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娇
[摘要]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如果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偏颇,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阻碍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造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缺失的原因,可以从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家庭教育的误导及家庭结构变化、高校幸福观教育存在不足、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几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大学生对社会发展所应达到的幸福期待值与现实幸福之间的差距,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价值期待上: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幸福来敲门”的真诚呼唤,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幸福缺失的真切感受。因此,分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加强幸福观教育刻不容缓。
一、国际国内复杂环境的影响
十八大后,中国将进入关键的十年。特殊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二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動。
(一)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当今社会大数据的复杂信息诱发大学生价值观混淆,大数据所传播和渗透有关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丧失了幸福观的判断能力。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产生迷茫心理,对幸福观判断趋向实用化和功利化。部分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把追求更大程度上的物质财富当作现在的人生梦想,对金钱的占有欲增强,有的大学生对金钱的态度甚至出现病态。西方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大学生对幸福观的追求趋于重索取轻奉献、重享受轻创造,导致大学生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畸形现象。
(二)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
市场经济是以完全竞争的社会结构为前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这种竞争机制一方面激发大学生追求利益的潜能,另一方面使部分大学生在利益的引诱下不断强化追求物质的欲望。市场经济的商业性侵入了大学校园,强化了大学生对物质的追求,滋生了拜金主义及自我利益意识。随着各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变革,很多大学根据市场需要来分配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注重实用专业知识的教育,把效益观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导致高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功利化倾向,弱化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片面地追求实用主义,从而使大学生幸福观与社会主流幸福观不一致。
二、家庭教育的误导及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误导
家庭教育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前提。部分家长重视孩子知识的培养,忽视精神层面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把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作为人生的追求,忽视对孩子幸福观的培养。在子女考上理想的大学之后,不断的催促孩子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忽视对大学生品德、兴趣等个性的培养,不注重大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发展。家庭德育是大学生幸福的杠杆,大学生的幸福观对家庭成员幸福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四二一结构家庭的影响
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对家庭内部的三代人具有不同的影响。在这种独生子女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过分溺爱,缺少管教,对晚辈表现出来的优点过分表扬,对缺点却视而不见。有些父母过分注重自己的权威,对大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方式简单化和极端化。由于大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行动方式,家长的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会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在家里也就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从而造成对幸福的误解和偏执。这种家庭结构极易使大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利益的满足,其幸福观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
三、高校幸福观教育存在不足
学校教育是树立正确幸福观的主要渠道,高校在幸福观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是大学生幸福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对幸福观教育重视不够
当前高校教育变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育,大学生能力的发展被曲解为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叠加。高校偏重于按照社会所提出的人才规定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训练”,而忽视了人的精神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幸福观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大学生失去了应具备的人文精神,缺乏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高校弱化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扎实基础的训练,同时也淡化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幸福观教育,从而导致大学生幸福观出现偏差。
(二)高校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完善
高校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缺少幸福观教育内容与道德教育内容的融合,仅仅就“幸福”言“幸福”。教师不应该单纯的讲授幸福观的基本内涵,应该引导大学生理解幸福需要用感恩之心去体味。幸福观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大学生投身实践。大学生应清醒地认识到幸福的真意在于劳动、创造和奉献并且有责任和义务把幸福与祖国命运、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诺丁斯认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情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幸福观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对幸福观教育内容的建构不完善,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疏导,一些不良心理疾病就会困扰着他们。
(三)高校幸福观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高校幸福观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一主渠道开展,教育者把相关知识变得教条,以灌输的形式教化学生,缺少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在教育方式上,重视对大学生显性的幸福观教育,忽视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有些教育活动甚至产生功利化倾向,把大学生当做社会发展的工具,为谋求职业做准备。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强化幸福观对大学生当下及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给学生个体及社会带来幸福。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社会、家庭、学校属于外部因素,而只有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外部教育条件,加强自身修养的提升,才能达到对真正幸福的追求。大学生个人对幸福观的理解偏差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endprint
(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在社会群体影响和压力下,大学生缺乏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和自身的不足。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是实现幸福的前提条件。如果盲目从众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模仿他人、羡慕他人、与他人攀比等等。大学生没有个性的生活也是不幸的来源之一。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过于追求行业所能创造的物质财富,片面地享受通过所谓的努力创造出的社会价值以及职业为自己提供的福利,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各行业的平等性和可持续性也遭到了破坏。大学生没有真正认知职业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了大学生对幸福观的理解。
(二)心理承受力较低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教育走向社会的转折阶段,在这个大学生的心理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大学生缺乏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个体的心理发展角度看,有些大学生在处理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问题时,产生心理矛盾以及挫折体验。大学生受挫后的反应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理性的反应是能冷静地分析产生挫折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非理性的反应是对挫折感持消极的态度。有些大学生遭遇挫折,以烦躁、焦虑的态度面对困境。逃避、退缩的行为状态不能走出困境,甚至还会产生新的遭遇。大学生如果意志薄弱,不能保持乐观的心態,就会降低对挫折的承受力,在社会激励竞争中感到痛苦,大学生幸福感也随之减少。
(三)大学生个人情感不成熟
大学时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情感是大学生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也是他们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情感的复杂性使大学生没有能力正确判断和处理情感问题,往往产生情感方面的困惑。大学生情感的困惑影响着对正确幸福观的认识。一些大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外表的坚强、内心的彷徨。由于情感的不成熟,遇到困难时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长期被问题所困扰,则会产生怨天尤人、悲观厌世的心理,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无论外界的生活多么光彩照人,只有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内走,才会发现外界贴上标签的幸福并不特别重要,只有心灵的力量才是重要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原因的研究,有利于大学生对内心矛盾的超越及对未来生活信念的坚守;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达到对“真、善、美”的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