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对工作坊的组织形式运用于MTI口译教学的依据和原则进行了分析,结合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阐述了该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工作机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方案:模拟真实口译场景;校企合作,参与真实口译项目;衔接翻译资格认证考试。以期为MTI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口译工作坊;MTI口译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一、引言
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日益凸显出口译在不同经济、文化背景间交流的重要作用,培养熟练掌握口译技能、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口译人才已成为高校培养外语与翻译人才的迫切任务。地方高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应明确培养目标、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响应相关国家战略及政策、推进社会与学校资源的联调与整合、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向当地社会输出合格的口译人才,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1、MTI培养目标
仲伟合提出,“专业学位教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型学位,专业学位教育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提出,MTI教育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由此看出,MTI的口译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都应突出其重实践、重能力培养的特点。
2、职业化背景下的MTI口译教学
口译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对口译实践的启示、对口译市场化、职业化的参考。柴明颎认为“口译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只有通过专业培养才能真正学会口译。这种专业化教学不等同于外语教学,口译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真正能熟练运用口译工作语言、掌握专门口译技能、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了解相关知识,并具有符合口译工作的职业道德的职业口译员”。因此,MTI的口译教学应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口译能力为着眼点,把握口译活动自身的规律和机制,采取符合口译职业化特征的教学模式,培养能够胜任口译任务的“一专多能”型专业人才。
二、建立MTI口译工作坊的必要性
1、翻译工作坊的概念
“工作坊”,即“workshop”,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工作坊”涉及一个小的群体,该群体从事某个特定或专门领域、某个创造性项目或课题等的深入调查、研究、讨论或实际工作,参与者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知识以便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一种简短而高强度的课程、专门的研讨会或系列会议。笔者认为,工作坊便是由多人参与的小型组织,所有参与者就某一特定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共同协商、讨论和分析并研究和提出解决方案。为有效地探讨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组织中的所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被有机地整合起来。
“工作坊”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应为提升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根茨勒把翻译工作坊界定为“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该论坛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李明认为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
翻譯工作坊的概念和工作机制体现出:它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一言堂”有明显区别,工作坊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弱化,学生的操作自主性增强且参与程度高,小组协作精神得以体现,翻译所涉及的问题会得到充分讨论,翻译中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会得到锻炼。总而言之,对翻译教学而言,工作坊模式不仅拓宽了思路,而且能够改善教学效果。
2、建立口译工作坊的必要性
现行的MTI口译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动机模糊,学习热情不高涨,学习过后对口译能力的认知和感悟有限,学业完成时还不能完全胜任一定难度的口译任务。因此,地方院校的MTI口译教学若非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口译能力,就很难实现MTI教指委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就需要反思现行的模式和方法,进而对其进行改革和优化。穆雷提出“口译教学应该立足于应用型的教学体系开发,应用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实现MTI‘提高翻译实操能力,成为职业译员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MTI口译教学可以借鉴翻译工作坊的概念及其工作机制,尝试成立口译工作坊,建立一个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操作为主的平台,让学生在该平台内分组协作、自主开展口译活动并讨论口译中涉及的各类问题,目的是提高口译能力、熟悉译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为承担真实的口译任务做好准备。尽管在一定的时间内,以教师为中心且囿于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会被完全取代,但设计并推行一套独立于传统思路之外的口译教学模式也成为当务之急。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课堂学时有限。口译能力模块包含双语能力、百科知识、口译技巧及心理素质等,涉及的技巧包括听解、记忆、笔记、转换和表达等,其单项能力的提升和各项能力综合运用的熟练程度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达到,需要充足的学时作保证。而有限的课堂学时极大的制约了口译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MTI开设一门基础口译课程,一周4学时,共16周,总计64学时。除去教师对口译理论、技能的讲授和学生口译表现的点评,每个学生每周在课堂的口译实践时间不足半小时,加之课后练习的自觉性差,这与获得口译技能所需的时间投入相去甚远,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传统教学方法效率低。传统的MTI口译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方法多年中不能得到创新。在与从事MTI口译教学的多位同行访谈过后,笔者得知,大部分教师仍采取以“讲解—训练”相结合且将其循环往复的方法。“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种方法枯燥单一,欠缺互动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薄,积极主动性差。因此,学生对口译能力的感知不能达到应有水平,教学效率受到影响。endprint
(3)训练内容和方式难以体现口译的真实性。传统的口译课堂中,教师节选教材或网络的视频、音频材料,学生以这些材料为原文进行练习,教师对译文录音给予点评。其存在的问题是被节选的材料大多已失去时效性;口译练习以录音为主,借助“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口译场景的机会也很少,真实口译任务中所需考虑的诸如交际环境、表情、手势、身势、讲话者与听众关系等言外信息均不能得到体现,口译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MTI口译工作坊的工作模式
MTI口译工作坊以教师为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和操作者,以小组协作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创造训练口译的平台,旨在改善口译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达到有效衔接在校学习成果和市场需求的目标。
1、MTI口译工作坊的工作原则
该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任务为导向。口译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实现,而口译实践又要以口译任务为依托。MTI口译工作坊内任务的操作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处理和译后总结三个阶段。随着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口译技巧得以反复锻炼,口译综合能力得以提升。第二,以学生为主体。蔡小红在她提出的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指出“使学生成为学习与训练的主体”。教师的过多干预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MTI口译工作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安排和实施口译任务,解决任务中的各种困难。第三,以合作为原则。在翻译教学中,“小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形式,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环节。MTI口译工作坊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指导教师下达口译任务后,各小组按任务需要分配具体角色,译前材料的准备、口译活动的协调和开展、译后的评价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第四,以能力提升为主线。MTI口译工作坊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训练和实践提高口译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日后其独立从事口译活动、参与口译项目和承接口译任务打下基础。因此,工作坊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以口译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第五,以市场需求为参照。张威提出,确保市场规范与口译教学及培训的“同步性”,市场规范标准或程序要成为口译技能培养的基本内容,强化口译教学的市场服务意识。MTI教育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是为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MTI作为培养专业口译人才的阵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应以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标准为前提。MTI口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参照,合理设计其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
2、MTI口译工作坊的工作机制
3、对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建议
第一,模拟真实口译场景。刘育红提出“基于情境构建的口译教学观”,她认为要从硬件环境、参与者、交际场域、话语内容、话语风格等多个角度呈现口译任务的真实情境。MTI口译工作坊应尽可能地接近或還原真实的口译场景,让学生感受真实情境带来的心理压力,切实体验口译的工作机制,学会兼顾语言因素和言外因素,合理综合运用各项口译技能并适时做出调整。第二,校企合作,参与真实口译项目。Kiraly提出译者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合作中加上对真实翻译材料的运用,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用。MTI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配备有企业导师,而且地方高校和区域内企业在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基础上展开合作,这就为学生参与和承接真实的口译项目提供可能。校外真实口译项目是课堂的延伸,真实口译任务艰巨而富有挑战性,学生参与实战,可意识到课堂与真实需求的距离,逐步树立培养译员职业素养的意识,为从事口译工作打好一定基础。第三,衔接翻译资格认证考试。相关翻译资格认证考试为检验是否具备一定的口笔译能力提供相对客观而权威的标准,是行业准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出口笔译的职业化发展对教学效果提出的要求。MTI口译工作坊也可把考取翻译资格认证考试纳入其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备考的内容,以此增强学生口译训练的积极性。
四、MTI口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意义
第一,丰富口译训练的内容。区别于传统课堂中讲解和训练相结合的模式,MTI口译工作坊中各小组成员更加富于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他们统筹安排,分工协作,模拟真实口译任务来临之时所需的译前资料收集查询、译中处理、译后反馈和总结等工作,通过不断训练培养了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观摩在线和现场的译员表现、邀请富有经验的译员走进课堂授课及参加实战口译,能帮助学生学习职业素养和树立从业信心,为走上职业道路做好准备。
第二,缩短教学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距离。MTI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性人才,其口译教学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走进纸上谈兵的误区,形式单一的操练不能让学生真正习得口译技能的内涵,进入就业市场必然缺乏竞争力。市场是检验人才的“试金石”,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过程的实施只有考虑到其教学效果的实际价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工作坊教学模式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思路,让口译教学的效果能经受得起市场的考验。
第三,因地制宜,服务区域发展。笔者所在高校的MTI口译工作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地方高校可统筹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整体状况,整合资源,把学校的优势学科、企业的需求及当地的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口译教学的侧重点,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让区域有关部门为教学提供引导、监督和支持,让学校的教学成果以最大程度服务于当地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五、结语
MTI的口译教学着眼于培养出实践型、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合格的、高水平的、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口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化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实训平台。学生在工作坊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学习口译技能,讨论口译中的问题,总结实战的经验和教训,还逐步培养起一定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对接拉近课堂和口译现场的距离,为后期加入口译职业打下扎实基础。关于MTI口译工作坊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变量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何种影响,笔者会做后续研究并予以描述。
【参考文献】
[1] 蔡小红.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2008.
[2] 柴明颎.口译职业化带来的口译专业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
[3] 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微探[J].中国翻译,2010.
[4] 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3.
[5] 刘育红,李向东.基于情境建构的口译教学观研究[J].中国翻译,2012.
[6] 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
[7] 张威.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新热点——社区口译研究评述[J].中国翻译,2016.
[8] 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中国外语,2007.
【作者简介】
谭祎哲(1987-)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口译实践与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