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梅
[摘要]本文分析了手机社交族、手机游戏族、手机购物族、手机阅读族手机人族群中的四大典型人群的特点,运用手机时间增多,利用手机上网成为主要获取信息的手段;能客观对待手机信息,有时也会冲动盲从;主张适度消费,消费观念趋于理性。同时,提出了引导“手机人”族群的对策,引导手机社交族养成文明习惯;引导手机游戏族适度使用手机,避免网瘾;引导手机购物族,合理消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手机族群负面效应;完善网络管理和监控体系。
[关键词]手机人;族群;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1-007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1.03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手机人的涵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元,普及率越来越高,对人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手机不再只是电话机,也是电视、电脑、游戏机,也是相机、钱包、播放器。它已经从一种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人”是一大类人群,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透过手机的视角,反映当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状态。所谓“手机人”,北京大学传播学系刘德寰教授在《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一书中将其定义为“1)使用手机的人,包括日常的通信和上网的人群;2)人和手机密不可分;3)手机让人们真正进入信息知能社会,未来人人都是‘手机人,手机成为时代美学。”族群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可以指民族或种族,也可以指具有相同语言、行为取向、地缘、祖籍、文化背景或宗教信仰的群体。”在大互联网时代,人机交互越来越方便、多样,手机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了体验和感受大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成了在这个时代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手机人”。
二、90后大学生“手机人”族群现状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调查分析显示,目前90后大学生“手机人”族群大体分为四类:
(一)手机社交族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再不是过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知天下事,与好友互相往来。从1994年第一个BBS站开通,社会化媒体经历了20年的大浪淘沙,如今进入了“微时代”一微博、微信时代。社会化媒体的不断更新和创新,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和沟通方式,朋友问的联系不再只是传统电话、短信,还有微信、QQ留言等。
手机社交族的主力是大学生群体,他们通过互联网完成大部分的生活和学习,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与朋友、同学见面的机会减少,但是人际关系网络化,使他们与朋友和同学的关系得以维系。发表日志、照片,更新个人动态,转帖分享,在线聊天室手机社交族最常用的网络社交功能。他们通过这些功能,运用文字、图片表达自我,随时随地告诉别人自己在干什么,想什么,并轻松实现与好友的互动,避免了刻意打电话、发短信的尴尬。自我表达是手机社交族的第一行为特征,同时对日常见闻的感慨,对突发事件的评论都是他们发布信息的重要内容。线上关系的维护是在自我表达的基础上的互动。所以,手机社交族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互动也成为他们的必修课,这种互动可以是单纯线上关系的维护,也可以是线下关系的延伸。对于手机社交族来说,自我表达和关系维护就是意义所在。
(二)手机游戏族
随着手机游戏的应运而生,传统的网络游戏格局被打破。手机游戏让实时的、在线的、互动的娱乐方式成为手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等车的时候、无聊的时候,郁闷的时候,“切水果”、“僵尸”“愤怒的小鸟”手机游戏花样繁多,简单容易上手,与电脑游戏不同,只要有碎片时间,手机就可以变为“掌上游戏机”。据调查,有多于60%手机网民玩手机游戏,其中大学生是手机游戏族群的主力军,并且男生、女生几乎各占半壁江山。手机游戏族也是手机各种功能体验的先锋族,他们更愿意追求新潮,无论在App的安装数量,还是付费意愿方面都高于总体水平。他们的手机游戏不仅在零碎的时间中进行,而且也深入到学习、工作中,他们比其他人更崇尚娱乐至上的观念。
(三)手机购物族
手机购物是对网购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据调查显示,在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中,有接近40%的人通过手机进行网购。其中有超过10%的人群经常有这一行为。相对于其他族群,手机购物族对于消费类的信息关注度会更高,会留意上网时的广告。与此同时他们对于社会新闻、国际热点、娱乐八卦等都充满好奇心。对于手机购物族来说,支付方式使用率最高的是手机第三方支付,其次是手机银行。由于大学生的经济还没有完全独立,因此,他们对各类优惠、折扣信息保持高度兴趣。对于他们来说,花得省,比花得多,更能显示自己的消费理念。
(四)手机阅读族
手机阅读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迅速普及,快速融入人们的生活。阅读对于手机阅读族来说是每天必读的“功课”,而且在每天都有多次阅读的体验。据调查显示,手机阅读族每次阅读时间多于30分钟。从手机阅读选择的信息来看,女生多关注休闲娱乐,男生多关注数码游戏。而对于付费额度来说,可以承受的价格是纸质读物价格的十分之一左右。
三、90后大学生“手机人”族群特点
(一)运用手机时间增多,利用手机上网成为主要获取信息的手段
调查显示,38.8%的学生平时使用网络时间为2-4小时,43.5%的学生平时使用网络时间为4小时以上。在回答“你上网主要做什么”时,“聊天交友”、“浏览新闻”、“娱乐游戏”分别排在前三位。由此可见,手机上网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通过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为“90后”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对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有不少同学上网只是为了看电影、聊天、玩游戏,合理利用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是“90后”大学生丞待解决的一个问题。endprint
(二)能客观对待手机信息,有时也会冲动盲从
在问卷调查中,50.1%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信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可信度不高,难辨真伪”,27.7%的大学生认为是“低俗信息多,网络环境差”,14.5%的大学生认为“浮于表面,缺乏深度”,7.7%的大学生认为“不知道”。49.5%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会网恋,27.3%的大学生认为网恋“很随意,不会成功”。可见,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能客观看待手机网络问题。但调查中也显示,90后大学生有时也会利用手机网络“恶意灌水或人身攻击”、“发布虚假信息”、“浏览色情暴力相关网站”。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的成熟程度滞后于生理的成熟程度,被形容为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无论从辩证思维、判断能力还是认知意志、自我控制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正是盲从心态的不断扩大,使得网络谣言在“微时代”有了可乘之机。因此,他们最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大学生将其内心的不满情绪或是遇到的各种烦恼,非理性地通过“微传播”的方式发布并过度炒作,甚至出现失范的言论和行为,这都表现了宣泄个人欲求的不良心态。
(三)主张适度消费,消费观念趋于理性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喜欢体验新鲜事物,乐于关注流行趋势,他们追求个性化和时尚的消费心理在其消费结构中得到最好体现。由于大部分学生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家庭,大部分"90后”大学生主张适度消费,反对攀比浪费,消费观念趋于理性。同时,调查也显示,除基本并且消费观不再只围绕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着眼点有物转化到人,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人们进行消费选择的时候,不仅关注消费品的质量、价格,更加关注是否对身体有益,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三、90后大学生“手机人”族群引导策略
针对90后大学生“手机人”族群的现状和特点,对于如何引导90后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避免产生手机焦虑等现象,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引导手机社交族养成文明习惯
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依赖手机、不爱参加活动、性格内向的“宅男”、“宅女”,积极参加各类多彩的课外活动,多融入现实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去,保持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平衡。同时,也要引导手机社交族养成文明习惯,不适用粗俗的語言,不散步谣言,不发表虚假或不道德的言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格调。
(二)引导手机游戏族适度使用手机,避免网瘾
首先,90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充分发挥手机网络的积极作用,更多地把它作为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其次,要自觉控制手机上网的时间,做到合理、科学上网。避免上课玩手机打发时间的现象,不让90后大学生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
(三)引导手机购物族,合理消费
手机购物族喜欢网购,主要是因为手机购物方便、快捷,但是在购物过程中往往忽视自己财产的安全和个人信息的泄露。高校可以开设理财或是电子商务之类的选修课程,为喜欢了解理财知识、体验理财实践的同学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培养90后大学生掌握理财的方法和拥有理财意识,同时了解网络购物中的注意事项,提高维护个人财产和信息安全的警惕性,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手机族群负面效应
无论是手机社交族、手机游戏族、还是手机购物族、手机阅读族,我们不难发现90后大学生手机族群中存在一些负面问题。这都与90后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有关,比如,网络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综合症等。高校除了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有与时俱进,利用网络建立心理咨询的网上平台,开通普及心理知识的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提供个性、就业方面的心理测试,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化解个别大学生的孤僻、自卑等不良心理倾向。
(五)完善网络管理和监控体系
大学生手机族群的形成的前提是手机上网功能的开放和普及。因此,手机网络的监管必不可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空间法制化建设。加强网络规章制度的制定,建立网络规范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坚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建立先进的舆情监控体系,注重主流网站“风向标”的引导作用,强化主流网站对于高校舆情引导力和影响力。此外还要通过专业的网络建设与监控技术,及时对信息进行跟踪、过滤,避免网络虚拟性与身份不确定性的风险,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责任感,防止大学生受到垃圾信息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手机人”族群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特有现象,在社会中、校园中悄然兴起并在不断蔓延。“手机人”由于过于专注手机,不顾周围环境,陷入手机依赖,产生了许多迷惘与困惑,更容易陷入“在场的缺席”状态而无法自拔。并且,“手机人”的“娱乐至死”也同样值得警惕。自然属性是人的第一属性,人不应该被媒介技术所异化,现代人应该拥抱理性。因此,对“手机人”的引导成为高校必须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