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智锋
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间的五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多维度全面发展,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向面,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也在新环境下展现了新景观,通过新法规和新举措,开拓了新题材和新收获,值得站在欢庆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时间点上,进行一个相对整体性的回顾与梳理,一次兼具惊喜和启示的回望。本文的梳理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十八大以来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面临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较大变化,可以用三个关键词对面临的新环境做以表述:“全球化”“媒介融合”“国家需求”。
1.全球化
什么是“全球化”?简单说就是资源的全球配置与争夺。在十八世纪之前,人类社会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各自发展,大规模国家间的交往,洲际间的交往还比较有限。在那种情况下,“全球化”只是一个想象。到了十九世纪,人类社会经过了工业革命,应该说从地理、经济到政治上都有了更为饱满、丰富的全球性的交往。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推进,人类社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重新争夺,在这种情形下,“全球化”变成了现实。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最近几十年,人类社会的全球互动超过了以往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环境。
毫无疑问,最近五年来,“全球化”面临着一个转型。虽然在“冷战”中主导“全球化”更多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但近年来随着“冷战”早已结束,以及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扮演了引领角色,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环境变化。对于中国影视来说,这个变化意味着我们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一国之内,而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中进行全新的资源配置。
所以最近这些年,无论是我们的电影,还是我们的电视节目,都有大量全球范围的合作。比如,在我们的电影屏幕上经常会看到世界各国的电影人汇聚一堂;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有大量的国外电视节目模板、模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我国影视发展面临的新环境。
2.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在五年前只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但在这五年里,在我们的影视生产与传播中,“媒介融合”无处不在,正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影视发展。
从影视生产来看,过去我们的电影制作,更多的是一个制作机构单独来进行。可是最近我们看到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电影制作方式,比如今年院线热映的一部纪录片《二十二》,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慰安妇”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生产方式就完全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生产和资本投入的方式,由一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寻找合作伙伴,进而通过互联网众筹去融资,并推进它的发行。这样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媒介融合”,在以往我们是无法想象的。
此外,现在网络平台对电影的评分,深刻的影响了影视生产。比如,很多观众没有时间到影院观影,所以,大家会习惯性的先去一些网络平台上看看某一部电影或者电视节目的评分如何,再决定是否去观看这些作品。另外我们还看到,影视作品的收视情况,很多是在互联网状态中进行测算的,大量的观众是通过一些网络平台去给影视作品做评分,通过互联网的弹幕等方式参与其中,这些也都是“媒介融合”的表现。所以,“媒介融合”是一个打破影视及其他多种媒介壁垒形式。
3.国家需求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但是世界习惯不习惯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呢?同时,中国是不是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西方世界中的某些组织或个人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还很不适应,进而“妖魔”化中国。中国自己的主张、价值观很难推出去。这就造成了我们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相对滞后的文化软实力远远不相匹配的一种状态。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的影视必须要主动走向世界,去改变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国家对中国影视寄予了厚望,这是一种“国家需求”。
1.创作和艺术景观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电影全年上映的影片数量在2012年(十八大召开年)是310部,到了2016年已经达到了402部。从播放场次来看,2012年播放了1898万场电影。到了2016年,猛增到7510万场,可以说翻了三四倍的数量。2016年国产电影总共有944部,接近千部,其中故事片772部、动画电影49部、科教电影67部、纪录电影32部、特种电影(穹幕、3D电影)24部,在这其中能上院线的是400部左右,占了40%多。
再来看电视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电视剧部集是14942部集,到2015年已经达到了16540部集。再看电视综艺,发展就更明显,2012年的收视比是10.8%,到2015年的三季度已经达到14.1%了;2012年共播出30档左右的综艺节目,其中只有一个是内地原创的,而2016年各省级卫视共有400多档综艺节目播出,且是2015年的两倍,创历史新高,同时大量原创节目涌现,如文化类节目。像《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最美和声》《最强大脑》等“现象级”综艺节目,占据了很高的收视比重。
从纪录片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纪录片节目播出总量超过59800小时,其中首播节目量约17500小时。2016年,中国(只计卫视频道、专业纪录频道)全年共播出纪录片约77600小时,同比增长1.6%;首播节目总量为24600小时,同比增长2.5%。这是从创作和艺术景观来看我们的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到整体都在上涨,而且有的类别翻了很多倍。
2.市场和产业景观
从市场和产业的效应来看,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大概是170.73亿元,到了2016年猛增到467.12亿元,这个增长相当惊人(见图1)。
图1 近六年电影票房变化趋势图
中国电影票房从2001年的不足10亿,发展到2016年的457亿。十四五年间,票房翻了45倍多,跃居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第二位。2016年国产电影总共为376部,票房为266.6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如今《战狼2》一部国产电影的票房已经逼近2009年全年的票房。2016年国产电影《美人鱼》的票房达到了的33.9亿,这在当时已经非常惊人了,但2017年一部《战狼2》就冲到了56亿,这在全球电影票房排行中都名列前茅。
从观众的观影平均票价来看,2012年是平均36元,2016年是平均33元,还降了一点,说明我们的单位数量是在增长,也就是摊薄了成本,因此电影票价反而下降,当然也有票补因素。
从银幕数来讲,2012年我们有13188块银幕,到了2016年猛增到41179块银幕,也增长了三四倍,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据资料统计,2015年全球银幕数增加了11260块,增速为8%,总计15.2万块,而中国银幕增加占比近70%。从这两年的变化看来,中国银幕数在全球的占比大约在20%到25%之间。
同时,电影产业链日益丰富。电影作品、影城、影院、影视从业队伍、影视制作公司、影视营销、影视国内外传播等快速发展,产业链的上下游的建构日益丰富。计划体制中没有发达起来的院线、发行机制,随着城市建设、房产而逐渐兴起,甚至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房产发展和万达的到来有直接关系,万达也开始在全世界购买影城。所以电影市场和产业的未来发展我们可以有更多期望。
就电视发展的情况来看,数据如下。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从2012年的1270亿到2015年的1490亿,略有增长,除去物价上涨指数,基本上保持平稳状态。在线视频的市场规模应该说也还是比较可喜的,预测图如图2(数据来自智研咨询集团)。
图2 近年来在线视频市场发展情况
而就纪录片来说,据统计,2012年中国纪录片投资超过13亿元,市场规模(总产值)保守估计超过15亿元。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总投入3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年度产值超过52亿元,同比增长12%。纪录片过去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但在短短的四五年间,也从十几个亿增到了三四十个亿,这个体量和规模的发展,也大概超出人们的想象。
3.社会文化景观
以影视作品和产品为承载的影视文化,在过去的五年间,扮演了引领性、支柱性的角色,对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无论从体量的饱满度,还是从内容的丰富度来说,影视文化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大餐。同时,影视文化还传达了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维护了社会稳定,疏导了人民情绪,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娱乐需求,起到了凝聚人心、提振精神的功能和作用。对外,中国影视也越来越强调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社会文化景观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1)影视评论
过去,影视评论是专业人士的工作,影评家、电视评论家通过报纸、杂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BBS、贴吧、网络社群、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弹幕来进行影视评论。说影视评论的方式越来越多,比如弹幕,五年前也有,但是绝对不普遍,但现在,弹幕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成为一种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豆瓣打分、微信公号等方式也是如此。在这些新的评论方式中,大众的影视评论对整个影视发展所展现出的强大的社会引领功能是不可小瞧的,是值得关注的。总体来看,许多新媒体的影评方式对沟通、协调和疏导人民的情绪和情感还是发挥了正向的引导作用。
(2)影视教育
影视教育在过去五年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只有几十所进行影视教育的院校,到2012年前后接近了200所,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影视专业教学点的院校已经超过了600所,其中有200所是常规招收本科生的院校,其中还有几十所高校开始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影视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这一领域,招生人数多,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是受全社会关注的教育领域。
从社会组织来看,从事高等教育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在过去五年中作为中国影视教育和研究的唯一国家一级学会,在领导和推动中国影视教育的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连续召开了多次年会,已经有超过600家高校参与了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影视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影视学术和理论建设
近五年,中国的影视学术和理论建设也非常活跃,这是影视文化建构中的高端部分,是将经验性的影视现象进行理论化的过程。
十八大以来,中国影视学术和理论建设,体现中国经验,提炼中国理论,通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基于中国影视景观、现象、发展,提炼出不少具有原创性理论观点。大量新的影视研究内容,比如影视美学、影视文化、影视叙事、影视产业、影视政策等也都在不断推出新的学术成果。一些系列的影视著作也在推出,大量的影视学术论文,也开始跻身国内外各种高端的学术杂志。我想无论是影视评论、影视教育,还是影视学术和理论建设,在过去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都是我们社会文化景观当中非常亮丽的景色。
(4)影视节庆
影视节庆活动是影视文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一个展示平台,特别是最近五年,中国大陆举办的电影节和电视节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包括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珠海电影节、北师大主持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奖项节庆活动,像金鸡奖、华表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等,这些著名的影视节庆,都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和参与。
总结起来,在过去的五年间,中国影视发展的新环境和新景观上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中国影视无论在艺术创作、产业规模,还是社会文化上都呈现了全新的景观,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阶段。
第二,中国影视在全球视野中的可见度和能见度逐渐提升。
第三,中国影视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大餐,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中国影视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中国影视将在“全球化”“媒介融合”“国家需求”这三方面承担更多重任,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中国影视完全可以借助“全球化”的推动,借助“媒介融合”的推进,借助“国家需求”对它赋予的使命,不断的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做出更大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有了许多新法规与新举措。在电影方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下简称《电影产业促进法》),这部法是为促进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电影市场秩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制定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见证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与改革的整个过程。
整个过程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始着手组织起草。第二阶段,2008年,草案定稿,报送国务院法制办。第三阶段,2015年9月,草案经国务院第10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第四阶段,2015年10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首次审议草案。第五阶段,2016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二审。同年10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三审。第六阶段,习近平主席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4号),《电影产业促进法》予以公布,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这个过程很长,也很不易。
简单梳理了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这部法律将电影产业纳入了国民经济体系。《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五条明确指出“国务院应当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部法律并没有就电影谈电影,而是把电影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置于整个国家的宏观布局中,并极大提升了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毫无疑问,这些新的举措对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非凡,高门槛、复杂的审批极为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发展。
第三,《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尊重、保障电影创作自由,保护电影知识产权,电影行业协会维护成员合法权益,为电影创作人员开展体验生活等活动提供便利和帮助等措施,积极营造激发创作热情的制度环境。这些年盗版、侵权的案例不计其数,有些影片刚上映甚至还没上映,影像就已经被盗版了。如果不出台这个法律,说的严重一些,以后就谁还再愿意从事这种复杂的劳动?
第四,《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要求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由政府出资建立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网络。以及鼓励、支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加强电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工作,统筹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电影产业是个系统工程,虽然以城市电影放映为主,但一个完整的电影产业,如果离开了广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观众的参与是不行的。
第五,强调了保障观众的权益。其中第20条指出,对于“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观众身体或者心理不适的,应当予以提示”;此外,“电影开始放映时间之后至电影放映结束前,不得放映广告”。
第六,打击票房造假。针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现状,本部法律提到,电影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计算机售票系统。同时,《电影产业促进法》也明确了处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第七,要求明星德艺双馨。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发文“封杀”劣迹艺人。此次《电影产业促进法》也专门提出,演员、导演等电影从业人员应当坚持德艺双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电视方面的新举措值得关注。这五年中,在广播电视这个领域陆续推出了一批全新的政策法规,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比如,2016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不得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也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装造“星”、一夜成名。《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共同制定,自2016年3月2日起实施。《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的实施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我国电视剧产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指导电视剧制作单位规避风险、良性生产而制定的法规。随着《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的推出,一大批网剧被下架,因为这类网剧涉及了血腥、暴力、色情、粗俗、封建迷信等内容。2016年6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推出了《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这个通知是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制定的法规,此举标志着广电总局将大力扶持原创节目模式,叫停“天价”引进版权行为。同年7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强调要促进广播电视媒体转型升级,提升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同年8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包含九点内容:一是坚持把正确导向放在首要位置,以主旋律、正能量主导社会类、娱乐类新闻,牢牢坚持导向管理全流程、全覆盖。二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聚焦主流,反映进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三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健康格调品位,积极传播真善美。四是加强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提高议题设置的准确性、主动性,引导社会舆论话题。五是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机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资质管理。六是深入开展从业人员教育和队伍建设,组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等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的党性原则、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七是加强属地管理和监听监看工作,加强指导检查,严肃追究问责,加强分析研判。八是加强机构考核和评优评奖管理,把社会类、娱乐类新闻导向考评与机构考核、评优评奖工作挂钩,强化约束、倡优汰劣。九是加强节目版权保护和流向管理,提高版权意识,管好节目资源流向。
在新法规与新举措方面,有如下几点值得总结:第一,弘扬正向价值。新政策的推出,对中国影视良性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处理错误问题。对中国影视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低俗化、过度娱乐化、同质化等进行矫正。一段时期以来,影视创作生产出现了“三观不正”和“三俗问题”(低俗、媚俗、庸俗)的巨大问题,特别是在引进过程中,价值观出现了模糊、混乱,在人生观、世界观上出现与主流价值相悖的情形。
第三,促进市场发展。为市场产业结构性调整打下基础,如《电影产业促进法》强调民族产业,广电领域的法规对引进进行控制而对本土、原创、文化类的提倡。
第四,规范行业行为。如无德艺人,以及破坏市场的主体和行为等会受到抵制。
过去五年间,中国影视在类型、题材方面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步。首先从类型来看,过去我们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模仿国外的形式。但近五年我国的影视剧结合了中国自己的特色,创作出了一些既符合全球规范,又有中华民族独创特色的影视剧类型。
第一,电视剧领域。如反腐剧,2017年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民义》,收视率非常高,剧中所展示的反腐力度非常强,很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这部剧的热议在街头巷尾持续了很长时间。还有都市剧,《小别离》深刻、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当代家庭中的一些现象,非常富有生活气息,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在古装剧方面,像《甄嬛传》《芈月传》,它们基本是淡化年代背景,以古装为特点,穿插当代意识,借古讽今。这些剧同样富有中国特色,也广受观众欢迎。当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不可忽略的,像《长征》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更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一些青春偶像剧也非常有影响力,同时玄幻剧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玄幻剧对于90后、00后年轻的观众极具吸引力。还有IP改编剧、乡土剧、少数民族剧,也有新的成长。
第二,电视综艺领域。过去我们更多地是引进国外的节目模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收视率,但我们自己的特色不鲜明。而最近这几年,一些综艺节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资源,开展了全新的类型探索,取得了卓然的成就。其中《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以字词句为载体,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特色。后来又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新综艺,从汉字进一步延伸到了诗词,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有《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综艺节目以书信、美文为载体,同样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可谓是文化事件、传媒事件、社会事件、主流价值、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合流。
第三,纪录片领域。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为标杆,可以说此部作品将中国电视政论片推到了新的高度。文献片也是非常重要的类型,像纪念红军长征的《长征》,这部片子深刻地挖掘和呈现了丰富、独家的影像文献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影像文献记录片。在现实题材领域,《舌尖上的中国》不但在国内是现象级的节目,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在国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作品。还有最近很火的一部片子叫《我在故宫修文物》,整部片子非常难得的记录了一个崭新的生活领域,这种现实题材是具有开创性的。
第四,电影领域。近年来在电影方面也出现了非常难得的一些类型,一是中外结合,把中国的传统叙事和好莱坞或者国际的叙事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新类型,以动作片为代表,比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都是把中国传统武打和国际的动作片结合起来的。二是不同类型结合,像《建军大业》这种新主旋律题材,是把明星偶像的元素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当然也有一些IP改编题材,像网络文学作品延伸出来的大IP,比如《何以笙萧默》《鬼吹灯》等也是很好的尝试。在青春题材方面,从《致青春》到《夏洛特烦恼》也都有不少收获。
过去五年间,在新题材与新收获上,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有如下三点值得肯定:第一,在道路方向上,中国影视坚定走本土原创道路,逐渐摆脱盲目跟从国外影视潮流的路数。对这个新的道路,我们要给它足够高的关注和评价,这是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影视方面的显著的体现。
第二,在效果上,我们打造了中国特色的新影视类型。能否打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全球价值的新影视类型,是衡量中国影视价值很重要的一个标杆,在这点上,我们的影视新类型、新题材足以印证中国特色的影视模式探索是成功的。
第三,在创作方向上,我们实现了双主流的对接,这是很大的突破。在过去,主流的价值观和主流的观众经常处于分裂状态,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难道永远让它们分裂下去吗?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一系列新主旋律题材电影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只要能够把最青春的元素、最时尚的元素有机地结合在影视创作中,就会有效地实现双主流的对接,也就是把主流价值观和主流观众有机对接起来。这对提升中国影视的正面传播效果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过去五年间,中国影视艺术在类型拓展进程中,对于整个影视生态的重建发挥了巨大作用。红色文化在过去的市场效果一般,而这几年随着双主流的成功对接,我们看到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向的价值观正逐渐深入到更多的年轻观众中,我们的电影生态正逐渐走向良性循环。而在电视方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快速提升,使得“三俗”或者缺乏核心价值观支撑的一些简单移植西方电视节目模式的综艺节目,开始退出观众视野。而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类综艺占据了主导地位,电视的生态也在逐渐向良性、健康的状态迈进。
如此,影视生态的调适和发展,也让影视艺术不仅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内发生作用,更在更广阔的诸多层面产生影响。本文也以此作结,中国影视的快速发展为打造中国特色本土原创的影视艺术和文化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开创未来中国影视艺术和文化发展的新空间提供了一种启示。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