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上泓
[摘要]高校共青团作为共青团组织在高校设立的一级机构,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新形势下,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基本教育方针、路线和实践,围绕“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实践和服务四大育人优势,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和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两大工作要点,始终把握根本任务,加快破解两大战略性。本文将从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着手,通过打造志愿服务常态化模式,推动高校志愿者区别化模式,完善高校志愿服务激励体系,加强高校志愿服务有效参与,开辟高校志愿服务多类型阵地,提升志愿服务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校共青团;育人成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1-005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1.02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群团工作是党的先进性、群众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扩大我们党长期执政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共青团工作作为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一环、关键一环,高校共青团工作又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环节,更是党的群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时指出,共青团必须牢牢把握好三个根本性问题和两大战略性课题,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必须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一是要着力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
一、“育人”是高校共青团根本任务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高校设立的一级组织机构,高校共青团必须围绕学校育人的中心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基本教育路线和基本教育实践,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和目标开展各项工作,高校共青团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也只能是“育人”——为党和人民培育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围绕“育人”这一根本目标,高校共青团把握“思想引领、成长服务”两大战略任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就业创业、综合素质拓展”三大工作领域,积极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基本职能,开拓了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繁荣校园文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支持科技创新、新媒体矩阵网络建设、大学生骨干培训等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活动领域和模式。其中,志愿服务更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领域。
二、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工作领域
志愿服务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原则,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自从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开展了“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计划”等主要领域和服务项目。至2002年初,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2013年,中国注册志愿者达到4043万。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2015年10月)为止,中国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5000万。其中,共青团员志愿者比例40%,并将在2016年、2017年逐步实现全国团员志愿者占全国志愿者比例70%、90%以上。
共青团一直是志愿服务的主要依托力量,共青团员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在新形势下取得阶段性进步,真正富有成效地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感召青年、成长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务实性和务虚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高校共青团坚持“育人”目标的具体要求。
三、高校共青团面临的新形势
(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高校共青团提出了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伐,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完善成型,社会主义国家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和问题。高校作为市场经济下不可分割的重要主体,不可避免地面临市场经济转型,如何培育出一批符合市场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随之而来的,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風、攀比之风在不少大学生群体中滋生。
(二)思想主体个性化、多元化对高校共青团提出了挑战
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思想领域,青年更加注重个性解放,自我意识强烈,参与感强,但心里素质差,抗压能力不足,存在模糊意识。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社交网络上出现大量多元的思想碰撞。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成型的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误入歧途。个性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知识经济下对人才需求日益提高对高校共青团提出了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等教育改革,降低了上大学的门槛,使得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平民化发展,学生成分日益复杂,学生整体素质相对降低。同时知识经济下对人才需求日益呈现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专业技能要求更精的趋势。以育人为根本目标的高校共青团,承担着更复杂的工作局面和更高的工作要求。
四、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育人成效模式探究
当前,随着各类志愿服务的开展,大学生志愿者逐渐被大家认识和接受,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群体日益增多,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对象日益出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如何创新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提升志愿服务对提升育人成效是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1.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必要性。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储备人才,一定程度代表了国民受教育水平,也是社会人才素质的缩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具体服务,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尤其是大学生团员,更是有义务参与志愿服务,体现团员先进性。endprint
2.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具体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了解相关活动的流程,受教育、学本领、长才干,自我得到提升。同时通过志愿服务精神洗礼,提升了思想道德自觉性和实践性,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前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行性。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志愿服务,有各级党团机关和社会组织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进入成本低,加上没有工作家庭的羁绊,接受培训和具体服务的时间连贯、高效。
(二)提升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育人成效策略
1.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模式。近年来,随着注册志愿者推动工作的有效落实,志愿服务精神被更多的人熟知和接收,加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学生们尤其是青年团员参与志愿服务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对于搭建高校志愿服务平台、培育高校志愿服务文化、提高高校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起着基础性作用。如在高校设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组织机构,签订长期志愿服务基地,进行志愿者服务常规化运作,青年团员平等地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接收培训、接受教育、学习本领、增长才干。真正富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
2.推动高校志愿者区别化模式。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志愿者整体形象塑造,在大学生中宣扬树立朝气、青春、奉献、阳光、成长的青年志愿者整体形象,用富有内涵的志愿服务精神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培育青年。通过团员志愿者亲身分享志愿服务经历感悟,召集志愿者分享交流会,表彰一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积极展现高校志愿者良好精神面貌的优秀志愿者,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榜样作用、先进模范作用。及时保障和提高青年团员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基本待遇,多给他们机会、给他们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引导他们用青年的方式展现志愿者的美丽。在这个过程中,团员志愿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升自己、自己成长自己。
3.完善高校志愿服务激励体系模式。志愿者是一批不求回報、自愿奉献,在奉献中成长的最可爱的人。在现行的志愿者管理模式中,大多数志愿者管理组织都会考虑志愿者激励手段。由于志愿服务的特殊性,这种激励多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激励制度体系,强化“机会激励”概念,志愿者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大型赛事的举办中,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政治领导、行业领袖和最新信息。同时,将志愿服务经历作为向党组织推优的重要参考依据,真正保证党员发展工作,有效考虑到发展对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强调高校志愿服务有效参与模式。当前,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落实到高校,就是每年九、十月份的新生志愿者注册工作。高校注册志愿者占共青团员比例逐年上升,但往往强调“推动注册”,忽视了“开展服务”,使得一大批注册志愿者未能有效参与志愿服务,没有参与,就没有认知,就不能体会到志愿服务的魅力和吸引力,更无法有效发挥志愿服务对于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结合团日活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高校团员有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全面提升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育人成效的有效手段。
5.开辟高校志愿服务多类型阵地模式。自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加强志愿服务网络化转型,主动迅速占领网络平台、网络战场,全面把握好线上线下两个阵地、两个战场。站在网络舆论斗争的最前沿、最前线,主动发声、及时发声,弘扬网上主旋律。积极推动高校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网络志愿者行动。将团员的先进性和担当精神延伸到网络空间,带头发出好声音,主动弘扬正能量。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