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桂剧唱腔在民族唱法中的融合与运用*
——以桂剧戏歌《咏梅》为例

2018-01-23 18:04齐相月
黄河之声 2018年11期
关键词:拍子咏梅唱腔

齐相月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清嘉庆后期,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梧州、南宁等地区北部一带以及湖南省南部地区和广东省西北隅,是一个拥有着300多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剧种。桂剧属于皮黄系统,其唱腔以“皮黄腔”(又称“弹腔”)为主(“弹腔”属于板腔体),即以板式和不同板式的不同结合变化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兼以“高腔、吹腔、昆腔、杂腔小调”为辅。其音乐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采用通俗易懂的桂林方言演唱。在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下,桂剧经历了在清末的形成期、民国的兴盛期、建国初期的鼎盛期、20世纪50年代的挫折期和改革开放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等五个时期,桂剧于2005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所周知,桂剧历史悠久,唱腔优美,剧目众多,表演形式完整并多样化,虽然在工业文明发展与人民生活方式改变的双面冲击下,桂剧的发展经历着重大的挑战,但“戏歌”这种新艺术形式的出现与创新为丰富桂剧体裁、弘扬桂剧文化,促进桂剧与时俱进提供了一种新鲜且有利的发展传播方向。

一、作品简介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是我国开国领袖,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政治家毛泽东于1961年12月写成。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紧张、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在三年自然灾害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双重压力下,毛泽东因陆游笔下的梅花有感而发,一改原诗幽怨、低沉的风格,采用拟人和暗喻手法,通过“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傲岸挺拔的品质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遇到困难时无私奉献、坚贞不屈、积极乐观的大无畏精神,比喻困难即将过去,美好的明天即将到来。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桂剧戏歌《咏梅》是国家一级作曲家黎承信①老师于2010年根据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一诗词,并融合桂剧唱腔元素创作的一首具有新形式新体裁的作品。在创作中,作曲家注入了桂剧中的“阴皮”、“南路”、“文场”等元素,并在演唱中采用了以女生独唱为主,合唱为衬托的方式,将桂剧戏歌《咏梅》中优美又多样化的旋律线条、细腻又不失大气的音乐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作品分析

(一)音乐分析

在桂剧唱腔中以“弹腔”为主,它属于皮黄系统中的板腔体,又以“高腔、吹腔、昆腔和杂腔小调”等曲牌体为辅。其中“弹腔”(又称“南北路”)又分为“南路”(即二簧)和“北路”(即西皮)两大系统,且南北路又各有正调和反调之分。“弹腔”的伴奏乐器为京胡,其中“南路”定弦为“—2”,常用于表现含蓄细腻的情感,其反调(阴皮)定弦为“1—5”;“北路”定弦为“—3”,常用于表现高亢激昂的情感,其反调(背弓)定弦为“2—6”。

从整体来看,戏歌《咏梅》以转调处为界点将作品分为了两部分,在桂剧作品中,“南路”和“阴皮”是最易表达抒发深情、含蓄的内涵情感的手法,因此在桂剧戏歌《咏梅》中黎承信老师采用了“阴皮”转“南路”的音乐表现手法。

第一部分中主要采用了桂剧中的“阴皮”元素。音乐由自由节奏的笛声开始,表现了梅花在寒冬中盛开的景色;演唱部分以合唱引出女生独唱以及采用戏曲中散拍子节奏型的方式表现出人们对梅花的赞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四拍子部分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三拍子部分的对比巧妙体现了诗词中“拟人化”的手法——把“梅花”比做共产党人,也体现了桂剧“阴皮”元素中抒情性与叙事性相融合的特点。

第二部分中,其音乐表现手法由“阴皮”转为“南路”,虽歌词相同,但转调后的旋律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通过转调的方式以及器乐上的丰富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并且在此部分中出现了四拍子变二拍子再变为四拍子的转换以及音乐上的自由节奏和紧拉慢唱的形式,更加强调了作品中对通过“梅花”这一事物表达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有决心迎接美好明天的乐观态度。

(二)演唱分析

一首成功的声乐作品,其关键不仅体现在词曲的完美结合,更是要通过演唱者对作品的准确分析以及对作品完美演绎的能力来诠释这首作品的意韵。戏歌的特色是在声腔演唱的处理上完美地借鉴戏曲中行腔运腔的唱法,其特点是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刚柔并济且对比变化丰富多样,不仅吐字准确,气口熨帖,音色也要宽广嘹亮、纯美圆润。

第一部分中的第一段“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旋律速度较慢,具有抒情性的特征,在演唱时要注意在胸腔和气息的支持基础上上将声音集中为一点从头腔眉心部分毫无保留地“打”出去,用流动自如的气息和优美细腻的音色推动音乐旋律的发展,随之进的第二段“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快板形式,通过欢快的旋律描绘一幅山花烂漫,一片柔和温暖、生机盎然的画面,喻示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困苦,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乐观态度。演唱时要注意演唱声音的弹跳性、字与字之间的清晰性和颗粒性,要明确地区别四拍子和三拍子节奏上的强弱变化。

第二部分的旋律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在这一部分采用辉煌、丰富的音乐旋律,生动鲜明地表达像“梅花”一样的中共产党人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威武不屈的态度。因此在演唱时,要更加注意气息的支撑,此时不仅需要头腔上的统一,更需要胸腔与头腔共鸣的配合,利用深度气息有效地将腔体打开,为大气磅礴的作品高潮准备充足的发挥空间。演唱整部作品是一定要注意戏歌中“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特点,要保证咬字的清晰性与韵腔的圆润等。

此外,戏歌《咏梅》是一首桂剧唱腔的作品,桂林方言是北京话为代表的南方官方语言,其语言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虽说话时的语调、语音、声腔等方面同北方方言习惯有些差异,但仍保持着语义相近,语根相同,通俗易懂的特点。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也要注意该作品细节上的字音变化。例如,在演唱桂剧戏歌《咏梅》时“春”字的读音应为“cun”、“百”字读音应为“be”、“时”字读音应为“si”、“中”字读音应为“zong”等。

三、表演设计

“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在戏曲表演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段与基本功。虽然演唱戏歌时不需完全模仿多样化的戏曲表演,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舞台表演力也是一名歌唱演员应该有的专业素养。因此,在演唱每一首声乐作品时也要拥有将熟练的演唱技巧与从容的表演能力相结合的能力,“手、身、眼、心”的配合才能更加完美地诠释音乐,从而增加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演唱戏歌《咏梅》时,站姿上一定要摆正,仿佛自己就是不畏严寒、傲岸挺拔的“梅花”,要表现一名演员对音乐、对舞台应有的尊重,切忌不可出现弯腰驼背或与音乐中所表达的内容无关的动作;眼睛要有神、灵活并放向远方;肢体可随着旋律的变化有节奏的摆动,通过肢体的自由摆动表现相互“梅花”刚柔并存的特点,从而准确地表现出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四、结语

总之,“戏歌”的出现是长久以来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在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的审美变化、提高的历史背景下不断交流碰撞产生的一朵艺术奇葩。桂剧戏歌《咏梅》的创作体现了桂剧唱腔与民族唱法在尝试融合的道路中都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通过桂剧唱腔特色的融入也带给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所独有的美学思想。我们作为一名声乐实践者与发展者,即是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来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在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中,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社会价值的元素不断注入到各种艺术形式里,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传播,滋养着我们的文化与生活。■

注释:

① 黎承信:1944年生,广西河池人。国家一级作曲,从事戏剧音乐创作五十余年,为桂剧写了八十余个剧目的音乐唱腔。音乐创作涉猎广,写过“音乐舞蹈剧”、“歌舞杂技剧”、“音乐剧”,与沈桂芳合作新创了“仫佬剧”。同时也作过渔鼓、彩调、文场、京剧及戏歌的创作。代表作有:桂剧《大儒还乡》、《泥马泪》、《烈火南关》、《灵渠长歌》、《人面桃花》等大型剧目。荣获了国家“文华音乐创作奖”。在广西九次剧展中都有作品参加并连续九届获得“优秀作曲奖”。精心作曲的桂剧《大儒还乡》入选国家十大精品剧目(排名第二),该剧并荣获国家“文华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区政府铜鼓奖和桂花金奖等,是广西获奖最高最多最全的剧目。《风采壮妹》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1987年作曲并指挥的桂剧《泥马泪》入京参加国际戏剧研讨会展演,外国专家高度赞誉:“《泥马泪》音乐可与意大利歌剧媲美!”并在中央电台录制了全部音乐唱腔。1975年中央唱片社出版了他两个剧目的音乐唱腔国内外发行。多年来中央电台和广西电台播放了他大量的音乐作品,是广西戏剧界实力派作曲家。

猜你喜欢
拍子咏梅唱腔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如此感伤
妈妈的竹拍子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点绛唇·咏梅月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