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元明,李玉婷
(1. 湖北省中医院,武汉 430061; 2. 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武汉 430074;3.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且不足2 d甚或点滴即净者[1],目前医学界一致认为月经量少于20 ml为月经过少。现今社会随着人们对恋爱、道德、婚姻等观念的改变,意外妊娠及重复流产的发生率均持续上升。有报道显示,国内人流术(又称“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占0.94%[2],其中以月经过少的发病率最高[3]已达33%[4]。现阶段西医治疗人流术后月经过少多通过口服雌激素和孕激素建立人工周期,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但疗效并不显著[5],且长期大量使用人工激素可诱发其他多种疾病,而运用中医药治疗人流术后月经过少不仅没有上述弊端,而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想的临床疗效。
中医学认为,月经正常来潮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密切相关,是脏腑、经络、气血协调作用在胞宫生理现象的共同体现[6]。《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内经》又言:“肾气盛,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均说明月经的来潮与“天癸”关系密切,而天癸是促进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血证论》曰:“故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亦至胞中,于是月事乃下。[7]”唐宗海在此书中明确指出,天癸和冲任之血共同作用于胞宫才能产生月经,故天癸、冲任、胞宫三者之中如有一个功能异常均可导致月经失调。而“天癸”由肾所化生,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冲任二脉则均起于胞宫,故肾和胞宫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月经的正常来潮。
现代医学认为,人流术时使用的负压吸引或器械搔刮均可造成子宫内膜损伤,使子宫内膜变薄甚至损伤到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导致瘢痕的形成或宫腔黏连[8],进而引起慢性炎症;或者因宫腔感染而使子宫内膜无法增生变厚,从而致月经量减少[9]。同时,手术可能使子宫内膜上的性激素受体严重受损,受体数量明显减少,继而影响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而出现“月经不调”[10]。另外,异常终止妊娠会打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平衡,出现正负反馈失调,使体内激素水平紊乱,破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进而出现月经过少甚至导致闭经[11]。
人流术属于中医学堕胎、小产范畴。《女科撮要》说:“小产如生采,破其皮壳,断自根蒂,岂不重于大产?[12]”《妇科玉尺·小产》亦言:“是知正产者,正如果中栗熟,其壳自开,两无所损。半产者,则犹采斫新栗,碎其肤壳,损其皮膜,然后取得其实”[13],说明非正常终止妊娠对女性的身体损伤很大。人流术时外因(金刃搔刮、负压吸引)损伤胞宫,胞络受损、血溢脉外致营血亏虚、冲任血海匮乏、血海未能充盈致经行量少,此乃血虚所致。术中感受寒邪,然寒性凝滞、血液凝结阻滞不通,冲任受阻;或手术损伤胞宫导致胞宫阴阳失调,进而督脉气血不充,致使全身阴阳失调、胞宫失煦、经血不得畅行,故而经行量少此谓血寒所致。《内经》记载:“人有堕坠,恶血留内。”术后余血未净,瘀血内阻,冲任阻滞,血海满溢失常,经血不畅致经行量少则为血瘀所致。情志因素对月经的影响亦很明显,患者对手术普遍存有恐惧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恐伤肾”,可见恐惧可以导致肾气紊乱,肾的闭藏功能失职,肾精流失,肾精不足,不能进一步促进天癸的产生和血液的化生,从而造成月经过少。另有一部分患者因人流术后情志抑郁导致月经过少。正如傅青主所言: “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14],其从子病及母的角度说明肝气郁结可致肾气郁闭,精失所藏,肾精亏虚,故而月经量过少。
胞宫是产生和排出月经的器官,所以月经的来潮与胞宫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而肾与胞宫在功能和经络上均有密切联系。
肾与胞宫在功能上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肾主生殖,而胞宫的全部功能体现为生殖功能,可见肾与胞宫的功能是一致的,其中月经的正常来潮是胞宫具有生殖功能的前提。其次,肾精可化为肾气,肾气亦能促进肾精的化生,肾精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天癸,其在肾气的濡养下逐渐充实,并促成胞宫经孕产育生理功能的实现,可见肾的生理功能正常是保证胞宫生理功能实现的先决条件,亦即保证月经正常来潮的先决条件。再者,肾精为肾所封藏,精能生血,血能生精,精血同源,肾精亦是血液化生的根源,其为胞宫的行径、胎孕提供物质基础,所以肾的生理功能正常也是保证胞宫生理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亦是保证月经正常来潮的必要条件,故肾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决定着月经是否正常来潮。
肾与胞宫在经络上亦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提示肾与胞宫有经络上的直接联系。除此之外,肾与胞宫还有着间接联系。冲、任、督脉三者皆起于胞中,冲脉蓄溢十二经之血,故胞宫得以泄溢经血、孕育胎儿。任脉为“阴脉之海”,一身阴经之血通过任脉汇聚于胞宫,妊养胎儿。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身后,任脉行于身前,两者交会于龈交,起到沟通阴阳、调摄气血、运行肾气的作用,从而维持胞宫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肾脉与冲脉下行支相并而行,与任脉交于“关元”,与督脉一同“贯脊属肾”,所以说肾脉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有密切联系。而经脉是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的通路,肾通过肾脉调控冲、任、督三脉的气血盛衰,影响胞宫的生理功能,决定月经是否正常来潮。
从月经产生的条件来讲,人流术后胞宫受损,血溢脉外,胞脉空虚,需要肾精生成新的血液充盈胞脉,肾精化血必消耗肾中所藏之精,虽后天水谷精微可不断充养先天之精来维持肾中所藏之精,但因其手术时失血较多,在短时间内其病理性消耗肾精的速度快于肾中之精的生成速度,故肾中之精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肾精不充、肾气不足不能持续生成新的血液,以致血液化生无源,不能正常为胞宫提供行经的物质基础。另外,肾中之精不能充盈,肾气亦亏虚,势必使天癸化生减少,故可导致月经量减少或月经后期;更有甚者天癸匮乏,有如无源之水,月经无从化生而停止来潮。再者,肾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阴肾阳能资助、协调一身脏腑之阴阳,而肾阴肾阳皆为肾气所化生,肾气又由肾精气化而来,人流术后气随血失,胞宫气血俱损,阴阳平衡失调,需肾精化气以平衡胞宫阴阳,由此亦可导致肾中之精的匮乏。
从病机上来讲,人流术后血虚者可因消耗肾精化气生血充盈血脉而导致肾精亏虚;血寒者督脉气血不充,亦可消耗肾精化生肾气来濡养督脉;而瘀血阻滞者分为血寒和气滞所致,前者需消耗肾精化生肾阳以保证机体的温煦功能,并缓解血寒所致的瘀滞,后者则需通过消耗肾精化生肾气来推动血脉的运行消除瘀滞;而因手术恐惧者,“恐伤肾”亦可导致肾精亏虚,肝郁者又因母病及子使肾失所藏、肾精流失而致肾精亏虚,以上诸多病因均可导致或进一步加重肾精亏虚。
月经是否能正常来潮取决于肾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虽说胞宫为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原发病位,但实质上亦损伤及肾导致肾精亏虚,因此治疗上可以通过补益肾精使肾精充沛,继而天癸充盛,血海充盈,冲任气血通畅,胞宫得养,月经则可正常而至,所以治疗原则当以补肾填精为法。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亦表明,补肾的中药大多具有促进性腺的功能,其中菟丝子就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兴奋“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的功能[15],使子宫质量增加、阴道上皮角化[16],进一步说明补肾可以调节性腺功能,故而通过补肾治疗人流术后月经过少是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强有力的中药药理学证据的支撑。该法有望改善甚至治愈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症状,避免给育龄期妇女带来身心伤害。
现阶段仍有很多人在治疗该病时首选西医,认为简单方便,但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失治、误治后月经过少可进一步转化为闭经,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有害,而且会造成家庭矛盾并影响社会和谐。在此希望通过阐述月经产生的机理,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论述肾与胞宫的关系,明确肾精在月经来潮中的主导地位,强调补肾填精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将此方法及时推广运用于临床,达到减少甚至避免闭经等后遗症发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