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员干部“双主体—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与运行

2018-01-23 19:06辛妙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辛妙菲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资讯传播渠道的日新月异,影响并改变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和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1-0053-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1.02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通过政治、思想、道德等信息的传播,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予以引导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固定范式。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深度开放和教育对象的观念复杂化,以及信息内容的多元化、信息传播形态的多样化、信息获取的便捷性等,影响并改变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格局。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和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双主体-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本文所讨论的“双主体一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根本目的,基于新媒体环境,以高校党员干部为教育对象,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党员干部相互之间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问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系统之间的交流互动贯穿始终的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建构“双主体一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不足。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简单说教少情感沟通,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日渐式微;二是重教育者主体轻受教育者主体,容易造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对立和隔阂;三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要求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特定时空的身体在场,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便无法开展,教育效果更无从谈起;四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制于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者擁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和高度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信息的传播速度缓慢甚至滞后,且信息容量和影响辐射范围有限;五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系统本身往往局限于学校内部,而忽视学校外部的力量因素的作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同时兼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特征的新媒体,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有的“围墙”,使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开阔,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具体表现为:教育介体由固定向移动转化、由可控向失控转化、由有组织向无组织转化;教育环体由现实向虚拟转化,由有限向无限转化;教育内容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了数字信息;教育媒介由单向交流变成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教育信息传播环境日益开放和社会化。新媒体环境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提供了单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渠道以及平等的交流机会,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新媒体在时间、空间、资讯等方面的无限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自主性、便捷性、平等性和易获得性,使得教育对象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并根据自身的经验、认知水平和内在需要去获取和加工信息,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盲目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灌输和说教,从而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原先信息量不对等的格局被打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权威性受到一定消解,教育对象参与和接受教育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极大激发,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趋向平等。

二、建构“双主体一双互动”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双主体一双互动”模式,以一种简洁的范式为我们揭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增强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特点、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因素的作用而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双主体一双互动”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消除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对立和隔阂,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增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两者之间有效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教育对象接受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最终促进组织教育与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三)“双主体一双互动”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在于它将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放在整个信息化社会的大系统中来考察,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的主体性的发挥,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环境系统之间及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该模式的构建对创新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双主体一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结构与特点

(一)“双主体一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结构

“双主体”是指教育者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主体(高校党员干部);“双互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新媒体环境系统问的互动与交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问的互动与交流。在“双主体一双互动”模式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地置身于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信息系统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新媒体环境信息系统之间始终呈现两两的交流与互动。正是这些交流与互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介体(内容、载体和方法)、教育环体(教育环境)等各静态结构要素形成动态有机系统,协调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推动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和完善。该模式既客观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的活动特征,也真实地反映了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内外联系。endprint

(二)“双主体一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点

1.从教育主客体关系来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平等的主体性。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多样性、信息获取与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处于社会信息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共享者,从而彻底改变了教育对象接收信息的传统习惯,并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育者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双主体一双互动”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对象)都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平等的个体,教育者不再把教育对象看作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教育对象也不再视教育者为信息发布的权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而是民主平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2.从教育过程来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贯穿始终。“双主体一双互动”模式强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的思想、情感和信息的平等交流,强调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活动。该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再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单向施教的过程,而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双边活动的过程。一方面教育者按照既定的教育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向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以期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教”是否接受,又会通过其外显言行反过来影响教育者及教育者的施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循环往复。

3.从教育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信息系统与外部社会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流贯穿始终。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系统与社会信息系统之间互动交流密切。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信息通过各种信息媒介流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信息系统中,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程和效果;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又通过教育者、教育对象或教育媒介流向社会,对社会风气起着辐射、引导和净化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信息系统和外部社会信息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并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中维持着自身的协调和平衡。

(2)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社会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密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信息既非凭空产生亦非由教育者自己创造,而必须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教育目的,从社会信息中采集、选择和加工而来,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与社会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54使教育对象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教育对象是否真正达到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平,所有这些都必须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而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必须通过各种信息媒介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因此,教育对象与社会信息系统之间的交流也非常密切。

4.从教育环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开放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离开了特定环境(如学校或课堂),教育将无法开展。而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介体(内容、载体和方法)和教育环体(教育环境等)呈现出多样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育介体正从有组织走向无组织、从固定走向移动,从可控走向不可控;教育环体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现实走向虚拟、由有限走向无限……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超越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开展。

四、“双主体一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就是通过政治、思想、道德等信息的传递,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予以引导。它需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启发和引导(教育者的施教)和教育对象的认识、体验和践行(教育对象的受教)两方面紧密结合。从教育内容信息传播的角度,可将整个过程大致分为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反馈三个环节:

(一)信息的传递:选择加工信息,实施教育引导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平台,根据我国社会对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求,结合当前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社会主导信息、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转化为适于新媒体媒介传播和教育对象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如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再借助新媒体,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微信推送)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党员干部,對其施加影响和引导。

在此环节中,教育者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要明确教育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采集者、加工者和传播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起者、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好把关人的角色作用;二要明确新媒体只是思想传播、价值引导的工具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内容至上的思路不变。换言之,教育者一方面在施教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认知水平和现实需要来组织施教,同时要积极引导、努力激发和科学调动高校党员干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严格贯彻落实上层思想又要契合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的需要,既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又要契合新媒体时代信息多样化、接受主体阅读“碎片化”的变化要求,既要吸引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又要做到以“我”(即弘扬时代主旋律,强化社会主流声音)为主。

(二)信息的接受:接受内化信息,进行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所谓接受,是指教育对象把教育者传递的信息接收、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系统的一部分。由于高校党员干部是具有一定认知结构和主观能动性的受教育主体,在接收到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后,他们不会盲目接受,而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能动地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然后根据自身现有的理解能力、经验、内心需要等综合考虑后有选择地接受。如果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内容能够引起教育对象的共鸣并激发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等内在需要,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吸收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并内化为自己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并外化为自己的言行,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逐步养成。如果信息不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将被中断,教育效果也无从谈起。endprint

高校党员干部能动接受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党员干部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否则容易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干扰影响而迷失方向。因此,教育者在选择、加工施教内容时,一方面要选择权威部门或主流媒体发布的具有真实性、有益性的教育信息作为施教材料;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选择合适的传播载体,有的放矢地传送教育内容信息,以解决不同层次、不同各类型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和问题。

(三)信息的反馈:接受信息反馈,调整教育方案

所谓反馈,是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信息后所作出的反应。当高校党员干部将教育信息接收、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即完成自我教育后,往往会通过自身的素质和言行,反馈于教育者和社会。反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效果的一个检验,既有助于教育者根据反馈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进行改进和调整,为实施新一轮教育做好准备,也有助于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水平、素质和能力。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地接收党员干部的言行所传递的反馈信息,认真进行整理分析,了解教育效果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经验,调整教育方案,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整个教育过程向着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同时,教育者要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将党员干部外化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组织要求的主流思想(教育效果)向外部社会系统扩散,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综合上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影响教育对象,同时教育对象通过自身的言行反作用于教育者的过程,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主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双边互动过程。正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互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循环上升,进而推动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和完善。

五、“双主体-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领导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领导重视是关键。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设立相应的工作实体机构,从体制机制建设的角度优化工作格局。如,各高校应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一个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组织、人事、教务、工会、团委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指导新媒体环境下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部,分别负责协调日常工作和研发、运维校园网络媒体,从而形成党委重视,宣传、组织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防控预警机制。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无序性、随意性和即时性,决定了新媒体载体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宏观上,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新媒体信息检测防控体系,及时控制不良信息的入侵,保证符合我国主导价值观念的信息的传播优势地位,营造有利于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成长、素质提升的新媒体信息环境。微观上,学校党政管理部门要落实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监管责任,宣传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应担负起网络舆论引导与监督的职责,共同开展新媒体信息传播和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和研判。同时,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通过新媒体技术准确了解舆情、分析舆情、调控舆情、引导舆情,找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点,构建网上网下联动、虚实结合、全程覆盖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形成有机的管理运行链条,构筑起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防控屏障。此外,各高校要加强与当地传媒主体的合作,共同分享各类舆情信息,强化舆情处置合作机制,提升舆情监控与应急处置水平。

(三)制度保障机制。立足于新媒体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尽快完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严格贯彻国家的网络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以党委统一领导、层层抓好落实、各级组织齐抓共管、各司其职为原则,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组织保障制度、队伍建设制度、新媒体信息监管制度、舆情监控与应急处置制度、激励保障制度等,依靠制度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四)人员保障机制。各高校要根据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推动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准则,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管理监控周密、舆论引导有力、教育功底扎实、技术应用娴熟的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五)环境保障机制。一方面,政府信息主管部门要提高科技手段,从源头上加强对新媒体载体信息的监管工作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并加强执法力度,净化新媒体环境。另一方面,各高校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师德师风和校风建设等)的建设及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之余,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资源,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构筑一个立体化、层次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巧用各种新媒体工具、载体和微访谈、微思想、微评论、微活动等互动开放的理念、方式,推进高校党员干部思政工作网络信息化转型,创建平等对话、有效沟通、线上线下融合贯通的交互式、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