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技术对歌唱音准的影响分析

2018-01-23 22:09朱建萍
歌唱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音高乐句声带

朱建萍

歌唱音准问题是声乐表演艺术的底线,所谓“音准”就是指在歌唱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①。而生理心理学解释音准的产生,即在发声前的二十分之一秒到十分之一秒内,喉头肌肉和“声带闭合”已将发声器官导入了“准备状态”,在发声之前的内心哼唱把声带调整到某个音高所需的紧张度②。很多歌者能够运用内心听觉对不同音高进行掌控,但在演唱时,音准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时就应当考虑是否是声乐演唱技术方面存有问题。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对于音准的表达在意识上已属于有意后注意范畴。相关生理学领域通过对声带活动的观测得出结论:“一个成熟的歌唱家首先以动觉反馈控制声带,其次才依靠听觉。”③故,“歌唱音准问题归根到底还应是一个嗓音控制技术的问题。”④

关于声乐技术对于歌唱音准的影响,所见的国内文献较多是从歌唱的气息、位置、喉头稳定等方面分条论述,但由于声乐演唱过程乃是歌唱生理机制整体和谐运作的过程,呼吸肌群、喉内肌、喉外肌、舌肌、咽肌等肌肉的运作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故对歌唱机能的认识应有整体观。歌唱音准问题,并非是单一的气息问题、喉头问题、位置问题,而是多方面机能难以协调运作产生的问题。情绪方面对歌唱音准的影响,也大多通过对歌者声乐技术的干扰而表现出来。基于这一观点,以下将列举声乐演唱过程中较容易出现音准问题的四个环节,并主要从声乐技术方面分析导致音准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一些指导对策。

歌唱起音时的音准问题

歌唱起音,指“歌唱发声开始的瞬间技术,在这一瞬间里,声带(振源)通过气息(动力)形成共鸣,使声带产生振动并发出声音。”⑤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确的歌唱起音,能让歌者在轻松自如的身体状态下发出美好的共鸣声响,声音如同“乘”在气息上,有着绵绵不绝的“后坐力”可以调动使用。这种良好的感觉,可以瞬间让歌者感受到实在的信心,进入良好的歌唱状态,尽情发挥。但是,一个错误的起音,不仅让歌者难以在第一时间进入歌唱状态,而且在实际演唱时还会出现音准问题。可以说,歌唱的起音环节是出现音准问题的一个“重灾区”。从歌唱的发声机理上看,如果在起音的一刹那,声带没有良好地闭合,或者闭合时没有与冲向声门的气息形成一个稳定的“力的支点”的感觉,那么声音就会出现虚、不集中等不稳定的特征。当这些声音被听觉感知时,为了消除这种不良感觉使声音变得实在、集中,舌肌及喉部的一些本应在歌唱时放松的肌肉开始紧张,又会产生粗笨、不灵活的喉音,因此不正确的起音会加速声带的疲劳,甚至在发音的一刹那声带便感到不适。当声带与气息没有稳定的力的支点时,气息会影响声带振动的均衡性,喉肌对声带的调节系统很容易失去对音高的控制力⑥,尤其在演唱开始乐句时,容易出现个别音音准偏差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歌唱起音处的音准问题,很难将其归咎于单一因素的影响,从歌唱技术上来看,是由发声机制整体上不协调的运作造成的。声门支点是联系气息、喉部协调运用的枢纽,是克服歌唱起音处音准问题的技术关键。所谓准确的声门支点,即排除喉部各种干扰,由声带积极而自如地与气息配合发声时喉内声源处所产生的一种力点感觉。⑦在声乐的训练中可以先以正确的发声方式发出“嘿、啊、哎”之类的音,在脑中想象声带闭合的情景,寻找气息与闭合声门碰撞时声音着力点的感觉,而后把这种感觉带入歌唱的起音中。同时,可以用跳音或者跳音与连音结合等方式进行练习。

还需注意的是,良好的内心听觉也是保证起音时音准的重要条件,尤其是一些声乐作品在前奏中并没有相关声部对即将开始的歌唱旋律进行提示,在起音时由于紧张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跑调现象。因此,在演唱开始前就要积极调动内心听觉,内在地捕捉即将要唱出的音高,以确保起音时的音准。

演唱华彩乐句时的音准问题

在一些具有特定风格、难度较高的声乐作品中,多见于花腔女高音的一些唱段,常会出现华彩性的乐句。从谱面特点上看,这类乐句会有较多类型的装饰音,如回音、波音、倚音、颤音,或音阶式、分解和弦式的器乐化的乐句。这些乐句对歌者的声乐技术与音准发起挑战,在演唱中如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出现音准的偏差。上文所指出的声门支点问题如在演唱中尚未形成“自动化”⑧,那么在旋律快速级进或跳跃中,就会造成喉部肌肉的不当用力,不仅让声音彻底失去稳定的“点”,产生喉音,而且对嗓音的灵活性产生干扰。这类乐句很难演唱,想要解决这方面的音准难题尚不可及。

稳定的声门支点、正确的喉位,使嗓音具有灵活、柔韧的特点。在此前提下,想要顺利完成这些乐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气息的精确控制。从宏观上,要对演唱时的气息量进行精确把握:吸气过足,会影响声音的流动连贯;吸气不充分,又难以维持整个乐句的演唱。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演唱这类乐句时的音准。在精微的控制上,每个音符所用的气息力度都需恰到好处:气息稍冲,音高就会“冒”;气息不足,则又会偏低。

克服这类音准问题,要避免毫无指导的埋头苦练,从练习观念上应该基于生理心理学的“动觉”理论,着重建立对于音准的稳定的“肌肉记忆”。“动觉”提供三种不同感知:位置感、动作感、力觉与肌觉。⑨其中“位置感”⑩在演奏乐器时至关重要,它帮助演奏者演奏小提琴、二胡等弦乐器时获得正确的音准、演奏吉他时准确地按压不同的和弦,以及准确完成钢琴作品中的远距离跨越弹奏等。而在声乐演唱中,建立各歌唱器官肌肉间整体上的力觉与肌觉⑪,对驾驭这种在音准及歌唱技术上具有双重挑战的困难乐句十分必要。通过慢速练习,感受呼吸肌控制气息供给的力度,与喉肌、声带、口腔的舌肌、腭部及嘴唇运动之间的关系,经过不断尝试(以正确的发声状态为前提),得到施力时某种特有的力觉与音准之间的联系,通过反复地练习,不同的音高与肌肉瞬间的反射性调节之间才会建立必然联系,这也就是“肌肉记忆”形成的过程。当然,我们在对声乐作品中此类乐句进行练习时,要想建立牢固的肌肉记忆,不仅要通过慢练,还要在不同速度的练习中做到只用一种正确、固定的歌唱状态来反复练习,对于乐句中气息的安排大到换气、偷气点的确立,小到对发出某一个音高时气息供给力度下小腹的紧张状态、口腔的打开状态、甚至面部表情的展现,都要努力做到唯一性,才有助于牢固的肌肉记忆的形成。这就好比在弹奏钢琴作品中一些高难度乐段时,通常强调仅仅设计一种指法去演奏。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即在小脑中仅储存一条动作程序,这样才能获得唯一的、牢固的肌肉记忆,在演唱、演奏时不受自己意识的干扰,即使在不利的条件下也可以顺利完成。同时,在练习时将面部表情、歌唱姿态、手势动作固定化,将有助于在正式演唱时作为一个准备的信号。“这里的准备不是指动机和行为欲念,而是指在动作实行之前,可能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意念和脱离有意识控制的姿势。”⑫因为在正式演唱这类乐句时,大脑不可能对每一个快速移动的音高进行意识上的指引监控。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歌唱家在不同场合演唱声乐作品的同一段落时,大都会有一些固定的姿势。

演唱长音时的音准问题

在声乐演唱中,演唱长音时也容易出现音准问题。长音的出现,有时表现出一种情感高潮的释放,有时则是为后面乐句的演唱积蓄情感力量。在谱面上,长音上往往会标注不同的表情术语,常见的有渐强、渐弱,有时还会在一个长音中出现戏剧性的强弱对比,高超的气息运用技术是完成这些艺术效果的保障。从音准方面来看,演唱一个长音主要在三处出现问题:起端、末尾或中间某一处。在起端时,由于气息力度过大,或在末尾气息量不足的状态下,都会导致呼气速率难以维持平稳状态,继而影响到声带振动的均衡性,导致难以保持音准的稳定。在演唱长音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强弱的变化来表现情感,气息力度控制稍有不当可能就会造成音准的偏高或偏低。为确保演唱长音时音准的稳定,尤其要注意小腹对于气息的控制。在演唱长音时,通过有控制地收紧小腹,使其与横膈膜的扩张运动产生一个对抗点,两方面的运动都处于一个相对积极的运动状态,气息才能以平稳可控的方式流动起来。软腭始终积极地上抬,使声音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高位置,声音质量自始至终保持统一,形成一个稳定的歌唱状态,自然也就避免了音准偏差的问题。另外,在演唱长音时,可以利用听觉对音准进行监督。

演唱大跳音程时的音准问题

旋律中的大跳音程,主要有从中低音区跳进到高音区,或从高音区跳进到中低音区两种。从声乐技术方面来看,演唱大跳音程主要与嗓音机能转换控制有较大的关系,喉内肌对不同音区的发声有着不同的运作机理。在演唱中低音区时,主要通过喉内甲杓肌调节声带为主,而在高声区时则以环甲肌主导声带运作发声。威廉·文纳德曾指出:“歌唱者只习惯使用一种声区,他的环甲肌对于发生任何音高都限制于一定的紧张度。因此,一旦他使用不习惯的声区时,就会错误地估计所需要的紧张度,从而使音唱不准。”⑬尤其在演唱中低音区向高声区的上行跳进时,大幅度的音程跳跃需要歌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喉内不同发声机能之间的转换,如歌者的声区尚未通过训练达到统一状态,不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喉肌对声带进行调节以应对所需的音高,此时就容易造成嗓音机能生理机制的调节不当,出现音准问题。因此,解决演唱大跳音程的音准问题,在歌唱技术方面要以在中声区建立正确的歌唱方法为基础,通过科学训练拓展至高、低音区,达到环甲肌、甲杓肌等喉肌运动的协调一致。此外,引起演唱大跳音程时的音准问题,还可能出自于气息控制或因紧张情绪造成的对不同音高间距离的短暂性“失忆”等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声乐演唱技术的视角对演唱中几个较为容易出现音准问题的环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音准的获得是各个生理器官协调运作的结果,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其他环节造成影响。因此克服歌唱技术对于音准的干扰,需要明确主要的技术问题所在,以具体问题为中心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各歌唱生理器官进行整体性训练调控。对于生理心理学中动觉理论的认知,将有助于歌唱者采取科学、有计划的训练,用心感知自己的身体,有的放矢,继而克服因声乐技术不足所带来的音准问题。

注 释

①朱建萍《影响歌唱音准的生理因素研究》,《音乐创作》2011年第5期。

②〔德〕雷娜特·克洛佩尔著、钱泥译《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③同注②,第48页。

④刘大巍《歌唱音准问题研究》,《交响》2001年第4期。

⑤李红《起音技术在美声歌唱中的重要性》,《音乐探索》2008年第2期。

⑥喉肌,包括喉内肌与喉外肌,发声是以喉内肌为主,通过对声带的多方面调节使其发出准确的音高。详见朱建萍《影响歌唱音准的生理因素研究》一文。

⑦殷岳《歌者须善用其喉—关于歌唱发声喉部状态的梳理》,《黄钟》1996年第1期。

⑧同注②,第26页。书中对“自动化”的解释是:所学动作不加注意的有意识地跟随也能完成。各部分动作完美协调,并能经济地运用,即使在不太有利的外在与内在条件下也有能力完成。

⑨动觉提供三种不同的感知:1.对关节位置进行感知并再塑造(位置感);2.感受动作并监督(动作感);3.感觉来自肌肉的力量并适量支配,感知肌肉伸缩并对它产生影响(力觉与肌觉)。参见注②,第105—106页。

⑩在没有视觉参与、没有事先进行的动作引导的情况下设想关节位置的能力。同注②,第105页。

⑪当你拎起满满一桶水时,在将水桶移动的这一瞬间,肌肉已正确地调整好力量配给 这种对肌肉力度的估计能力在执行动作或者建立姿势时万分重要,我们称之为力觉。与力度感觉能力十分相似的另一种能力为肌肉伸缩感受力,它能够通过意志去影响肌肉伸缩(肌觉)。 同注②,第106页。

⑫同注②,第11页。

⑬〔美〕威廉·文纳德著、武联珠译《歌唱中的音准问题》,转引自雷光耀《谈视唱的音准与训练》,《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音高乐句声带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论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纵向音高组织的逻辑运用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