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洲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江苏 南京 210000)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址,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古都南京最为鲜明的名片之一便是厚重的历史、丰富的遗址,六朝建康城遗址便是其中之一。
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南京考古又有新动态,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对原南京汉府街车站工地地下古代遗存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了六朝时期南北向夯土墙及外侧壕沟。此前在长江路南侧南京市图书馆新馆工地、利济巷西侧长发工地的考古发掘中,也都发现过类似的夯土包砖遗迹,六朝博物馆也因这处千年遗址的出土得以建成。六朝城墙遗址是六朝博物馆展览的主角,是多年来南京城区六朝考古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六朝博物馆最大的展示亮点,城墙遗址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六朝博物馆负一层的“六朝帝都”展厅,遗址距现在地表高2米,宽27米,方向为北偏东25度,经考古鉴定为六朝时期建康宫城的东墙。六朝建康城“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青溪以为阻”,有宫城、都城、外郭篱墙,宫城是六朝建康城的核心。孙吴时期,建业城内实行多宫制,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重新规划,起建新宫城,为建康宫,即所谓的“台城”。此后,宋、齐、梁、陈各代沿用,基本格局保持不变。遗址区中间是由泥土夯筑而成的夯土结构,夯土外侧砌有一排大砖,即砖包墙的形式。砖包墙外为城壕,即城外的壕沟,相当于护城河。
这段重要的遗存也将会随着今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逐步还原南京第一都城的恢宏气派,因此对六朝建康城夯土墙遗址进行定期记录和维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六朝建康夯土墙遗址在考古和博物馆施工过程中并未断根,虽然在遗址四周打有止水桩和止水柱,但地下水渗入问题依然存在,水流依旧不断渗出地表,使得遗址表面潮湿范围大、程度深,潮渍也较为明显。适宜的温度与光照也给多种微生物和霉菌等,提供了频繁滋生的环境。
为了更好的保住“南京之根”,守护南京文化,六朝博物馆加强了对夯土墙遗址的保护。因施工过程中并未断根,地下水渗入问题依然存在,使得遗址表面潮湿范围大、程度深,潮渍也较为明显。
由于适宜的温湿度及光照引起的白色霉菌、裸子植物及藻类的滋生;木柱的腐蚀、干缩、胀裂和可溶盐沉淀覆盖等;遗址表面出现多种微生物和植物,特别是在春夏昆虫繁殖季节,遗址区表面新生大量的山蛩虫、鼠妇等潮湿虫,不仅破坏了遗址区的环境,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美观。
遗址区表面不定期出现部分白色雪花状扇形真菌,也与遗址表面湿度大有关。由于该区域通风不良,造成危害木材的微生物滋生,几段“晚期木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虫蛀空洞问题,并生出较为严重的苔藓和霉丝,初步估计与污染菌、变色菌、软腐菌和木腐菌等有关。“灰坑”隔梁内壁及遗址表面存在明显的、大范围的盐碱析出物,均为遗址区潮湿所致。各界领导、专家十分注重对“南京之根”的保护,文物保护研究所多位专家老师、同仁数次对夯土墙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目前,遗址区的保护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要做到参观与保护两不误,即在不影响遗址区整洁美观的同时,使游客最大程度地近距离观察、学习。馆内工作人员在抓紧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借鉴兄弟单位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六朝博物馆负一层展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遗址区进行记录和维护工作,主要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遗址表面较为隐秘的部位放置一定数量的温湿度记录仪,并在办公室和室外放置同样的仪器,加强对夯土墙温湿度的实时监控和记录,做好室内外温湿度横向对比工作。
针对最为严重的潮湿问题,根据气候及温度的变化对排风口风量的大小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观,工作人员在每周一闭馆期间在遗址区接入除湿机,控制遗址表面的湿度,增加空气的流通。通过对温湿度记录仪湿度的记录,发现除湿机作用显著,短时间内可以将遗址表面的湿度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预计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依据条件适当增加除湿机的台数。
专门定做印有“遗址保护设备箱”字样的亚克力箱子,并在箱中放置蓝色的硅胶干燥剂。这样既使游客直观感受到六朝博物馆对遗址区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潮气,降低空气及土层的湿度。
利用铲子、掸子、吸尘器等清洁工具不定期清理遗址区表面明显可见的霉丝、霉菌、蜘蛛网、新生苔藓、盐碱析出物等,做到有问题及时处理,最大程度保持表面清洁。
针对遗址区表面的昆虫及微生物问题,工作人员要定时定量喷洒相关药剂,将表面微生物及植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微生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其微小的孢子弥漫在空气中,肉眼无法察觉,一旦降落到地面潮湿的地方,将迅速生长出新的霉菌。因此,简单地对遗址表面霉菌生长层进行机械去除,并不能解决微生物病害问题。此外,微生物不仅会破坏遗址本体,而且其孢子进入人体呼吸道后,会造成霉菌感染,危害馆内工作人员和参观人员的健康。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遗址博物馆内微生物病害的处理工作极其重要。后期拟邀请有关专家进入遗址区开展微生物病害调查取样工作,样品采集后送入食品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无菌实验室进行培养,并进行微生物种类的鉴定及有针对性的灭菌试验,为遗址区微生物病害的保护处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
目前地下水处于夯土墙以下,遗址区表面潮湿状况时强时弱主要与梅雨季节降水形成的渗水有关。因季节性降雨的持续性和水量不同,遗址区的温湿度变化较大。因此,夯土墙遗址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和遗址区的温湿度控制。现采取的保护措施是挖排水暗沟,深度治理遗址渗水现象,后期拟请考古专家交流考察,在遗址表面不显眼位置挖止水沟,并对其中的水进行定期清理,做到从根本上解决渗水问题。
六朝博物馆每日接待成百上千的游客,其中不乏对遗址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不管是出于学术研究还是文化宣传,六朝建康城夯土墙遗址的保护都显得任重道远,这也激励着馆内文保人员不断地学习钻研专业知识,能够在保护和研究中学习感悟,增进其对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文物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