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特色小镇要素分析

2018-01-23 06:25陈二峰郑怡爽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部地区特色小镇要素

陈二峰+郑怡爽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特色小镇概念的提出背景,分析了南阳太平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的各个要素,并结合这些要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作了反思。通过对城镇的本质、城镇发展路径、城镇发展目标的反思,认为特色小镇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以弥补中部地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足。

【关键词】 中部地区;特色小镇;要素;太平镇

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和文化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城镇规划展现出新的特色。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新农村既是新时代发展的结果,又是城镇发展和规划认识深化的产物。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1]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建设特色小镇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本文拟对特色小镇的核心内涵进行解析,对南阳太平鎮的入选要素进行梳理,反思中部地区特色小镇的产业与文化结合的意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特色小镇概念的提出

现代化过程中,城镇特色的丧失愈来愈严峻,特色城镇化阐明是时代的需要。2014年浙江省政府出台文件,特色小镇的建设首次在中国提出。在随后的一年里浙江省政府又出台文件强力助力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同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浙江,对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浙江省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良好开端,为全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思路。

特色小镇的内涵围绕自然资源、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而展开,寻求各因素组合的最优模式。经济学中的优化模型,是指导特色小镇各因素协调发展的参考指标,但特色在特色小镇规划中占据核心理念,通过对特色小镇的定位,实现经济的产业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和政策组合。

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为特色小镇大体勾勒出六种类别:休闲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现代制造型、教育科技型、传统文化型、美丽宜居型等。首批特色小镇要求,经济的发展以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为基础,但特色小镇产业特色已不再仅仅是以制造业和贸易产品为主的第二产业,更要根据目前人们的需求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突出第三产业服务业,例如商业贸易、休闲旅游、创业创意等;并进一步从产业特色向生活宜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突破和拓展。2017年7月27日,住建部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对照国家特色小镇申报审批标准(评分细则)显示,特色小镇评选注重“特色”和“定性”。量化指标产业、宜居、文化、服务、机制比例为25:25:10:20:20。[2]由上可知,特色小镇入选有五大核心标准:鲜明突出的产业形态、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灵活的体制机制等。

二、南阳太平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的要素分析

特色小镇事业虽刚刚起步,却也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各省市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市西峡县太平镇能够脱颖而出,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在中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城镇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1、产业形态

太平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了它特色的因地制宜的产业形态。

第一,太平镇发展旅游业。太平镇依托国家级五A景区——老界岭、老界岭滑雪场和伏牛大峡谷三大景区和干湿适宜、温度适中的气候。在太平镇葱郁的崇山峻岭间穿梭,就像在原始丛林中漫步。太平镇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的特点决定了太平镇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第二,太平镇发展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业。太平镇境内遍布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和猕猴桃、核桃、板栗等林果以及山茱萸、天麻、杜仲、柴胡、连翘、五味子等中药材。其中珍贵中药材有1200多种,是“天然药库”。

第三,太平镇发展特色农家乐、农家宾馆产业。太平镇因其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的特点以及作为夏天避暑的良选,因此每年要承接大量的游客来此旅游。在此基础上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和农家宾馆产业渐渐发展起来。

鲜明突出的产业形态是小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太平镇的产业特色首先表现在自身特色的产业或行业上,其次,太平镇产业布局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农产品加工升级和中药材产业更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

2、宜居环境

第一,太平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太平镇位于西峡县北部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老界岭腹地,风景秀美,物产丰盈。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5℃,绝对最高气温25℃,年降雨量840mm,使其气候温润,干湿适宜。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空气清新怡人,是居住旅游的绝佳圣地。境内山中气候景观各段不同,带给人特殊的生活体验。这里雨量丰富,河流交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

第二,太平镇拥有独具特色的城镇风貌景观。近年来,南阳市政府加大对南阳城镇风貌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太平镇更加美丽宜居。太平镇始终坚持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对太平镇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建设。在山水风貌的建设上,实现了“山上生态林,山下经济林,林下套种中药材”[3]的生态立体农业模式和有效的污水污染防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在道路路网的建设上,旅游环线高标准升级成沥青路面,乡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在街巷风貌和建筑风貌的构建上,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变村容村貌。古朴高雅的路灯照亮街道、葱郁美丽的植被净化街道、村镇的路面干净整洁。村中建筑采用的是古典的徽派建筑,给小镇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气息。endprint

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是小镇建设特色的要求。太平镇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政府构筑的富有古典气息和现代主义的人文景观使太平镇的环境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3、传统文化

南阳太平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元代前为长乐镇,后经元明清三代和建国后的发展,直到2008年才真正成为了现在的太平镇。在太平镇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千年古刹黄石庵、清代马秀才故居、太平公主殿等历史遗迹;孕育了道教养生文化、禅宗文化、孝道文化、地质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品牌。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上既有继承又有新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彰显了文化特色。

在文化传承方面:第一,太平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传统古建筑。古建筑是显示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特征,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物质文明的保护。在太平镇的旧村落中吕宅村保护较完好,展示了民居建筑艺术的独特。第二,太平镇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保护民族文化。太平镇于2011年起开始举办一项重大的活动——“壮族文化传承节”。这是太平镇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重大举措,活动秉承“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理念,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第三,太平镇重视发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峡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太平镇的民间文学《伏牛山的來历》;民间习俗栓绳、端午逮蛤蟆、五月初五送穷灰、立春出阁闺女不许回家五项被选入。

在文化传播方面:第一,太平镇弘扬传播文化正能量。在太平镇村镇建设中,“文化墙”是一个特色的存在,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太平镇的民风民俗。宣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宣传标语、宣传专栏在太平镇都能见到。第二,太平镇传播农村新文化风气。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农村,看书买书是一个难题。太平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发挥文化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高标准的新农村书屋和远程网络室,并购置了和村民衣食住行、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图书2万多册,让群众们掌握文化,接近新生活。第三,太平镇传播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大多农村村民的文化生活都不丰富,为了打破这个定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太平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村民聚在一起举行拔河赛、篮球赛、摘香菇赛、摘山茱萸赛等10多个项目,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小镇生存发展的独特灵魂。传统文化最能体现特色小镇的特色和气质。以产业为导向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只有将产业和文化结合起来,对小镇的建设保持人文关怀,小镇的未来才会在文化的延续性下走得更远。如何发展特色小镇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此李克强总理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

4、设施服务

太平镇建成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使得太平镇在保持古朴的特色上又具有了现代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太平镇更加具有发展的潜质和吸引人的资本。

第一,在道路交通上,投资3500多万元将横纵公路、8条集镇街道和旅游环线高标准升级成沥青路面,乡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道路交通更加方便快捷。

第二,在市政建设上,实施了“三线入地”工程,建成8座星级旅游公厕,道路安装1000多盏新能源太阳能路灯和各类景观灯;投入4000多万元,建成8个景观游园,镇区绿化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2.1平方米;完成了大型超市、镇中心幼儿园、镇卫生院等项目的建设,使集镇功能不断完善。

第三,在公共服务设施上,太平镇筹集6000多万元的资金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并完成镇区自来水和污水管网系统;建成垃圾填埋场,为各村配置了垃圾中转站、垃圾车、垃圾桶等环卫基础设施,彻底解决了偏远居民点垃圾难收集、难处理的问题。另外,太平镇建设了以东坪、桦树盘和黄石庵为中心的3个农家宾馆群,农家宾馆结构整齐划一又富有古典风格。

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是特色小镇的基础要求。作为现代化的城镇和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融入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太平镇道路交通便捷,市政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到位,已经构建了包括wifi覆盖、商业设施设置等在内的设施服务。

5、发展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中央提出要建设一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太平镇走上新型城镇化道路离不开创新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第一,太平镇政府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并且实现了创新的发展理念:“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开辟出一条符合太平镇现实的发展之路。太平镇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利用太平镇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药材产业。政府大力支持太平镇的特色产业发展,主导招商引资。努力建设特色产业以吸引外资,建设面向现代化的企业。这符合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加注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二,依托太平镇的风景旅游资源,做好城镇建设和旅游建设,实现了文旅融合。近年来,太平镇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太平镇经济发展更吸引了大量民间投资,政府合理引导,为太平镇经济建设上提供各种支持。在基础设施、村镇建设、文化传播上给予财政支持,使得太平镇更加具有现代化特色,更加适宜居住,为农家乐、农家宾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促进了太平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太平镇的发展有着明确的、符合太平镇发展特色和发展规律的目标:建设“特色小镇,生态大镇,旅游名镇,山区富镇”。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太平镇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走向集约,实现了“山上生态林,山下经济林,林下套种中药材”的生态立体农业模式。并且,太平镇加强政府的引导:政府把握大方向、各级部门多元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快太平镇的建设。西峡县政府成立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方协调合作,共同加强太平镇建设工作,使得太平镇发展的质量更高,效率更好。这符合了新型城镇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坚持集约式发展,并且注重城镇化建设质量的要求。endprint

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太平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策为太平镇的发展和太平镇新型城镇化的构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太平镇的发展提供了后方支援,使太平镇的发展充满动力。而这种体制机制又是靈活的、创新的,根据太平镇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可行的引导支持,为太平镇新型城镇化的创建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结合南阳太平镇特色小镇要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1、对城镇本质的反思

城镇本质概括来讲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贸易的聚集。城市发展史表明,人均GDP与城市发展程度呈正相关。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城镇化赖以发展的基石,经济结构中公共品的共享、资源以及相互交流是构筑城镇属性的核心内涵。太平镇展示出特色小镇的产业、生态、文化、设施服务、发展机制的入选要素,进一步细化了城镇概念的定义,阐释城镇的本质内涵。第二,空间关系的表现。围绕着一定土地面积,城市形成三种不同属性的空间结构:生产、服务单位组成的生产空间,居民区构成的社会空间和产品、服务流通过程中形成的流通空间。特色小镇在一定程度上对空间结构进行重构,空间关系上生产、社会和流通空间既可以是不断疏远,也可以是更加紧密,亦或相互组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利。无论如何,形态的多样化,都遵循城镇空间关系的内在逻辑,即城镇空间关系并非生产过程的简单展开,而是个体、生产部门、公共部门的共生共存。例如,农家乐、交通服务区等场所既是社会空间又是生产空间。因此,城镇的本质更多表现出共生共存的特点。

2、对城镇发展路径的反思

城镇发展除去在城镇本质中所探讨的产业及社会结构之外,另有一种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历史文化导致的路径依赖。Yannis M. Ioannides和Junfu Zhang在其论文 Walled C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之中,对中国288个地级市进行考察,梳理1984-2013年间的数据发现:有城墙对于城市经济活动密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墙或曾经的城墙不但界定了城市的历史边界、历史核心区,并且吸引其他活动聚集。[4]小镇的属性,特色小镇的特色,毫无疑问是由长久以来的历史形成的。太平镇老界岭集生态旅游、民俗与历史传承为一体,以山区带动城镇富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而又独特的发展道路。由此可知,特色小镇应当立足于本镇的历史发展轨迹,展开经济活动,摒弃架空之规划,荒山建大城的幻想,避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的挫折。

3、对城镇发展目标的反思

《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2001年修改版中,记录了109个成员国使用行政判定作为入选城市的唯一条件,98个成员国设定人口规模作为主要城市划分标准。无疑,我国城市遵行行政认定,而人口规模也成为各级城市划定的界线。人口发展的目标也成为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参照。中国城镇人口规模普遍较大,似乎让人口的规模发展显得不是那么必要,特别是当下城镇化的转型时期。城镇生产、服务的规模,人均的GDP比起单纯的城市人口容量更为接近发展目标。太平镇老界岭作为长江与黄河流域交融地带,独特的自然风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必将赋予城镇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围绕绿色GDP而展开谋划,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之路。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在资金、技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特色小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可以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可以弥补中部地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足。中部地区争创特色小镇有利于优化本地区经济结构,解决动能转换的难题,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有效尝试,也是一条产业扶贫的有效路径,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OL]. 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07/t20160720_228237.html.

[2] 房天下. 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分布一览[OL]. http://news.fang.com/2017-10-09/26757794.htm.

[3] 生俊东,杨颖,周大林.西峡太平镇:实施八大工程建设生态文明[OL]. http://news.dahe.cn/2016/03-16/106585033.html.

[4] Yannis M. Ioannides, Junfu Zhang, Walled C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ume 97, January 2017, Pages 71–88.

【作者简介】

陈二峰(1979-)男,河南平顶山人,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

郑怡爽(1996-)女,河南郑州人,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历史学专业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部地区特色小镇要素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阶段特征分析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经济风险的TOPSIS评价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动态综合评价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