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
1958年,在古巴的密林中,一个穿紧身衣的阿根廷人,正在给古巴游击队员们讲解游击战术。他的讲课内容,用这样一句口诀概括:“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位“游击战专家”叫格瓦拉, “十六字诀”则来自毛泽东。
“十六字诀”的发明者确是毛泽东,他在井冈山创立了他的游击理论。毛泽东原本是个文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他行。可是,“时势”逼着他,非成为一员武将不可。
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回忆,毛泽东在井冈山上最珍贵的“家产”,是两个竹编的书篓。在书篓之中,他最常看的是两本书,一本是《共产党宣言》,另一本则是《孙子兵法》。
1928年5月,毛泽东的书篓里多了一套他爱不释手的书——《三国演义》。虽说他早年读过《三国演义》,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的经验。所以,毛泽东曾言:“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成了毛泽东自学军事的“课本”。
没有带过兵,没有打过仗,往往不知天高地厚,头脑容易发热,动不动就来个“一省或数省胜利”。当时,那么多中国共产党人迷醉于在大城市举行暴动,无非是想照搬苏俄模式——1917年,列宁便是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暴动,攻下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一举夺得了全国政权的。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前夕,也曾说过“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1917年”之类的话,拟订过进攻长沙的计划,并希望由此“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打了几仗之后,毛泽东在严酷的现实中认清了真正的形势,即“敌强我弱,敌多我少”。他不能不把战略的基点放在如何“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之上。
毛泽东十分看中“山大王”们的经验。毛泽东说,“山大王”的力量比红军小得多,“山大王”能够在井冈山存在那么多年,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井冈山上站稳脚跟呢?
毛泽东在跟“山大王”王佐的攀谈中,听说了王佐“师傅”朱聋子的一句“名言”:“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朱聋子的意思是说,打仗本事的好坏是次要的,要紧的是会“打圈”。所谓“打圈”,那就是“官军”上山时,他们往密林中一钻,沿着山绕几个圈圈,就把“官军”甩掉了!
朱聋子的话,给了毛泽东莫大的启示。毛泽东把朱聋子的“名言”改了两个字:“既要会要仗,又要会打圈。”
毛泽东依据《孙子兵法》上“走为上策”作如此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
不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只是规定了“打”和“走”的战略。“打”毕竟是主要的,“走”是为了“打”。怎么“打”呢?选择什么样的敌人“打”呢?
井冈山地处两省交界,东为江西,西为湖南。那里流传一句话:“没江西人不成买卖,没湖南人不成军队。”毛泽东加以解释道,这表明江西人善贾,湖南人善战。湖南兵强,而江西兵弱,多是“客家兵”。毛泽东主张,“雷公打豆腐——拣软的欺”,最初把“打”的目标指向江西,打遂川,先是“吃”掉民团三四百人,接着又“吃”掉敌人一个正规营和一个靖卫团。初战告捷,士气大振。这样,在1928年1月5日,毛泽东的部队占领了遂川县城。
就在这时,江西的“国民革命军”奉朱培德之命,派一个营攻占了宁冈县新城(今井冈山新城),企图牵制进攻遂川的毛泽东部队。毛泽东运用“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战术,组织暴动队、赤卫队日夜骚扰新城之敌,使敌人一日數惊,寝食不安。后来,毛泽东率主力从遂川回宁冈,一举攻克新城。毛泽东把新城之战,称为“敌驻我扰”。
这样,1928年1月中旬,当前敌委员会在江西遂川县城五华书院召开遂川、万安县委联席会议时,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游击战的“十二字诀”:“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1928年5月中旬,毛泽东在前委扩大会议上作战略报告时,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如此这般,毛泽东从“军旅之事,未知学也”,到朱聋子的“打圈”秘诀,从“十六字诀”,到一整套游击战术,成了一位军事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