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腐有人越欢呼

2018-01-23 19:49刘诚龙
特别文摘 2017年24期
关键词:银两案子司法解释

刘诚龙

王亶望是江蘇巡抚王师的儿子,王师是清朝树立的清官模范,但再怎么清廉,家里银两还是有的,牵系到子女锦绣前程了,后门也是要走的。比如这个王亶望吧,数理化没学好,但有个好爸爸,给他捐了个官,连科举考试都不用,直接当县长了。

王亶望后来被杀头,是在甘肃藩司任上出的事。清政府从顺治六年开始制定了捐监政策,即:“令民输豆麦,予国子监生,得应试入官,谓之监粮。”这是说,向地方、向国家贡献若干石粮食,就可以发个秀才文凭,从而可去参加科考。当然,还可再捐粮食,直接授官,王亶望不就是这样当的官么?问题是这个政策实行之后,弊病丛生。乾隆隐隐然有个感觉:赚了这些人一点碎银子,可能会坍塌了自己的好江山。所以,在乾隆三十一年,这个捐监政策被取消了。

捐监叫停,对其他地方没有多大影响,但对甘肃这个贫困地区影响颇大。甘肃十年九旱,一旦灾荒了,如果没有国家储备粮,那可不得了,所以乾隆三十九年,给甘肃一省开了个政策口子,重新实施捐监政策。乾隆一再强调:“积贮监粮,为备荒赈恤之用。”核心政策是,只准捐纳粮食,不准折成银两。

王亶望来到了甘肃这个“政策特区”,大胆地闯禁区,大胆地搞特区。怎么大胆呢?就是不唯上,不唯规,只唯钱:上面规定不准将粮食折算成银两,我就将粮食折算成银两;上面只准将监粮入国库,我偏偏将银两入私囊。

王亶望把上面的领导与下面的干部全部纳进了他的笼子里,要腐败大家一起腐败,谁也不能站在岸上。为了拿着方便,王亶望有个制度创新,他首创了“驻省办”,要求各县各府都在省城建立办事处,“令设各州县坐省长随,遇有需索,即令人向坐省长随通知,以便送信给各州县”。有什么需索呢?就是王省长家里准备建房了,老婆准备过生日了,小妾准备旅游了,孩子准备留学了,就通知办事处,办事处再通知州县送钱来。

王亶望这样干着,干得有声有色。到任半年,他向乾隆汇报工作,说已有19017人捐监,捐纳粮食80万石,三年后,共有捐监生15万,收到监粮600万石。这么多的粮食得有储备库,得国家拨款啊。于是,大笔大笔的银子转移支付来了。王亶望既然政绩如此突出,那么不提拔就对不起干部了,就体现不出用人的政策导向了,所以,乾隆就把他调任浙江去当巡抚了。

这家伙调到浙江后,有桩案子牵系到他。他感到山雨欲来,有可能将被双规了,他急了,他这么盘算着:我给国家做点儿贡献吧,乾隆应该保护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嘛。于是他向乾隆表态,我捐款给国家搞建设,不是要治理海河吗?我捐50万!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么露富哪行?他被双规了。

甘肃的案子因此浮出水面。案子一查,叫乾隆吓了一大跳,朝廷的干部不是坏了一个啊,整个甘肃的干部无一人没卷入其中。

现在轮到乾隆伤脑筋了。按照乾隆自制的法律,“数在1000两以上者拟斩监候”。如果有法必依,那么甘肃全省县处级干部都得掉脑壳,甘肃干部不全部空了吗?反腐败也得实事求是嘛,乾隆专就此案修改法律:2万两以上者判处死刑,立即执行;1万两以上2万两以下,判处死刑,缓期执行;1万两以下者,再议;5000两的,那算了吧,反腐也得与时俱进呀。为了适应反腐新形势,乾隆对腐败的立案标准一下子从贪腐1000两银子提高到1万两!

照这司法解释,相关部门把名单报上来,乾隆还是吓了一跳,得判死刑的还是多啊。乾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再次出台了司法解释,贪污2万两以上者,如果以前有年终考核得了嘉奖、立了三等功什么的,可以免死。呵呵,这个司法解释出台后,挽救了一大批干部,最后只有52名被处死刑,被发配、被抄家者194人。

腐败的人越多,腐败的面越广,腐败者就越“安全”。王亶望拉大家来共腐,也许并没有形成这种理论性的韬略,但从造成的客观事实看,许多贪腐者因此尝到了甜头,这让那个位居九五之尊的乾隆也有了忌惮。乾隆一再提高杀头门槛,本意哪里是什么宽仁?如果把一省的官员都杀光了,形成权力真空,西北就会出乱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银两案子司法解释
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进一步保障“告官见官”
清末银元单位问题的论争
最高法废止司法解释103件 其中4件涉及婚姻问题
金块藏匿在哪儿
郑板桥解画谜巧破案
我国风险犯罪认定中的刑事司法解释
污染环境罪司法解释适用研析
兽医之死
『查案子』会『乱班子』
火是由谁引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