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应用

2018-01-23 18:58赵东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教育

赵东平

[摘要]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普遍缺失,迫切需要强化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使高校成为传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先导。高职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職责,更加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作为精神食粮,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建设者。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1-002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1.01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绵绵延续和不断的演绎与扬弃,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在浸润着中华儿女的身心,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行。“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系统筹划和科学指导,强调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承担着重要而特殊的历史使命。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堪忧

自“文革”开始,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就几乎没有了传统文化的影子。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有极少数学校个别专业涉及传统文化的研究,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困境和认同危机普遍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一体化和现代传媒的影响不断加剧,西方文化也在不断侵蚀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更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西方文化殖民势力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模糊和颠倒,乱象横生,让世人不甚堪忧。

许多学者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做过调查,结果令人忧虑。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主义教育和学习思想,使得现代大学生普遍以实用主义为主,平时学习呈现出极端片面化倾向,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成了学习的主要任务,而对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几乎丧失殆尽。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课外阅读中,专业和应用型书籍几乎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娱乐体闲类书籍,而对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四书五经、《道德经》等各种古典经、史极少涉猎,对一些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言也知之甚少。

随着世界对中国圣贤文化的研究和认可,以及我国加快传统文化复兴的步伐,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对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表现浓厚的兴趣,愿望能够有机会去深层次的接触传统文化并领略它不朽的魅力,他们愿意在教育者引领下,组织校园社团,开展读经和论坛活动。因此,高校应顺应和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兴趣,把它纳入高等教育的中,以研习经典为主,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唐魏征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总书记在谈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时多次引用到它,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尊严、树立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和现实选择。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极为强调“修身”对于人格和德行培养的重要性。《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传统经典著作中集中体现的“仁、义、礼、智、信”到张岱年在其论著《中国文化概论》里总结出的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和勇毅力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美德为我们指明了完善人格和道德品质、促进个人健康发展的路径。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到方法论一应俱有,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忧患意识,“正言相反”、“道法自然”的辩证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威武气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气度,“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等,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再次,高校是科技、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理应成为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即积淀并实现文化的传承、融合和创新,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从而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形成强健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本身就强调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商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日:“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根本目标是增强思想文化继承与创新,他们是内在统一的。endprint

高职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的职责,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精神支持。《易經》中说“厚德载物”,《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庸》中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圣贤先导们在经典中早已给我们后人总结指明了正确的生命方向。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各种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圣贤思想的教化,提高学生身心修养,培养他们的家国天下的胸怀,让社会好公民的种子根种于学生心问,对他们走好人生之路有着深远影响;让学生踏入社会后,自觉自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对稳定社会,净化民风民俗,进而为大力发展经济奠定良好的精神文明基础。

三、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目前国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模糊,对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认定标准众说纷纭,对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研究不足,对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采用的教育方法更是缺乏系统性研究,高校对此应有所作为。

首先应深入研究构建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要义、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研究传统文化教育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启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古及今发掘传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和精神引领作用。

二是要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新形势下,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应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高职院校应鼓励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激励有志的教师投身传统文化教育学科的研究,为优秀传统文化顺利走进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撑,让经典早日浸润学生的身心,为国家民族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三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校报、社团刊物等丰富的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的价值互补作用。

四是要积极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荀子有言“学至于行而后止”,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学习、生活的具体行为中。高校可以建立各类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并最终落实到个人的日常践行中。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引领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乎学生的成才与发展。“言传”即教师对学生直接进行讲解和灌输知识和文化;“身教”则更为重要,教师自身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身心健康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一个真正的专业素养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带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遗产和宝贵财富,对国民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群体,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发扬者。高职院校必须正视当今大学生因缺失正确的文化精神引领,而导致校园乃至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的现状,我们应按照先贤圣人的殷殷嘱咐,重视起传统文化教育,让圣贤文化回到大学校园,让学生浸润薰习其中,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