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家 杨枢通 林 森 申左君
2017年4月19日-29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文管站、黑龙江省东宁县文物管理所组成旧石器考古队,对牡丹江流域、绥芬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的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2处(其中牡丹江流域7处、绥芬河流域5处),采集到石器500余件,多数地点位于牡丹江、绥芬河两岸Ⅱ、Ⅲ级阶地上。红岩北山旧石器地点是此次调查发现的重要地点之一,共采集到石器49件。具体研究如下。
红岩北山旧石器地点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红岩村北约610米,东北距江沿村约1311米,南距牡丹江约310米,地点位于牡丹江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29.156026°,北纬44.158861°(图一)。宁安市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上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5℃,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40.1℃,积温在2600℃—2700℃之间,无霜期130天—135天,年降水量在500毫米—600毫米。宁安市境内有一江(牡丹江)、三湖(镜泊湖、小北湖、钻心湖),55条河流,总流长1472公里,年总径流量18亿立方米。牡丹江为松花江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长白山脉支脉牡丹岭,流经吉林省敦化市和黑龙江省宁安、牡丹江、海林、林口、依兰等县(市),在依兰县城西注入松花江。牡丹江在地点南侧流过,在该段河道非常弯曲,有发育的江心滩和牛轭湖。地点位于牡丹江第Ⅲ级阶地上(图二),海拔高度328.10米,地层共三层:1.黑色耕土层,厚约30厘米;2.黄褐色亚黏土层,厚约40厘米;3.棕红色黏土层(白垩纪红土)。
图一 红岩北山旧石器地点地理位置示意图
此次野外调查共收获石器49件(表一),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断块、工具。
表一 石器分类测量与统计
石核7件,占14%。长35.14毫米—72.42毫米、宽13.96毫米—103.93、厚16.52毫米—55.93毫米,重8.37克—537.94克,可分为锤击石核、石叶石核、细石叶石核,原料以流纹岩为主,此外还有流纹斑岩、粉砂岩、安山岩和燧石。多数石核保留石皮,石皮面积不等。人工台面与自然台面分别占57%和43%,人工台面中以修理台面为主,台面平均宽44.26毫米、厚39.67毫米,台面角最小值68°,最大值102°。单个石核剥片面平均值为3.3个,单个剥片面剥片疤平均值为4.5个,锤击石核单个剥片面剥片疤数量最多。
1.锤击石核4件,按台面数量多少可分为双台面、多台面石核,均为简单锤击剥片石核,核体不经过预制和修理,形状不规则,剥片开始阶段多选择自然台面或经过简单修理的人工台面,利用自然面与自然面或者节理面相交的棱脊开始剥片,存在转换台面的行为,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剥片疤形态不规则,是一种权益剥片方式。
(1)双台面石核2件。17HB:47(图三:11),长35.14毫米、宽39.65毫米、厚47.40毫米,重79.04克,原料为安山岩,石皮面积为21%—40%,主台面(A)为修理台面,台面宽36.42毫米、厚37.85毫米,台面角89°—115°,共有两个剥片面,A1剥片面剥片疤8片,最后剥片疤长6.19毫米、宽6.61毫米,A2剥片面片疤数量较多,最后剥片疤长7.40毫米、宽6.02毫米,少数片疤远端为掏底状,石核缩减程度较大,当剥片面远端凸度不适宜剥片时,转向90°后利用自然台面B继续剥片,台面宽34.18毫米、厚31.08毫米,台面角102°,两个剥片面(B1、B2),剥片疤数量有限。
图二 红岩北山旧石器地点河谷剖面示意图
(2)多台面石核2件。17HB:48(图三:8),长58.38毫米、宽103.93毫米、厚55.93毫米,重537.94克,原料为流纹岩,石皮面积为81%—99%,石核利用率较低,毛坯为长条形砾石,共三个台面,A台面为自然台面,一个剥片面(A1),剥坯开始阶段择自然面与节理面相交的棱脊进行剥坯,剥片面可见5片剥片疤,最后剥片疤长4.36毫米、宽11.44毫米,剥片面远端凸度不适宜剥片时,转向利用自然台面B进行剥片,一个剥片面(B1),剥片面可见4片剥片疤,最后剥片疤长14.21毫米、宽18.18毫米,台面C利用A1剥片面最右侧片疤为台面,台面宽36.03、毫米厚36.46毫米,一个剥片面,可见6片剥片疤,最后剥片疤长13.71毫米、宽17.26毫米,剥片面上可见阶梯状折断。
2.石叶石核1件。17HB:9(图三:10),长70.03毫米、宽30.41毫米、厚27.67毫米,重67.36克,原料为流纹斑岩,石皮面积为41%—60%,单一台面(A),台面为修理台面,台面宽28.88毫米、厚27.30毫米,台面角85°,共两个剥片面(A1、A2),单向连续剥片,利用棱脊控制剥片方向和片疤形态,片疤形态规整,为剥离石叶产生。A1剥片面可见5片石叶片疤,在剥离第5片石叶时形成阶梯状折断,转而利用A2进行剥片,剥离第2片石叶时形成阶梯状折断,难以进一步剥片,石核废弃。
3.细石叶石核2件。17HB:5(图三:7),长41.25毫米、宽13.96毫米、厚16.52毫米,重8.37克,原料为流纹岩,核体经过预制,底缘和后缘经过两面加工成刃状缘,单一台面(A),台面为石片腹面,台面宽13.21毫米、厚41.04毫米,台面角68°,一个剥片面(A1),可见5片剥离细石叶形成的片疤;17HB:6(图三:3),长39.81毫米、宽32.46毫米、厚18.29毫米,重25.85克,原料为燧石,石皮面积为21%—40%,底缘(A台面)经过砸击修理,主台面(B台面)为自然台面,台面宽32.30毫米、厚20.16毫米,台面角76°,一个剥片面,剥片面可见对向剥片片疤,石核预制程度较低,剥片疤不规整。
石片8件,占17%,均为锤击石片,多数为断片,长5.73毫米—36.69毫米、宽11.78毫米—35.23毫米、厚2.04毫米—11.16毫米,重0.23克—11.85克,石片角102°—112°。原料以流纹斑岩、黑曜岩、角岩为主,各占25%,此外还有板岩和玛瑙。台面全部为人工台面,素台面为主(75%),剩余为有脊台面,台面形态以三角形为主,此外还有梯形和线形。背面多不保留石皮,6件石片背面无石皮,剩余2件石皮面积为41%—60%和61%—80%。背面片疤方向以同向为主(75%),同时存在转向90°、对向等,背脊形态多样,复杂背脊为主(45%),此外还有纵向背脊、Y形背脊和零背脊。远端形态以羽状为主(83%),1件为关节状。
根据石片完整程度分为完整石片和断片。
1.完整石片1件。17HB:46(图三:2),长14.66毫米、宽17.16毫米、厚4.56毫米,重0.94克,原料为流纹斑岩,台面为素台面,形态为梯形,石片角112°,背面石皮面积为41%—60%,背面片疤2片,同向剥片,Y形脊,远端形态为羽状,腹面较平,不见锥疤、放射线和同心波。
2.断片7件,根据断裂方式和保留部分可分为近端断片和远端断片,其中近端断片3件,远端断片4件。
近端断片3件。17HB:43(图三:1),长12.35毫米、宽24.31毫米、厚7.12毫米,重1.76克,原料为角岩,有脊台面,台面形态为三角形,石片角104°,背面可见3片剥片疤,同向剥片,复杂背脊,腹面隆凸,打击点明显,不见同心波和放射线。
远端断片4件。17HB:21(图三:4),长36.69毫米、宽35.23毫米、厚11.06毫米,重11.85克,原料为角岩,近端残断,背面5片剥片疤,对向剥片,复杂背脊,远端形态为羽状,腹面较平,不见同心波和放射线。
石叶(宽度大于10毫米)2件,占4%。根据断裂方式和保留部分可分为中段断片和远端断片,中段断片1件,远端断片1件。
中段断片1件。17HB:40(图三:9),长7.88毫米、宽23.85毫米、厚6.07毫米,重1.38克,原料为流纹斑岩,背面可见3片剥片疤,同向剥片,Y形背脊,腹面较平,两侧边平行。
远端断片1件。17HB:35(图三:5),长18.80毫米、宽17.93毫米、厚4.15毫米,重1.21克,原料为流纹岩,背面可见4片剥片疤,同向剥片,复杂背脊,腹面较平,两侧边平行。
细石叶(宽度不大于10毫米)1件,占2%,为近端断片。17HB:22(图三:6),长9.49毫米、宽5.36毫米、厚1.83毫米,重0.07克,原料为黑曜岩,台面为线台面,石片角100°,背面可见9片剥离细石叶形成的片疤,对向剥片,复杂背脊,腹面微凸,两侧边平行。
图三 石核、石片、石叶及细石叶
断块1件,占2%,断块指剥片时沿自然节理断裂的石块或破碎的石器小块①卫奇、裴树文:《石片研究》,《人类学学报》2013年第4期。。17HB:42,长28.44毫米、宽16.14毫米、厚8.42毫米,重4.26克,原料为角岩。
工具30件,占61%。工具大小差异较大,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重型工具砍砸器,另一类为轻型工具,包括刮削器、锯齿刃器、石锥、两面器、凹缺器、残器。工具长10.88毫米—123.83毫米、宽10.29毫米—74.87毫米、厚1.87毫米—26.88毫米,重0.20克—202.61克,刃长2.80毫米—108.00毫米,刃角18°—90°。工具原料种类多样,包括流纹岩、黑曜岩、流纹斑岩、角岩、安山岩、粉砂岩、硅质泥岩、凝灰岩、片麻岩、砂岩,其中以流纹岩和黑曜岩最大,分别占43%和23%,说明古人类有意选择优质原料加工成工具。毛坯以片状毛坯为主,占90%,块状毛坯仅占10%。工具加工方式以单向加工为主,占70%,单向加工中又以正向加工为主,除单向加工外还有复向加工,占22%,交互加工和两面加工较少(表二),修疤形态以鳞片状为主,加工位置选择上,片状毛坯多选择两侧边及远端进行加工,而块状毛坯多选择长边进行加工。工具刃角集中在40°—60°。
表二 工具加工方式
1.二类工具②陈全家、于建华:《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4件,均为刮削器,其中单直刃刮削器3件,单凸刃刮削器1件。
单直刃刮削器3件。17HB:38(图四:2),长29.80毫米、宽32.96毫米、厚6.53毫米,重6.53克,原料为流纹岩,毛坯为石片,背面石皮面积为1%—20%,远端平直(A),低倍镜下可见有连续分布的细小崩疤,应为使用造成,刃长18.00mm,刃角60°。
单凸刃刮削器1件。17HB:37(图四:5),长29.99毫米、宽18.89毫米、厚4.88毫米,重1.56克,原料为黑曜岩,毛坯为石片,右侧边为凸刃(A),低倍镜下可见连续分布的细小崩疤,应为使用造成,刃长27.71毫米,刃角37°。
2.三类工具25件,包括刮削器、砍砸器、锯齿刃器、石锥、两面器、凹缺器、残器。
(1)刮削器18件,毛坯至少一边被修整形成不同的刃缘,可进一步分为单刃、双刃和复刃刮削器。
单刃15件,按刃缘形态可进一步分为直、凸、凹刃。单直刃2件。17HB:16(图四:9),长32.07毫米、宽28.37毫米、厚7.48毫米,重6.11克,原料为角岩,毛坯为石片,远端经过正向加工成一直刃(A),刃残断,残长8.00毫米,刃角40°,修疤形态为鳞片状;单凸刃8件。17HB:20(图四:14),长50.95毫米、宽27.84毫米、厚10.33毫米,重17.56克,原料为流纹岩,毛坯为石片,右侧边经过正向加工成凸刃(A),刃长44.28毫米,刃角50°,修疤形态为叠鳞状;单凹刃5件。17HB:29(图四:6),长51.69毫米、宽47.40毫米、厚17.24毫米,重35.49克,原料为凝灰岩,毛坯为石片,远端经反向加工成凹刃(A),刃长26.42毫米,刃角70°,修疤形态为鳞片状。
双刃2件,按刃缘形态可进一步分为尖刃凹刃、凸刃凹缺刃,个体差异较大。17HB:11(图四:10),长18.00毫米、宽15.67毫米、厚3.74毫米,重0.62克,原料为黑曜岩,毛坯为石片,远端(A)和近端(B)经过正向加工成尖刃和凹刃,尖刃尖角76°,凹刃刃长10.52毫米,刃角25°,修疤形态为鳞片状;17HB:31(图四:1),长106.26毫米、宽53.57毫米、厚19.69毫米,重117.50克,原料为流纹岩,毛坯为长石片,为石叶技术剥片产生,左侧边经过复向和反向加工成凸刃(A)和凹缺刃(B),刃长分别为44.83毫米、34.30毫米,刃角分别为50°、80°,修疤形态为鳞片状。
复刃1件。17HB:25(图四:8),长30.69毫米、宽27.91毫米、厚5.35毫米,重3.95克,原料角岩,毛坯为石片,共三个刃,其中左侧边经过反向加工成凹刃(A),刃长9.91毫米,刃角59°,修疤形态为鳞片状,其他两个刃(凹刃B、凸刃C)为使用刃,分别位于右侧边和远端,刃长为21.48毫米、14.41毫米,刃角为22、33°。
(2)砍砸器2件,重型工具,对毛坯一边或几个边修整形成刃缘,修理工作较粗糙,刃缘曲折。17HB:30(图四:12),长123.83毫米、宽73.09毫米、厚26.88毫米,重202.61克,原料为安山岩,毛坯为残块,一长边经过复向加工成锯齿状刃(A),刃长108.00毫米,刃角52°—80°,修疤形态为鳞片状,短边经过修理把手便于把握。
(3)锯齿刃器1件,毛坯一个或者几个边被修理成一系列规则或不规则的锯齿刃缘的工具。17HB:32(图四:13),长35.84毫米、宽40.28毫米、厚14.39毫米,重19.27克,原料为流纹岩,毛坯为石片,远端部分经过复向加工成锯齿刃(A),刃长31.53毫米,刃角39°,修疤形态为鳞片状。
(4)石锥1件,毛坯相邻两边修理,并使之汇聚成锥形尖刃的小型工具。17HB:27(图四:4),长29.50毫米、宽13.08毫米、厚5.46毫米,重1.59克,原料为黑曜岩,毛坯为石片,左右侧边经过软锤正向加工使器身对称,修疤浅平规整,远端部分收敛汇聚,石锥尖部残断。
(5)两面器1件,是一种有两个面的工具,且两面相交形成围绕工具的边缘,两面上通常有横向穿过中央的石片疤。17HB:17(图四:11),长33.72毫米、宽41.74毫米、厚7.44毫米,重11.14克,原料为流纹岩,毛坯为石片,通体经过两面加工,修疤形态为叠鳞状。
(6)凹缺器1件,片状毛坯经过单次或多次打击而形成深而窄的凹缺刃口的工具。17HB:34(图四:3),长29.05毫米、宽42.79毫米、厚10.21毫米,重11.28克,原料为粉砂岩,毛坯为石片,右侧边经过反向加工成一凹缺刃(A),刃长21.76毫米,刃角48°,修疤形态为鳞片状。
(7)残器1件,保留工具修理的局部,难以识别属于何种器型。17HB:26(图四:7),长53.12毫米、宽14.9毫米、厚10.40毫米,重8.18克,原料为黑曜岩,毛坯为石片,左侧边(A)、右侧边(B)分别经过复向和反向加工成凸刃,近、远端均残断,刃残长14.69毫米、7.97毫米,修疤形态为鳞片状。
图四 二类工具及三类工具
红岩北山旧石器地点石器原料种类多样,包括流纹岩、流纹斑岩、黑曜岩、角岩、粉砂岩、安山岩、板岩、硅质泥岩、玛瑙、凝灰岩、片麻岩、砂岩、燧石。其中,流纹岩数量最多,占石器总数的35%,其次为黑曜岩、流纹斑岩和角岩,分别占石器总数的20%、12%、10%,其他种类数量较少。
根据最大直径将石器划分为微型(<20毫米)、小型(20毫米—50毫米)、中型(50毫米—100毫米)、大型(100毫米—200毫米)和巨型(≥200毫米)等类型①卫奇,邓涛:《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年。。红岩北山旧石器地点石器统计表明:石器以小型为主,占石器总数的57%,其次为微型和中型,分别占21%和16%,大型最少,占6%,不见巨型。重量统计表明,石器以<5克为主,占43%,其次为10克—100克,占33%,5克—10克、≥100克最少,各占12%。石器形态的分类依据标本的长宽指数和宽厚指数,应用黄金分割点(0.618)划分为四种类型:宽厚型、宽薄型、窄薄型和窄厚型,红岩北山旧石器地点石器以宽薄型(宽度/长度×100≥61.8,厚度/宽度×100≤61.8)为主,占72%,次之为窄薄型(宽度/长度×100≤61.8,厚度/宽度×100≤61.8),占18%,窄厚型(宽度/长度×100≤61.8,厚度/宽度×100≥61.8)和宽厚型(宽度/长度×100≥61.8,厚度/宽度×100≥61.8)较少,分别占6%和4%。
1.石器原料种类多样,以流纹岩、黑曜岩、流纹斑岩、角岩为主,有意选择优质原料加工成工具。
2.石器组合保存完整,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断块、二类工具和三类工具,其中三类工具包括刮削器、砍砸器、锯齿刃器、石锥、两面器、凹缺器、残器,以刮削器为主,很少进行精致加工。
3.石核剥坯类型多样,包括锤击石核、石叶石核、细石叶石核,锤击石核多采用简单锤击法剥片,台面多不预制,自然台面为主,石核剥坯开始阶段多选择自然面与自然面或节理面相交的棱脊进行剥坯,片疤形态不规整,台面转换灵活,缺少计划性。石叶石核、细石叶石核存在预制石核的技术,利用棱脊控制剥片方向和片疤形态。
4.工具以片状毛坯为主,工具加工以硬锤加工为主,偶见软锤加工,以单向加工为主,工具修理整体呈现随意、简单的特征,精制品较少。
黑龙江地处东北亚心腹地带,受到华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文化的影响,在晚更新世末期气候剧烈变化的背景下,人类行为、技术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叶启晓根据遗存的文化特征将黑龙江地区旧石器工业分为三类①叶启晓:《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第37-65页。:1.以大石器为主体的文化类型,主要特征为石制品较大,原料质地粗糙,加工技术原始,这类遗存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2.以小石器为主的文化类型,主要特征为石片技术传统,分布在松嫩平原松花江干流以东松嫩平原与东部山地的过渡区域;3.具有细石器特征的文化类型,主要特征为石制品小型化,原料质地细腻,加工技术先进,不仅存在直接打击法,也用间接打击法、压制、软锤加工等方法,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干流以西的嫩江沿岸和黑龙江中游阶地上。红岩北山旧石器地点应属于具有细石器特征的文化类型,其既具有普通锤击石片剥片技术,也存在石叶和细石叶剥片技术,这一文化特征可能是同时受到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文化和本土传统小石片工业的影响而形成的。总体上看,红岩北山旧石器地点是以石叶、细石叶、两面器技术为特征,年代上依据地层情况、石器工业特征,推测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对该地区及周邻区域石器工业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逐步深化对该地区在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两面器技术等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