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中华民族基因,传承弘扬甲骨绝学

2018-01-23 22:05王宇信
殷都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甲骨甲骨文学者

王宇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甲骨学大师董作宾1949年去台湾以后,曾在《甲骨学六十年》(1959年)中无比感伤地说:“展望世界,甲骨之前途至为暗淡”,“今日环顾宇内,则此学颇冷落”。虽然如此,一些外国学者把发展甲骨学的希望寄托于留在大陆的学生胡厚宣身上。日本著名学者佐藤武敏教授说,虽然董氏去了台湾,“然而中共方面可以胡厚宣氏为代表,可能会后是中共方面甲骨文研究最有希望的人”。而胡厚宣先生果然不负众望,他在甲骨学五十年时郑重的表示:“要站在新的立场,应用新的观点方法,对甲骨文字另作一番新的研究”。他与资深权威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容庚、商承祚、唐兰、陈梦家等一道,义无反顾地献身于“看上去距离现实较远”,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金文等传统文明载体的守护与担当当中。弘扬这些文明载体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使命感,使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和冷落,泰然面对各种干扰和影响,终于带领一批献身甲骨文事业的青年人,在痴迷和坚守古文字阵地中度过严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历史所、考古所、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等多处建成了传承和振兴甲骨文、金文等冷门学科的研究重镇。在此,笔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为例,谈谈老一辈权威学者如何率领老、中、青年专家,经多年拼搏,最终打造成功了一个甲骨学研究重镇的。

一、在担当中守护,一个甲骨学研究资料中心在崛起

1954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先秦史研究组,当时甲骨学研究人材和研究资料是一无所有的。胡厚宣先生奉调北京后,在1956年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为了多学科利用甲骨文这一研究资料,充分发掘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促进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他提出了《甲骨文合集》大型科研项目编纂的课题,担当了甲骨绝学资料全面整理和研究并使之得到科学保护和全面弘扬的历史责任。

为了保障《合集》“尽可能把资料搜集齐备”,首先,在甲骨实物资料的搜购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历史所先后共入藏甲骨1920片,其中有国内热心人士捐赠者,如郭沫若、胡厚宣、容庚的等先生。有外国人,诸如英人考文夫人等。也有先后从不同渠道购入者,如“文化革命”后期从徐宗元教授处购得260多片。为追求和收藏甲骨,胡厚宣尽极大心力,动用一切已知线索。历史所所藏的每一片甲骨,都凝聚着老一代学者的汗水,其中还有发现、流传、保护甲骨的动人故事。

其次,是收集已出版的著录书及各种刊有新拓的各种著录,以便利用其中的甲骨拓片。岁月的苍桑的战乱的劫难,不少早年著录已难以寻觅,也难见到。至于那些散见刊物上的甲骨论作,需要沙里淘金般地从多如牛毛的刊物中寻找。特别是海外出版的新书,由于当年国门紧锁和外汇短缺,很难及时购买到。海外专家的无私寄赠和学者利用出国的机会购置,特别是商承祚教授,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为编纂《合集》收集出版新书,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编辑组自己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下,共收集185种甲骨著录书,上面有近10万甲骨拓片。

再次,是实地寻找甲骨实物,以便利用更清晰、更全的新拓片更换旧著录书上效果不佳的拓片。从1961年开始,胡厚宣先生带领桂琼英先生及助手一人,先后去国内各地搜访、墨拓甲骨。胡厚宣先生一行“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探访了90多个机关单位,将近50多位私人收藏家”。此外,1974年胡厚宣先生又率领年青助手去南京、沪杭、宁镇等地博物馆补拓过甲骨,并又集中力量,对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北京大学等甲骨集中之处搜拓或临摹甲骨实物,积累了一批甲骨实物新拓(摹)片。在郭沫若的巨大威望影响下,不少藏甲单位纷纷提供线索,或把甲骨实物送去,供历史所编辑组选拓。可以说,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精神,在甲骨著录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使人难以忘怀的。

此外,编辑组还搜集了大量未著灵的甲骨拓片,全国各收藏单位共收藏拓本集270多部,近20万片。有的虽有拓片,但原骨已不知所终,因而弥足珍贵。

如此等等。甲骨学一代大师胡厚宣等人追求甲骨的足迹,从黑水白山之间,到大江南北,从东海之滨港城青岛到西陲金城兰州,可谓是“南征北战”,克服了种种困难,“吃过各种苦头”。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正值困难时期,各地的“交通食宿,都非常不易”。胡先生曾记述道,“曾经长途跋涉,坐过老牛车,住过动物园,吃过‘全面粉’”……

如此等等,胡厚宣先生和他的助手们(原上世纪50年代大学历史系毕业生10多人,最后剩7人)及陆续补充的助手们(上世纪60年代大学历史系毕业生7人),甘于寂莫,忍受着清冷,自觉地担当起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保护者的历史使命,为历史所搜集、集中和保护了大批珍贵甲骨文资料,从而使历史研究所,从建所时的甲骨文资料一无所有,最终打造成了全国屈指可数存有大批甲骨文实物和较齐备研究资料的著名中心。

二、为甲骨文申遗鼓与呼

甲骨文申遗的成功,是几代学者追求、保护和传承甲骨的结果,也是甲骨学家大力呼吁和有关机构大力支持申遗工作的结果。

在2006年挂于历史所名下的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组织的“殷墟申遗成功暨YH127坑发现70周年纪念会”闭幕式上,江苏甲骨书法家在发言中说,殷墟申遗成功,但甲骨文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极大遗憾,建议有关部门启动甲骨文申遗工作,该建议受到与会160多位海内外专家的响应。

在2009年8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组织的“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会议上,徐自学提交了《甲骨申遗,刻不容缓》的论文,引起出席会议的260多位海内外专家的关注,就在这次会议上,受大会委托,王宇信拟定了“殷商甲骨文申遗的呼吁信”,260多位专家签名支持。

《光明日报》也于会后不久,发表了学者呼吁申遗的消息,同月,网上传出台湾学者拟申遗的呼吁消息,引起学者的关注。

2010年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开始介入,首先是甲骨文列入“珍稀古籍名著”,先后两次在国图召开会议,出席者有考古所刘一曼、曹定云,首师大黄天树,历史所宋镇豪、王宇信、胡振宇等和国图陈力付馆长、贾双奇等。

2013年,国家档案馆为进一步启动甲骨文申遗工作,委托宋镇豪研究员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亚洲地区的世界申遗文本,郅晓娜博士任翻译,参阅大量的资料,反复修改论证。宋镇豪先生于此中做了大量工作。

三、历史所在甲骨学研究方面的其他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历史所对甲骨绝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下面两方面:

第一,一批标志性的甲骨学著作的推出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简称《合集》),于1956年立项后,1959年正式启动。虽然中间由于政治运动时停时作,直到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之际方告完成。郭沫若的威望和胡厚宣的深厚学养,保证了这部集80多年来甲骨文发现和著录之大成著作的问世。这部收入41956片甲骨精品的13册巨著,对1899年以来至1984年出土的甲骨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总结,并为1978年以后的甲骨学“全面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甲骨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作为《合集》的配套工程,胡厚宣主编的《甲骨文合集释文》,于1999年出版。本书不仅全方位展现了90多年来甲骨文字考释的最新成果,还反映了《合集》编辑者们的知识积累和研究水平,其文字释定的准确性和释读的权威性,得到了海内外同行的认可,并成为献给甲骨文发现100年祭的最好献礼。

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之际,由王宇信和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首发。甲骨学权威专家推崇其与经典名著《殷虚卜辞综述》相得益彰,即“两书合读可综览甲骨学这条学术大河的全貌”。与此同时,《甲骨文合集补编来源表》《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等一批历史所学者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合集》参加者中的文革前培养的大学生已经成长起来,从前辈大师手中接过守护和传承甲骨文化的重担。

进入甲骨学第二个一百年的一开局,2011年历史所就推出了宋镇豪主编,由历史所老、中、青三代学者参加撰著的11卷的《商代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再现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所达到的高度,该书既是一部填补商代大型史著空白的百科全书式的断代史,又是分门别类的商代各领域的专门史。此书出版后荣获了政府出版一等奖。

在2012年以后,历史所新一代甲骨学团队又先后推出了《历史所藏甲骨集》、《旅顺博物馆藏甲骨集》、《爱米塔什博物馆藏甲骨集》、《笏乙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等一批甲骨著录,为2016年10月开始的“政府推动下的甲骨学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合集》等一系列甲骨史上为标志著作的面世,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

第二,培养出一支代有传承的高素质研究队伍

历史所在打造一部部标志性甲骨著作的同时,也“出成果,出人材”,历史所甲骨学研究团队也在不断成长和提高,一支由一批享誉海内外甲骨学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逐渐形成,从而使甲骨学研究队伍永远保持活力,代有传承。

《合集》总编辑胡厚宣,遵照郭沫若“要大力提养接班人”和尹达的“要完成这一项目,又带出一批人来”的指示,带领10多个上世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合集》编纂过程中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74年,又吸收了6名“文革”前的大学生参加了工作。而1999年《甲骨学一百年》、《甲骨文合集补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等高质量的著作的推出,标志着历史所甲骨学团队已完成了新老交接,王宇信、杨升南、常玉芝、罗琨、张永山以及新一代学者宋镇豪等已走上了学术的前台,走在引领海内外甲骨学研究传承和弘扬的最前沿。

江山代有才人出。《商代史》(11卷)书的完成,标志着历史所形成了以新一代学者宋镇豪、王震中为核心,由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学者徐义华、林欢、孙亚冰、江林昌、马季凡为基干队伍组成的甲骨学新百年团队。这支队伍又经过编纂整理历史所、旅顺博物馆、俄罗斯爱米塔什博物馆等处所藏大宗甲骨的训练,边训练同时边引进人材,诸如刘源、赵鹏、郜丽梅、王泽文等等,从而使研究团队永远充满了活力和青春。

现在的历史所,已成为甲骨资料的中心和甲骨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成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的海内外甲骨学研究重镇。

在甲骨学发展进入新一百年再辉煌的新时期,习近平同志于2016年5月17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等会议上,发表了“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的指示,特别强调对“一些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的一些学科,如“甲骨学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等。这一重要讲话,使坚守在冷清的甲骨学领域的学者们深受鼓舞,从而也更激励起他们甘于清贫,努力弘扬和挖掘甲骨文中传承的中华民族基因的报国之情。

为落实习近平同志弘扬和传承绝学和冷门学科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中宣部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直接领导了重大委托项目“云计算、大数据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和“甲骨文字识读成果评奖”活动。而2016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以中国文字博物馆名义发表的“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就是动员甲骨学界向“国家推动下的甲骨学全面深入研究新阶段”前进的“集结号”。我们相信,历史所的新世纪甲骨学研究团队,一定会在甲骨新百年做出新的贡献,并取得更新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甲骨甲骨文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三千年甲骨文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