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西藏现代文化产业,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

2018-01-23 19:40王志华
西藏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唐卡文化产业西藏

王志华

(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给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十九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其自然环境非常脆弱,一经破坏恢复速度极其缓慢。同时,西藏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我国生态的“大屋顶”,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气候变化的“启动器”“调节器”,全球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生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西藏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西藏是祖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好西藏的青山碧水蓝天,建设好“美丽西藏”。

一、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

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对保护好青藏高原和西藏的生态环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做好西藏环境保护工作的特殊关心,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西藏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思路。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要严守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和高压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天蓝地绿水清,保护好“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

为了实现总书记的殷殷厚望和嘱托,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地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自治区党委、政府一再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西藏天蓝地绿水清。要坚持生产方式绿色化,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禁“三高”项目进西藏,继续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要把生态文明纳入法制化,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的精神、法制的思维,研究制定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要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引导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形成生态文明人人共建、良好环境人人共享的社会新风尚。

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更是多次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绿色发展作为重大发展理念,把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重大改革任务,形成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咛,“西藏要保护生态,要把中华水塔守好,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生态出问题得不偿失”“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西藏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谱写美丽中国西藏篇章。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西藏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关于着力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对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美丽西藏,作出安排部署,并编制实施了《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坚持生态第一,坚持走保护优先、建设并重的路子,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确保“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天蓝地绿水清。

截至目前,西藏已实施退耕还草、湿地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3大类10项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累计落实资金95.2亿元,全区已建立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森林公园9个,湿地公园18个,地质公园3个;命名自治区级生态县7个、生态乡镇128个、生态村1296个;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总面积41.2万余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为未来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

2017年11月6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九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的意见》,会议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西藏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和那曲依靠科技种树的重要指示精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制度,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严格落实生态责任,建设美丽西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十三五”期间在有条件的地方消除“无树户”,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西藏300多万各族群众将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政府九届三次全会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西藏,全力守护好西藏这片净土。

二、保护西藏生态环境,构建西藏现代文化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面对全球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引领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中央治国理政章程中,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西藏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要发展经济,开发矿藏无疑是一条捷径,但是开发矿藏会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这和十九大会议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要发展经济而又不能破坏环境,这始终是一个“两难”悖论。对西藏而言,要破解这个“两难”悖论,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无疑是一条比较光明的道路。当今社会,文化产业以其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点而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着力点。西藏唯有紧跟时代潮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推动整个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体系,通过创新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等方式,将起到提升内涵、创造价值、创新联动、扩大影响等多重作用。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文化产业这一经济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最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西藏有独特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同恶劣的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且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周边地区的文化,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特点。这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是西藏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深厚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开发、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增加文化的多重价值,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增加经济效益,还可弘扬民族文化,多重并举,多路共进。

(一)注重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

传统民间艺术是传统社会生活的积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前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品味。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逐渐地被社会所遗忘。而要改变这一现状,传统民间艺术就必须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现代商业融合在一起,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状态,改变自己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加现代生活元素,以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重新进入民众的视野之中。

以唐卡为例。唐卡也叫唐嘎、唐喀,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因为唐卡的绘制程序极为复杂,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再加上唐卡是纯手工制作,数量较少,内容比较单一,久而久之,除了比较传统的家庭、寺庙会购买唐卡之外,市场需求不是很旺盛。在这种情形之下,唐卡很难实现艺术品本身的功利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唐卡也要改变以往的制作经营方式,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首先,唐卡在技法与内容上要融入现代元素,并结合当代事物对原有题材加以创新。其次,在营销方法上,也要通过公司的介入,扩展营销运作网络,形成创作加销售的产业模式,扩大影响力,提高市场占领份额,提升唐卡这一行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在各个旅游场所举办唐卡展示会,不单出售唐卡,还要设有唐卡制作体验中心,让游客在体验过程中感受西藏唐卡的艺术魅力,扩大唐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唐卡这一传统技艺实现华丽转身,以文化产业的形式在新时代中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二)围绕绿色产品,打造绿色环保文化产业

西藏因海拔较高,环境污染少。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藏被称为“世界最后一片净土”。西藏出产的各种农产品都是没有被污染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食品安全都非常关注。没有受到污染的西藏农产品受到内地乃至世界人民的青睐与追捧。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出售农产品赚取利润,那只是商业化的基本形式,获利很低。而以农产品为基础,通过深加工的方式不断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宣传、销售,在这一过程中自主研发创立自己的品牌,不断发掘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和经济附加值,形成一个独特的绿色环保文化产业,成为西藏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做强骨干文化企业,起到文化产业带头引领作用

文化产业地位的迅速提升,离不开文化企业这一经济实体。西藏要借鉴沿海和内地建设文化企业的案例,大力培育扶持本土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扶持有发展前景的民营文化企业,以这些文化企业为中心,把“创意”作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集创意、策划、投资、开发、建设、运营为一体,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文化的商品价值和经济增长点。

在这一领域,拉萨市布达拉文旅集团无疑走在了前列。布达拉文旅集团和域上和美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打造了《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以拉萨自然山川为背景,打造了世界上最高的星空剧场;以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为内容,再现了文成公主历经艰险进入西藏的历史画面,演绎出大唐盛世的爱情传奇,传唱了汉藏和美的动人史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指明了一条辉煌的道路。

不仅如此,他们还围绕文成公主的故事,以“藏地情人乡”为主题,策划了慈觉林古村落保护开发项目,在西藏产生了重大影响,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文创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依托旅游资源,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片区

西藏是闻名世界的旅游圣地,要建设现代文化产业,必须把文化和旅游组合在一起,深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建立文化旅游平台。比如,拉萨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还有格鲁派的三大寺,还有大昭寺、小昭寺等。如果单靠旅游,无非只是门票收入,收入单一不说,也只是一个最初级、最原始的收入。而从文化资源寻求发展,把文化的商品属性彻底激发出来,使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带来的经济效益就非同一般。在这一方面,拉萨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借助“雪顿节”这一传统节日,通过展佛、观赏藏戏等活动,在展示西藏独有文化的同时,举办西藏土特产展销会,把藏民族传统的食品,比如牦牛肉干、糌粑饼干、方便易带的酥油茶等销往全国各地,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魅力。

西藏现有七地市,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除拉萨之外,山南是西藏文化的源头,林芝展现生态文化之美,日喀则着意后藏文化的厚重,阿里打造古格文化,昌都宣传三江源文化,那曲以赛马节为契机展示独特的牧区文化。总之,西藏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地市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文化优势,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增加新的经济着力点和抓手。

(五)学习沿海城市经验,着重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进入新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科技创新迅猛发展,文化产业体系中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必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有效途径。因此,突出我国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对优化我国文化产业格局,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产业构建中,坚持原创才是最核心的动力。我们要学习沿海省份发展新兴文化的经验,立足西藏现有的文化资源,打造西藏的文化新产业。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新桥镇的象山影视城,因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热播,一下子成为万众注目的热点。西藏独有的山川地理环境没有复制性,可以以我们的区域优势为核心,充分借鉴象山经验,创作优秀电影剧本,打造西藏的影视基地,以影视基地为平台,可以形成影视制作、文化传媒等一系列文化产业系统。

不仅如此,还可以以西藏的《格萨尔传》、八大藏戏为内容,进行动漫游戏制作,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新的文化产品,并以动漫游戏制作为源头,利用新技术、新渠道、新模式进行创意、制作和商业化运作,打造新兴文化产业链,广泛吸引风险投资助力业态运作,有效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繁荣发展。

(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事业

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会展事业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正在把自己打造成为中国西部高端会展中心。他们依托会展,举办了多次展览会,举行了多场国内国际顶尖会议。在有了知名度之后,他们把会展产业的范围延伸到了机械、电子、花卉、建筑等各个领域,以会展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成为成都新兴的支柱产业。

新时代文化会展业已经成为经济的风向标。西藏的文化会展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应该以成都为榜样,利用西藏地处边疆的区位优势,在政府主导下发展会展事业,举办高端会议、大型展览会等,形成新兴产业群。西藏举办的藏博会就很有影响力,不仅吸引了国内商家,还吸引了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商户,提升了西藏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为建立新兴产业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实行“互联网+”模式,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西藏地处边疆,区内地形复杂,人口分布比较分散,要提高大众文化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就要借助“互联网+”模式助推文化消费升级,大力完善城乡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消费条件。而随着各种社交工具的大量推出,新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文化”优势明显,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现代文化产业的强劲助推器。

由政府主导,建立一个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把区内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等资源全部纳入,民众可以随时免费进入,通过浏览学习,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打造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互联网+”模式,建立与全国统一的物联网,将全区各种商品的信息输入物联网,提高商品销售率。通过“互联网+”模式,建立现代产业技术平台,倡导大家选择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现代文化产业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现代文化产业因其科学技术含量高、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小而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重点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不仅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构建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强劲动力,是统筹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

现代文化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部分。在西藏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反之还能通过文化产业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建设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结合西藏的生态特点,西藏人秉承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环境做生态文化产业。在不改变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围绕历史故事,在美化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重造历史名城或现代小镇,在青山绿水间打造文化景观,体现人和环境的和谐共存,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林芝的鲁朗小镇、太昭古城、拉萨的文化产业园区等,都是体现人和环境和谐共存的美好典范,博得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此外,在围绕历史文化打造旅游景点的过程中,为了改善西藏的生态环境,西藏人民有意识地植树种草,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使西藏的年平均含氧量比以前都略有提高,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

西藏人民正沿着习总书记的方向,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前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1]凤凰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http://news.ifeng.com/a/20171027/52825234-0.shtml2017-10-27[2017-11-2].

猜你喜欢
唐卡文化产业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故宫藏弘历佛装像唐卡研究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清代宫廷唐卡研究综述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神奇瑰丽的西藏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