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人类学研究的新收获
——读《草原饮食文化研究》有感

2018-01-23 09:42:51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区人类学草原

色 音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二、三期工程”子项目的《草原饮食文化研究》,日前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张景明教授经过三年多的调查与研究,最终完成了书稿,经专家评审通过付梓出版。作者主要站在饮食人类学的视野中,梳理草原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发展饮食人类学理论方法的新观点。全书包括十个部分,即“绪论”“草原饮食文化出现的背景与文化区的划分”“北方草原饮食结构与风味”“草原地区的饮食器具及其造型艺术”“草原地区各种习俗中的饮食文化”“草原地区艺术形式中的饮食文化与饮食艺术”“草原饮食文化的阶层性”“草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草原饮食文化的特征与文化寓意”“草原饮食观念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纵观全书的内容,笔者认为该书在中国饮食人类学研究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新收获。

第一,饮食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建构。在书中,作者对饮食人类学进行概念上的界定,认为“饮食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的食生产和食生活行为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并梳理了文化人类学各个流派的学术理论,如进化论学派、播化学派、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历史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学派、文化唯物论等,对草原饮食的来源、原始宗教饮食礼俗、饮食文化传播与交流、饮食行为的人际交往、饮食的社会文化功能、饮食文化模式、饮食文化的寓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以至于在结论中认为:“饮食人类学是以人类学各种流派的理论为基点,同时还运用诸如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作为重要参考,为研究饮食文化提供了学科理论上的支撑。在国内外对饮食人类学的研究中,虽然有些学者运用了这一概念,但系统性的论述较少,甚至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中予以学科的构建。因此,饮食人类学作为一个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还需对其理论、方法进行探讨,真正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本书就是综合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饮食文化的资料,站在饮食人类学的视野中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人类学的本土化问题和为饮食人类学学科建构充实内涵。”笔者完全赞同其对饮食人类学理论的提出和论述,甚至以草原饮食文化为例,来丰富饮食人类学的学科内涵。

第二,饮食文化区的划分。文化人类学中有关于文化圈和文化区划分问题的探讨,作者以此为根据对学术界划分饮食文化区的观点提出歧义。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学界,赵荣光教授根据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把中国饮食文化划分为12个区,即东北饮食文化区、京津饮食文化区、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区、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区、中北饮食文化区、西北饮食文化区、西南饮食文化区、东南饮食文化区、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素食文化区等。其中,作者对中北区和素食区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北’的含义无论从地理概念,还是文化意义上说,都比较模糊和笼统,其意可能是说这一地区处于中国的正北方而故名,但学术界的很多专家和学者都不能接受。其实,在草原文化出现以后,学术界已经把这一地区归为北方草原地区,其地理概念、文化内涵非常清晰,不妨改为北方草原饮食文化区更为妥切,这样更能直接地体现出本地区饮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素食文化区不是一个地域性饮食文化区,应为散布于各个饮食文化区中的特殊饮食群体,不应该将此作为一个地域上的饮食文化区。”在论述草原饮食文化区时,结合草原地区历史发展阶段和文化发展变化,将草原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为六个阶段,即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原始饮食文化阶段、以原始农业经济类型为主的饮食文化阶段、游牧经济初始的饮食文化阶段、原创游牧经济明显的饮食文化阶段、多种经济类型的饮食文化阶段、新时期的饮食文化阶段。这种分期,既考虑到草原地区生态的变化,又结合了不同时期的经济类型和文化内涵,给草原饮食文化区的划分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第三,艺术与饮食文化的结合。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可谓是一部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来编写的草原文化发展史,最为出彩的地方就是把艺术与饮食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分为艺术形式中的饮食文化与饮食艺术两个部分。就如同作者所说:“在北方游牧民族诞生以后,草原地区的绘画艺术往往表现出饮食来源、饮食结构、饮食行为、饮食场面等,饮食文化还与音乐舞蹈、文学等形式结合起来,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是以饮食为物质载体,在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种艺术升华。艺术形式中的饮食文化主要反映在绘画艺术、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等方面,而饮食艺术却包括了食品和饮食器造型、烹饪艺术、宴饮艺术等。”饮食文化与艺术的巧妙结合,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是以饮食为物质载体,在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种艺术升华。北方草原地区的饮食文化与艺术形式密切结合,并在艺术形式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在饮食文化中又创造出新的艺术内涵。

第四,草原饮食文化特征的提出。饮食文化的特征是指文化的性质,这是文化核心的问题。北方草原地区的饮食文化,从时空去考察,明显地存在着区域性、民族性、传播性、结构性、历史性和开放性六大特征,涉及饮食来源、饮食加工、饮食制作、饮食政策、饮食卫生、饮食保健、饮食社会功能、饮食层次性、饮食交流、饮食思想、饮食礼仪、饮食理论等方面,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书中指出:“草原饮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地域性的特点,在大窑文化中形成三棱大尖状器——砍砸器系统,包括发达的龟背形刮削器,说明采集、狩猎经济为其主要的原始经济方式,饮食文化也围绕这一特点而展开。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虽然受到中原地区原始文化的影响,但地域性显得更加突出,由此形成内蒙古中南部和东南部原始文化发展的区系类型,从而决定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诞生以后,受到草原生态环境的制约和游牧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饮酪食肉’的饮食文化范式,饮食文化又带有民族性和结构性,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在延续发展的过程中,草原地区饮食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冲击了周边、中原、西方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从而丰富草原饮食文化的内涵,因而又具有历史性、传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基于上述北方草原饮食文化的特征,无论是从区域性、民族性、传播性,还是结构性、结构性、历史性、开放性来看,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京津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研究有直接影响,甚至渗透于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领域中,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北方草原地区,处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是连接东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第五,草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草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草原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饮食器的制作与传承、饮食的制作与传承、饮食环境的变化与饮食观念与思想、饮食民俗、饮食艺术、饮食的保藏技术、饮食社会功能等。作者在书中说道:“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存并行,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缔造并留下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遗产。草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独特的草原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在长期以来为了适应游牧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同时也融入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质。草原饮食的本身是属于物质文化的内涵,但从饮食形成、制作工艺上讲,应该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作者不但对草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界定,还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即规范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建立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原生态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注重挖掘草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等。这个方面前人关注较少,作者能以此为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扩大到饮食领域,这也是在草原饮食文化研究中的一大亮点。

总之,《草原饮食文化研究》一书涉及的内容丰富,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融为一体进行了整体论的阐释。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虽掌握了北方草原饮食文化方面的大量文字资料,但不够全面,有些地区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调查,因而在诸如近现代的饮食礼俗、饮食理论等内容上需要进一步地充实和研究,希望能看到这方面的新成果问世。

猜你喜欢
文化区人类学草原
《审美人类学》评介
美育学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28
一生的草原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0
再论边疆地区的中心化与边缘化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
长江学术(2016年3期)2016-08-23 01:29:22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