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当音乐遇上互联网
——2017“丰子恺”杯第二届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综述

2018-01-23 23:39欧阳鑫勃吴红非
人民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丰子恺大赛音乐

■欧阳鑫勃 吴红非

自2015年,第一届“丰子恺”杯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在浙江传媒大学桐乡校区成功举办,之后的每两年都会被全球的互联网音乐人翘首企盼。以弘扬、传播原创音乐为己任,为音乐人提供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同时促进互联网与音乐的交互融合,并深度挖掘有思想、有创新、有艺术内涵的优秀原创音乐作品是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后文简称大赛)的宗旨。2017年12月初,在秀毓的江南美玉乌镇所在的城市、同时又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地——桐乡,第二届大赛如期而至。本次盛会不仅秉承上届活动中需体现“中国元素”特色、围绕“一带一路”国策主题展开的活动主旨,更将“互联网+”“互融态”“桐乡文化”、地域文化传承符号等主题纳入比赛类别,并另设摇滚、民谣等7种不同风格优秀作品奖项。比赛过程通过互联网征集、海选,经国内外业界专家组成的权威评委会评选后,择日由互联网直播的方式播出、记录颁奖典礼的全过程,不仅坚持了专业、公平公正和宣扬正能量的原则,更体现了和谐开放、贴合时代精神的特色。

本次活动以“边界,当音乐遇上互联网”作为主旨标题,而“边界”这个关键词在本次盛会上赋予了新的涵义。边界不再是行业学科、技术手段、创作主体之间的隔阂,而是强调跨界与融合,将原创音乐、电子技术、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社会精神与互联网时代交融,旨在产生更多优秀、多元、新视角、新形式的艺术作品;边界也意味着守住底线、坚持品位,即注重各学科行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选拔原创音乐中的优秀作品,加强创作主体和音乐院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提高音乐文化水平和艺术性;边界更代表责任,传承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将其与最新互联网技术相融,以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得以弘扬和传播,是大赛活动的最大成果之一。

本届大赛收到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共计581部原创作品,包括民谣、流行、摇滚等各类风格和电子音乐创编、中国互联网会歌等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不乏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富有鲜明地域特色之佳作。大赛组委会邀请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陈强斌教授担任大赛评委会主席,与国内外业界、相关专业院校各位专家组成强大评委会。经评委会评选,最终有119首作品进入决赛角逐一、二、三等奖及各分项奖,从规模和流程上足见其影响之广、规格之高。大赛期间举办四场关于原创音乐、电子音乐、网络技术、应用配乐和当代艺术的学术讲座以及三场欧洲、美国以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业界精英、各相关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和互联网知名企业高管与会的高峰论坛,以构建具有中国乐坛互联网品牌赛事影响力的专业圈、学术圈和交流圈。

一、学术讲座

大赛活动的第一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背景的艺术家在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多功能厅给我们奉献了四场不同视角、不同内容的精彩讲座。第一场由来自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作曲家茜格恩·冯·奥斯顿(Sigune Von Osten)主讲。她是约翰·凯奇、梅西安、贝里奥、诺诺等作曲家声乐作品的权威演绎者之一,主要领域涉猎演唱和研究现当代艺术作品。她分享了她对现当代音乐创作、声乐演唱技巧和即兴创作的独到见解,在解构当代艺术个中复杂的情感张力和个性存在的同时,又强调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多元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音乐推广的作用。如果说第一场讲座更多的是理念和思维的启迪,第二场则是来自知名音乐人秦四风的“干货”。这位在第28届台湾金曲奖中包揽“最佳作曲人”在内的三项大奖得主为我们展示了他的音乐作品中弦乐独奏、重奏部分的写作技巧。第三场讲座在互动提问环节上更为活跃,艾美奖提名音乐和声音制作人薛小恒和他的同事——英国电影学院音乐奖得主詹姆斯·邦尼(James Bonney)分享了很多游戏画面配乐的实例和经验,并详细解答了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关于应用音乐、音效合成、制作过程等方面的问题。而作为讲座的压轴,本次大赛的形象大使、跨界音乐人老锣在演讲中更多的是引发大家面对现在这个传播途径极为便捷、快速,覆盖面极广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坚持音乐内涵和艺术性的思考。

二、高峰论坛

本次盛会的重头戏无疑是汇聚来自国内外业界、专业音乐院校、学术期刊和知名企业的音乐人、专家学者、高管所展开的三场别开生面的高峰论坛。第一场分论坛名为“互联网生态下的艺术创作呈现及人才培养”,由上海音乐学院陈强斌教授和南京艺术学院许志斌教授主持。两位教授首先对此次高水准、高规格的大赛给予了肯定,并就“音乐人才培养”抛出话题。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胡晓老师和武汉音乐学院的冷岺松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并对学科引导教育、针对性培养、各院系学科交流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刘奇老师介绍了本院应用型人才的侧重培养、本科高年级教育与市场对接的教学特色。而音乐人、作曲家卞留念先生则作出总结性的发言:国内电子技术运用于音乐创作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是一场彻底的技术、手段革命。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形态转换、感官转化和人工智能不是对艺术家创作的威胁,相反是更大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抓住契机,实现多元、多感、更具想象力的发展。

第二场分论坛由《人民音乐》副主编张萌先生和腾讯游戏音频副总监吴盛强先生主持,主题为“互联网生态下的艺术传播及音乐产业发展态势”。张萌先生以音乐评论的角度表达了互联网对于音乐发展态势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确定配乐风格和创作应用型音乐的话题,请吴盛强先生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谈谈游戏配乐的构想过程和市场前景。吴盛强先生结合高校教育与产业对接已经取得的一些联系和局面,介绍了游戏配乐中的主题感、体验感、感官动态和中国元素等方面的工作重心。与会各位企业代表同时也表示业界市场中创新、核心创作仍然更偏向使用国外成熟团队的现实,并以现有实习生为例,强调如何将技术融入市场、如何在保证专业水平的情况下更好融入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加强企业与高校教育的联系、愿意提供实践平台的意愿。行业专家也各抒己见,就实习机制、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内容展开讨论并进一步将其引申到高校教育的意义。正如制作人薛小恒先生所说,高校是学习经典和提升“品位”的地方,更好的教育带来更高的“品位”和更好的想象力,而受到过这样教育的学生从业后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场主论坛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由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大赛创始人之一的吴红非女士和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执行主编曾静平先生主持。上半部分邀请陈强斌、张萌、茜格恩、许志斌、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综合办主任林勇和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黄晓东(名字按嘉宾席从左至右顺序)作为论坛嘉宾。茜格恩女士将音乐与机器互动关系的论述作为开场,陈强斌教授就此话题,以第43届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ICMC2017)开幕式作品之一《电波协奏曲》为例,讲述该作品运用网络技术、无线电手段、手机平台、观众互动触发等一系列交互产生“合奏”作品的新的创作理念,进而引申到互联网对于空间互动创作的意义。而曾静平先生将话题引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后,张萌先生和陈强斌教授都表达了真正的艺术和思想才是人类最后阵地的观点,而更好、更有魅力、更具想象力的艺术才是现阶段不被“AI”代替的前提,“人”将面临更高要求的挑战。许志斌教授则话锋一转,提出在电子技术给人类感官带来巨大信息量的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源码“0”“1”二进制与中国哲学中“阴阳”二元论不谋而合以及发展脉络可控、专业边界模糊、扭曲空间等观点。虽然电子、网络技术强大甚至可以代替人做很多事情,但与艺术创作并不矛盾,正如林勇主任关注于音乐艺术的升级即听觉和视觉甚至更多感官同时存在、相互辅助影响的状态。而黄晓东主任则是从本学院的角度出发,提出对于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互联网、市场、高新技术对接和合作的思考。下半部分论坛嘉宾为:吴盛强、香港词人刘卓辉、卞留念、老锣、薛小恒和詹姆斯。与上半部分不同的是,各位嘉宾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反思。在吴盛强先生以实例讲述互联网如何“造星”、如何给“草根”带来机会实现非科班逆袭、无门槛的同时,刘卓辉先生、老锣先生和卞留念先生则引发了大家对于版权意识、类别挑选、艺术自觉性和门类跨越等方面的思考。而当薛小恒和他的搭档詹姆斯再次提到“AI”的时候,音乐与语言的界限和交互、东西方文化差异、艺术创造更新层次的挑战等观点相继被提出。

三、颁奖典礼

一场名为“乐动地球村”的颁奖典礼与其说是本次大赛的闭幕式,不如看作是跃动于舞台与网络直播之间的,融汇中西、精彩纷呈的演出秀。这里不仅汇聚了浙江传媒学院的精英主持、大赛评选的优秀作品,还有原创多媒体音舞《一路琴歌》和原创民族音乐剧片段《红船》的演出;不仅介绍了浙江名士丰子恺的音乐成就以及大赛选定其名的由来,还有来自桐乡市政府和各学院领导的祝福和展望,更有卞留念先生亲自演绎原创歌曲《爱无语》作为颁奖典礼的压轴。整场演出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无疑是原创歌曲组一等奖作品《我要去桐乡》。该作品歌词深情而婉美、真挚而灵动,音乐极具江浙意韵,听者仿佛置身于小桥楼阁、水墨诗意的江南美画之中。

结语

当互联网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当我们在艺术创造的路上一直前行。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为我们打开一扇门,这里有艺术展演的机会、现代科技的繁荣,也有中西思维的碰撞和古今文化的交融。它给我们带来了音乐与科技结合的无限想象,同时还有网络生态下对于教育、艺术、民族文化以及人工智能的思考。边界犹在,望我们突破边界、心无边界。

猜你喜欢
丰子恺大赛音乐
爆炒米花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