语言特有的语言现象,那就是几个小句可以共用一个谓语动词。原文中可以说成两个句子。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译文中将这一个动词翻译成了三个动词“挎”“拎”“拿”。这三个动词分别和其搭配的名词相呼应,“包袱”是“挎”的,“柳条包”是“拎”的,而“行李”是“拿”的。并且,“挎”和“拎”也都是“拿”的下位词。总之,原文形态上的一个句子,在译文中形态上分成了三个句子,译文中形成了一个并列句群。这也是典型的句群单位操作下的翻译例子。
同样,减译动词也大多数是在句子单位下操作的。也大多在汉译日中出现。如“谁开枪?”翻译成日语时将动词“开枪”减译了。这种时候在句子单位下就可以操作,不需要考虑句群单位。但是,也有在句群单位下减译动词的例子。
例5
可是,不行啊!在那漫长道路的尽头,病人在等着她。她好象看见了,那病人正因双目刺痛辗转不安。她好象看见了,那病人在面临失明的威胁而暗自引泣。她看见了,看见了一双双望穿秋水的焦急的眼睛,在等着她,等着她的来临,她耳边只听见病人在绝望中的呼喊∶“陆大夫!陆大夫!”
在这个例子中,译文将原文的三个“看见”减译掉了。原文中三个“看见”分属于三个句子,形成了一个并列句群。这个并列句群又修饰了后面一句的“等着她”。这个“等着她”和开头的一句的“等着她”又形成了总分关系。译者看到了这样的结构,所以将三个“看见”减译,译者如果没有深入分析句群的内部结构,没有对汉日双语的充分了解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加译和减译数量词则是完全在句子单位下操作的。这种表达是日语汉语两种语言在新信息表达上的习惯不同所致。日语这样的句子是一个所谓的现象句,使用“が”格助词表示新信息。而汉语使用“一个”这样的量词表示新信息。所以,日译汉的时候要加译量词。在写作中,现象句的确定要以篇章为单位通篇考虑,总之,这种操作与句群单位无关,这里不做进一步讨论。
二、结构性加译和减译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日语结构性加译和减译翻译教学中首先应该加强汉日语言结构的对比教学,可以说汉日语言对比是两种语言翻译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首先,汉语的主谓宾和日语的主宾谓结构是公认的最大的结构不同。这一点造成了两种语言的省略方式不同。如例4中,汉语是不可能将“大姑娘挎着包袱。另一个姑娘拎着柳条包”中的动词省略掉的。因为这样的省略,就成了“大姑娘包袱。另一个姑娘柳条包”,将使得句子无法理解。而日语却经常如此。这是由于日语动词在最后,动词的管辖区域可以跨越主格向前延伸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学习日语时间较少的学生,是没有足够的认识的,需要在翻译课中,由任课教师加以提示。
其次,日语的一些词语本身包含有人称,这是日语的一大特点。例如日语的敬语动词等,由于是尊他动词和自谦动词,所以分别蕴含着该动作是对方和自己是该动作的主格。这时,如果再说主格就多余了,所以日语基本上是不会出现主格的。但是汉语这个时候是一定要加主格的,不然就不知道是谁的动作。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就需要添加主格。
还有日语的主谓谓语结构也是汉日差别较大的结构。将日语主谓谓语结构翻译成汉语的主谓结构。这是由于汉语习惯使然。在教学中,日语的信息结构和汉语的信息结构也有所不同,汉语需要重音来表达的,日语需要格助词来表达。例如“哪位是王先生?”“我是王中峰。”这个句群的后一句翻译需要根据前一句来确定信息结构,确定日语格助词的使用。因为前面相当于后句中“我”的部分是疑问词“哪位”,所以后句中“我”就应该是未知信息。
三、结语
结构性加译和减译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同时,如果汉日语言结构的对比教学进行得不充分,学生在以上列举的翻译中就会出现错误,而这些错误的纠正就难以进行。所以,日语翻译教学要不断贯彻对比教学为先的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振孝.翻译中的增补小议[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
[2]陈百海.日语句群的基本性質[J].林区教学,2016(02)
[3]杜静波.句群视域下日汉翻译特色教学[J].林区教学,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