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晓蔚 高淑萍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出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此举受到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关注。9月30日,虚拟货币交易所彻底关停其在中国的所有交易活动。虚拟货币再次受到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同时关注。
虚拟货币属于互联网金融中的一部分。有专家指出:“常见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包括:B2B电商金融、B2C电商金融、网销基金(网络理财)、网销保险、银行电商、P2P网贷、网络支付、众筹融资、虚拟货币等。”①虚拟货币投资和交易,虽然相对而言只是小众的行为,但对它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及舆情风险同样不可等闲视之。
互联网金融中的任何与公众利益紧密关联的部分,都可能引发舆论和舆情大潮。这客观上是因为:互联网拥有数亿使用者;金融与投资者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联。互联网+金融,不能不是舆情信息集中之所在,不能不是风险防控重点之所在。有研究者指出:“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评价、留言、沟通交流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民众的舆论动向。金融运行的基础为信用与预期,这种特征使其更容易受社会信用与预期舆情的影响。金融舆情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对互联网金融运行产生现实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应对小的金融舆情,则有可能酿成大的金融危机事件。 ”②笔者赞同以上观点。在处置不当的情况下,“小的金融舆情”有可能经过传播、发酵、放大而酿成“大的金融危机事件”;进而言之,“大的金融危机事件”则将进一步加剧金融舆情。就此而言,两者在存在和发展中不仅有着某种必然联系,而且往往会互相助推,从而使对方的程度和后果更趋严重。
高度关注此类事件及其所引发的舆论和舆情,关乎金融安全,关乎人心稳定,关乎社会安定;维护金融安全,有赖于金融经济学者、新闻传播学者、信息管理科学学者的共同参与和勉力而为。
对于虚拟货币,从金融经济的角度切入进行的研究,相对比较充分。基于大数据对金融风险进行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如杨虎、易丹辉、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就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进行了研究,③包含了作者在此问题上的学理思考。龙雨就大数据金融的风险与挑战进行的理性分析,④也能给人一定启发。
目前,就金融舆情进行探讨者少而又少,通过百度学术,只能检索到少量研究金融舆情的论文。陈萍认为:小到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事件、声誉风险,大到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投资消费预期、通货膨胀预期、系统金融机构运行、国家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金融监管政策效果等,无不受到舆情传播的影响。⑤笔者认为:金融舆情是金融事件的舆情反映,包含着公众意见、态度和情绪等多种成分。它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施影响于实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并可能对宏观金融运行发生作用。由于意见的传播、态度的感染、情绪的传染,金融舆情可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隐变显,因此不可掉以轻心。
笔者拟借助于新浪“舆情通”和蜜度“微舆情”,检索自2017年7月7日至10月6日3个月中不同时段的虚拟货币舆情信息,分析舆情起落的轨迹,研究与事件、与监管相对应的舆情,以此探讨舆情风险防范之策。
笔者拟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一:在关于虚拟货币的舆情中,微博等社交类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最为活跃的传播形态。
假设二:关于虚拟货币,一旦出现重大事件和重要信息,与此相关的舆情信息就会骤然增加,其间存在着紧密对应关系。
假设三:在监管部门叫停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后,由于新闻媒体的引导工作做得比较得当,因而没有出现舆论和舆情狂潮。
在新浪“舆情通”中输入关键词“虚拟货币”,在2017年7月7日0点至2017年10月6日24点的整3个月里,检索到的首发微博讯息为2017年7月7日 0点14分发布的新浪微博,标题为:《异类啊:在过去的24小时里,整个加密货币……》。
在2017年7月7日0点至2017年8月6日24点的一个月时段内,得到关于虚拟货币的如下舆情信息数据(见表1):
表1 2017年7月7日至2017年8月6日虚拟货币舆情信息一览表
经搜索,在这一时段中,共计获得关于虚拟货币的信息61213条,其中微博为12636条,占比为20.64%,在各分项中占比低于网站(26.53%)。而微博、微信、博客及论坛等社交类媒体的舆情信息合计为32594条,占全部舆情信息的53.25%,占了大半壁江山。这意味着不易控制的社交类媒体相当活跃。外媒所发信息为193条,占比为0.32%,虽比例不高,但表明外媒对此还是有所关注和反映的。2017年7月7日至2017年8月6日虚拟货币各类舆情信息占比为:报刊0.75%,政务0.83%,外媒0.32%,视频0.12%,微博20.64%,网站26.53%,客户端9.06%,新闻9.14%,微信16.99%,论坛10.78%,博客4.84%。
输入关键词“虚拟货币”,在2017年8月7日0点至2017年9月6日24点的一个月时段内,得到如下数据(见表2):
表2 2017年8月7日至2017年9月6日虚拟货币舆情信息一览表
经搜索,在这一时段中,共计获得关于虚拟货币的信息86661条,其中微博为15795条,占比为18.23%,2017年8月7日至2017年9月6日虚拟货币各类舆情信息占比:报刊1.01%,政务0.95%,外媒0.32%,视频0.09%,微博18.23%,网站31.45%,客户端11.49%,新闻14.70%,微信8.57%,论坛9.08%,博客4.13%。上述各分项占比低于网站(31.45%)。由微博、微信、博客及论坛等共同构成的社交类媒体,合计发布舆情信息43824条,占全部舆情信息的50.57%,仍居高不下。外媒所发信息为280条,在全部舆情信息中占比为0.32%,与7~8月时段持平。
输入关键词“虚拟货币”,在2017年9月7日0点至2017年10月6日24点的一个月时段内,得到如下数据(见表3):
表3 2017年9月7日至2017年10月6日虚拟货币舆情信息一览表
从表3可以看出:经搜索,在这一时段中,共计有关于虚拟货币的信息145570条,绝对数在三个时段中是最多的。其中微博为46539条,占比为31.97%(2017年9月7日至2017年10月6日虚拟货币各类舆情信息占比:报刊0.83%,政务0.67%,外媒0.28%,视频0.22%,微博31.97%,网站27.62%,客户端11.29%,新闻10.85%,微信6.26%,论坛6.04%,博客3.96%),在各分项中占比最高。社交类媒体所发布的舆情信息达70212条,在全部信息中占比48.23%。外媒所发信息为410条,占比为0.28%,对虚拟货币仍然保持关注和有所反映。
输入关键词“虚拟货币”,获得自2017年7月7日至10月6日3个月内的相关舆情信息数据如下(见表4):
表4 2017年7月7日至2017年10月6日虚拟货币舆情信息一览表
从表4可以看出:经搜索,在3个月中,共计有关于虚拟货币的信息293444条。其中微博为74970条,占比为25.55%(2017年7月7日至2017年10月6日虚拟货币各类舆情信息占比:报刊0.87%,政务0.79%,外媒0.30%,视频0.16%,微博25.55%,网站28.52%,客户端10.88%,新闻11.63%,微信9.18%,论坛7.92%,博客4.19%),在各分项中比占较高。社交类媒体所发布的舆情信息达137468条,在全部信息中占比46.85%,接近一半。外媒所发信息为883条,占比为0.30%,对虚拟货币予以关注的兴趣始终未减。
如果就表1至表3所统计的时段中虚拟货币各类舆情信息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在关于虚拟货币的重要信息最多、重大事件最多的9~10月时段中,微博舆情信息条数(绝对数)超越了网站舆情信息而跃居首席。再看微博在全部信息中的占比,从7~8月时段的20.64%增长至9~10月时段的31.97%。这说明:在金融领域,一旦发生某种较大的变故时,微博仍然是非常活跃甚至是最为活跃的传播形态。
经进一步的观察可以发现:在3个月中,从最早的时间段到最晚的时间段,除微信外,其他各项舆情信息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增的;社交类媒体发出的虚拟货币舆情信息始终在50%附近上下浮动,从而印证了假设一的正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虚拟货币舆情在2017年9月一个月内出现过三次高潮(9月5日、9月15日、9月20日),每一次都与相关事件(广义的事件)相对应。
9月5日围绕虚拟货币出现了该月份的第一次舆情高潮(见表5):
图1 关于虚拟货币三个月中各类舆情信息的比较⑥
结合表5和表2可以看出:9月5日一天的舆情信息数量占了8~9月时段中的14.27%。当天,微博占比为20.34%(2017年9月5日虚拟货币各类舆情信息占比:报刊2.87%,政务1.19%,外媒0.29%,视频0.06%,微博20.34%,网站32.10%,客户端12.02%,新闻14.53%,微信5.82%,论坛7.22%,博客3.57%)。而此日,正值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七部委叫停虚拟货币平台交易,舆论和舆情立即对此作出了相当强烈的反应。其中,社交类媒体所发与虚拟货币有关的舆情信息为4568条,占全部舆情信息的36.95%。
9月15日,围绕虚拟货币出现了该月的第二次舆情高潮(见表6):
表5 2017年9月5日虚拟货币舆情信息一览表
表6 2017年9月15日虚拟货币舆情信息一览表
结合表6和表3可以看出:9月15日一天关于虚拟货币的舆情信息数量占了9~10月时段中同类舆情信息的9.23%。当天,微博舆情信息占比为34.48%(2017年9月15日虚拟货币各类舆情信息占比:报刊0.92%,政务0.51%,外媒0.20%,视频0.19%,微博34.48%,网站26.56%,客户端12.82%,新闻11.39%,微信4.82%,论坛5.23%,博客2.88%)。而舆情信息所对应的是关于比特币中国交易平台即将关闭的信息披露。是日,社交类媒体所发与虚拟货币有关的舆情信息为6370条,占此类舆情信息当天全部条数的47.41%。由此可见,这一事件在舆论和舆情中的反应是比较强烈的。
我们知道,舆情包括意见(或已公开表达,或尚未公开表达)、态度和情绪。情绪极易感染(感染他人和被他人感染),是舆情中变数相对较大因而特别难于管控的元素。在9月14至16日,网民的情绪表现比较突出。比特币中国交易平台即将关闭的信息披露后,网上各种情绪都有,其中中性、喜悦、愤怒、悲伤、惊奇、恐惧分别占比36.12%、25.73%、23.02%、11.95%、2.32%和0.86%。值得注意的是:(1)愤怒和悲伤占了不小的比重,愤怒仅比喜悦少2个多百分点,而它与悲伤占比之和超出喜悦9个多百分点。(2)中性情绪占很大比重。这种情绪固然不致产生破坏性和颠覆性影响,但却折射出众多网民的与我无关、无所适从、不置可否、无法判断等类心理状态,而且存在着朝正向或朝负向转化的可能性。以上两点充分说明围绕虚拟货币一事对公众(网民)进行舆论引导、舆情(包括情绪)引导的极端重要性。
9月20日,官微显得特别活跃。机构博主央视财经、财经网、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先后发布了关于“海南破获欧亚币骗局:一年骗40亿 4.7万人血本无归”的同题材信息(见表7)。这是与虚拟货币有关的一个大案。案中的三个数字异常触目惊心:一是犯罪嫌疑人骗取金额之巨,达40亿;二是受害人数之多,达4.7万;三是嫌犯完成骗局时间极短,仅用了一年。该案性质之恶劣、情节之严重,令人震惊!央视财经、财经网官微所发的微博的阅读量均逾300万,评论数和点赞数双双过千,可见其影响力颇大。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仅仅是9月份,虚拟货币舆情实际上先后有三波。第一波:9月5日,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出公告之日,这同时也是是严管虚拟货币信息发布之日。第二波:9月15日。此前一天和当日,TLDC数字货币交易所发出了关停比特币中国交易平台的信息。“大限已到”“画上了休止符”等等,虽然说法不一,但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将终止其职能即将成为事实。第三波:9月20日。央视财经微博率先披露海南破获欧亚币骗局大案信息,披露此事的官微均获得了高点击量和高点赞数。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是监管部门叫停虚拟货币交易,还是海南警方破获欧亚币骗局大案,都获得了公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回应。
以上研究发现与假设二相符。
在虚拟货币舆情问题上,官方微博和新闻媒体官微积极介入、主动发声,发挥了对舆论和舆情的引领作用。
先看新闻媒体官微的发声情况(见表7)。
表7 关于虚拟货币的热门微博情况表(2017.7.7-2017.10.6)
表7中的第1、2、3等三条微博涉及的是同一事件,内容基本相同。第1条微博较之第2条早了几十秒钟,阅读数为3320294,比后者多出了264555次,转发数、评论数和点赞数也都多于第2条微博。公安部翌日发布的同一内容的微博,虽然也有50多万的阅读数,但显然和前两条官微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这应该可以说明就重要事件先发的微博具有先声夺人的优势。
表7中的第4、5、6等三条微博涉及虚拟货币交易被叫停一事,时间上早于前三条微博所涉及的内容。虽有40多万、80多万、20多万的阅读数,但和“一年骗40亿,4.7万人血本无归”的惊天大案比起来,当然是后者更具有震撼力和惊恐感。再则,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已经宣布ICO(即代币发行融资)为非法集资,对各个ICO融资平台进行清查,要求清退已融项目。这实际上已经为ICO定了性。正因为如此,虚拟货币交易被叫停一事没有在舆论和舆情层面引起轩然大波在情理之中。
将表1、表2、表3联系起来考察,可以发现:从7~8月时段到8~9月时段,再到9~10月时段,政务微博分别为:509条(在全部信息中占比0.83%),822条(在全部信息中占比0.95%),979条(在全部信息中占比0.67%)。虽然说没有实现依次递进,但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参与度(9~10月时段因大事件多,舆论和舆情出现井喷现象,很难要求政务微博数量与公众的微博、微信同比增长)。
以上考察结果,与假设三是吻合的。
虚拟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但它又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存在。在中国,它也曾经“火”过。“以日本、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对比特币的态度较为宽松;美国各州态度不同,总体采取牌照化的监管模式;俄罗斯则经历了先紧后松的过程。”⑦在宽广的事业中进行对比性的考察,有其必要性,此处集中讨论两个问题。
1.在当发声时不失声
有研究者指出:“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体现了网民‘理性’和‘非理性’言论相互交织的特点,在逻辑上具体包括利益表达逻辑、逼迫回应逻辑、群体极化逻辑、抗争动员逻辑以及情感宣泄逻辑等。”⑧对虚拟货币处理不当,极易酿成金融风险。而网民中的因此而利益受损者会通过意见表达、态度表露、情绪宣泄形成相应舆论和舆情危机。正是由于“网民‘理性’和‘非理性’言论相互交织的特点”,使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显得特别重要。
从以上诸表中可以看出:在近期的虚拟货币舆情运行中,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新闻媒体在这些当发声的时间节点上都及时发了声,没有三缄其口现象。
第一个时间节点:七部委联合发布重要公告之时(9月4日)。
这一公告无异于宣布即将终止虚拟货币的生命。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新闻媒体不仅要传播公告的内容,而且必须向公众宣达虚拟货币隐藏的危害。有媒体在报道中揭示了虚拟货币的如下弊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因可匿名、不受国界限制、不易追踪等特性,常被不法分子利用,沦为洗钱、贩毒、走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缺乏透明度且监管缺位,虚拟货币平台成为一些地下经济的首选,变成不法分子暗度陈仓,从事各种犯罪活动的暗道。”⑨这样一种比较实事求是地列数虚拟货币危害的方式,是公众能够接受的。
新闻媒体还让术业有专攻的专家们发声。专家们普遍认为:比特币正日益成为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凶”,潜藏社会风险。比如,近期多方渠道反映,比特币在所谓的“暗网”(DarkWeb)世界作为支付工具大行其道。“暗网”指只能用特殊软件或特殊授权才能访问的网络,通过使用非常规的服务器地址、网络传输协议并层层加密的方式,使得网络通信双方的位置、身份等信息难以追踪。“暗网”中充斥着各类严重违法犯罪活动。比特币发明的初衷之一就是躲避监管,具有匿名性、跨境流动便利等特征,已成为“地下经济”的首选工具。⑩这样的发声切中肯綮,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第二个时间节点:比特币中国等交易平台即将关闭的信息披露之时(9月15日)。
这时,比特币中国等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即将关闭的信息刚刚披露。新闻媒体应该迅即跟进加以解读。《人民日报》旗下的“侠客岛”于16日凌晨刊出专文《中国为何突然关停比特币交易平台?》(后又作为其机构的博文播发),解释中国出于何因关停比特币交易平台。该文既列述了乱象,又揭示了事情的本质,颇具解释力。文中这样进行表述:“一路高歌猛进的比特币交易,在中国,终于被按下了暂停键。”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比较不错的表述方式。
而《人民日报》记者王观,在报道《虚拟货币交易缘何叫停/各类所谓“币”的交易平台并无合法依据》(9月20日刊发)中,援引了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亚太未来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杜艳的观点,有相当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作为对比特币中国等交易平台即将关闭这一事件的意见表达,不能算迟滞,因为:一则平台关闭的最后期限未到,二则做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其制作本身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
第三个时间节点:海南警方告破欧亚币骗局大案之时(9月20日)。
此案本身具有震撼性和冲击力,在大范围内引起轰动效应在意料之中。一时之间,传统媒体、新媒体纷纷转载、转发消息,达到了广为告知的目的。
第四个时间节点:比特币中国等交易平台正式关闭之时(9月30日)。
“火”了数年,比特币中国等交易平台终于要“熄火”了。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新华社旗下的媒体和经济日报社密集发声,计有《虚拟货币的归宿在哪?》(2017年9月21日《经济参考报》刊出)、《虚拟货币的“前世今生”》(新华视频2017年9月21日播出)、《理性对待虚拟货币投资:正确引导投资者心态》(2017年9月25日《经济日报》)、《对虚拟货币隐匿犯罪“零容忍”》(2017年10月4日新华时评)等文面世。
2.在当发声时发恰当之声
其实,对于叫停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有人持不同的意见。“区块链推动者”2017年10月6日20:18发了如下微博——那是不可能的哟,代表不了所有的嘛//@比特币秋山君:不要再BB了,有本事封杀海外充值渠道啊[吐][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当前禁止ICO和平台交易十分必要]。美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秉持其一贯对新技术的监管态度,即先适用现有框架下的分业监管,待时机成熟后推出完善的法规集中监管。这一博主的意见有一定的代表性。实际上,不少人对此是心存疑惑的:封杀虚拟货币交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与之密切相关的区块链技术及其与之紧密关联的金融科技?
从世界各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多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比特币是区块链的公认的第一个应用,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中。诸多国家在为比特币和区块链提供宽松合宜的监管环境方面进行努力,意在鼓励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其实也就给金融界和新闻传播界人士共同出了一个必答题。新闻传播界人士须回答的是:在舆论和舆情引导中,如何引导公众正确认知和看待虚拟货币及其与区块链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关系?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新闻媒体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发出理性的声音。对于一些人存在的疑惑,有的记者经过深入调查采访和自己的冷静思考,做了释疑解惑的工作。一篇报道引述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温信祥的如下建议:“虚拟货币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新事物,要把握对其监管的时机和程度。既要注重防范风险,又要建立合法合规、创新友好的监管环境。”该专家对虚拟货币作了两面观,所说道理令人信服。而《人民日报》记者王观则在报道中揭示了相应的监管路径:“未来中国金融科技监管要注重微观功能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穿透式监管’不仅流行于大资管圈,更在于金融科技,目的则都是在于实现监管全覆盖,避免监管空白。”实行“穿透式监管”当能妥善解决金融科技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的新闻报道和舆情引导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狭义的舆情风险管理旨在通过行政手段“避害”;而广义的舆情风险管理则包含对舆论和舆情的引导,并通过引导发挥“趋利”功能,增强公众的正向情绪,形成公众的正向诉求。
防范虚拟货币风险是一件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事情。从表面上看,这是比特币投机造成的风险,此为风险的来源。其风险和破坏的一面是金融诈骗、非法集资、过度投机、金融泡沫、走私洗钱等——这是不可不防的金融风险。但问题又并不如此简单。虚拟货币涉及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正好又是金融科技的创新点。因此,金融监管和舆论引导应同时兼顾两面:既要警惕、监控、防范虚拟货币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这里的风险指的是利用虚拟货币搞金融诈骗或过度投机导致人们倾家荡产等等)和与此相联系的舆情风险;又要鼓励创新,注意不致因防范风险而扼杀创新。这里的创新指的是:虚拟货币后面的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等所代表的创新。不可因简单的监管而扼杀了金融科技创新。应该说,在虚拟货币面前,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和舆情风险管理遇到了挑战。虚拟货币犹如“双头兽”,一头是创新和永生,另一头是风险和毁灭。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竟然集于同一个事物。这就对金融监管和舆论引导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无论是狭义舆情风险管理还是广义舆情风险管理,都应十分重视金融舆情监测。只有持有现代的风险管理观,即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进行引导和管理,才可以将表面的比特币风险和内在含有的区块链创新成分区分开来。做到通过舆论引导帮助防范特定领域的特定风险及与此相关的舆情风险,但又不因简单化的防范风险而扼杀其中包含的创新成分。在对虚拟货币的管理和对相应舆情的引导上,政府监管部门和主流新闻媒体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这就为复杂事件的风险防范和舆论引导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在成文过程中得到新浪“舆情通”和蜜度“微舆情”的帮助,特此鸣谢。)
注释:
①②③ 杨虎、易丹辉、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4期。
④ 龙雨:《大数据金融的风险与挑战分析》,《商情》,2017年第14期。
⑤ 陈萍:《金融舆情监测分析运用及政府策略》,《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第8期。
⑥ 此图根据“舆情通”的数据制作。
⑦ 《中国关停比特币交易平台引虚拟货币崩盘 网民表示“大快人心”》,http://www.p5w.net/yuqing/ guancha/ 201709/t20170915_1960187.htm。
⑧ 陈相雨:《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形成的中国逻辑及治理:一种基于网民视角的分析》,《阅江月刊》,2013年第5期。
⑨ 新华时评:《对虚拟货币隐匿犯罪“零容忍”》,新华网,2017年10月4日。
⑩ 王观:《虚拟货币交易缘何叫停/各类所谓“币”的交易平台并无合法依据》,《人民日报》,2017年9月2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