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波
(玉林市博物馆,广西 玉林 537000)
铁力木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一种重要木材,又被称为石盐、铁棱、铁栗木、铁梨木等,它与现代植物分类定名的“铁力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现代植物分类定名的“铁力木”并非中国的原生物种,而是近代从东南亚等地引种,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地区,引种时间尚不足200年。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铁力木”,其实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格木”①周默.熏莸异器观澜寻源——中国明清家具的材质研究之四·格木[J].收藏家,2007(5).。因为大量古代文献称现在的“格木”为“铁力木”,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仍用“铁力木”的称谓。
古代文献记载的铁力木性质坚重,纹理致密,耐腐蚀,一直都是中国传统的上好木料,主要用来造船、建屋、搭桥、制作家具等。中国的铁力木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福建、浙江、台湾等地,广西是我国铁力木的重要产区,但关于历史上广西铁力木的分布以及称谓、用途等问题,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仍十分缺乏。因此,本文以此为题,在充分爬梳方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林业部门关于广西古树名木的调查数据,通过历史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完整梳理了明清以降广西铁力木的产区状况。同时,还对铁力木称谓的演变和用途扩展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期对广西古代物产研究以及与铁力木相关的文物工作提供参考。
广西现存的明代方志有9部,除了未找到嘉靖十七年刻本的《南宁府志》进行查阅,其余8部明代方志都有铁力木的相关记载。明嘉靖《广西通志》卷21《食货志》记载木属中有铁力木,万历《广西通志》卷42《物产》亦记载有铁力木。两部现存的明代《广西通志》都指出铁力木是广西较为重要的树木。
除了以上两部明代《广西通志》,现存6部明代广西府州县志也有相关的记载,而且一些记载还十分具体,不仅指明了明代广西铁力木的具体产区,还记载了铁力木的一些特征、功用和得名原因。据嘉靖四十三年刻本《南宁府志》之《地里志·土产篇》记载:“铁力,一名石盐,一名铁棱,可做栋梁。”嘉靖《钦州志》卷2《食货·物产》记载:“铁力,有长三四丈、径三四尺者,色紫黑,坚重,可克梁栋。凡木皆浮水,此独沉而不浮,产沿海诸山,有黄林、青林二种。”万历《太平府志》卷2《食货篇》记载:“铁棱,其木性坚重经久,力量如铁,故名。”万历《宾州志·土产篇》记载木属中有铁力木。崇祯《梧州府志》卷2《物产》记载“木之属多铁力”。崇祯《廉州府志》卷4《食货志·物产》记载有铁力木。
通过对以上8部现存明代广西方志的爬梳,可知铁力木是明代广西较为重要的一种物产,其中南宁府、钦州、太平府、宾州、梧州府、廉州府是明代广西铁力木的重要产区。
清代广西的几部省志,包括清康熙《广西通志》、雍正《广西通志》、嘉庆《广西通志》都有铁力木的相关记载。其中康熙《广西通志》有关铁力木的记载与明万历《广西通志》的记载相同,仅在卷16《财赋·食货》中记载“木属,铁力木”。而雍正《广西通志》的记载则较为详细,其卷31《物产》记载:“梧州府……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棱,文理坚致,藤、容出。案《峤南琐记》,谓铁力木仅可百余年,亦未足信。……南宁府,铁力木,各土州俱出,而永淳司中山者佳。……镇安府……铁力木,各土州俱出。”嘉庆《广西通志》有关铁力木的记载,其中梧州府、南宁府、镇安府的记载沿用雍正《广西通志》的记载,但在卷90《物产二》中增加了思恩府,“铁力木,九土司出”。从清代三部《广西通志》来看,清代广西铁力木的产区主要位于梧州府的藤县和容县、南宁府属各土州、镇安府属各土州和思恩府的九土司。
以上仅是依据清代《广西通志》记载的分析,那么清代广西铁力木的具体产区又是怎样的呢?通过检索清代广西30多部府、州、县志,可知铁力木的分布地域基本涵盖了广西大部分地区。有关记载具体如下:
乾隆《梧州府志》卷3《舆地志三·物产》记载:“铁力,一名石盐,一名铁棱,文理坚致,《峤南琐记》谓铁力木仅可百年,殊不足信。”
光绪《新宁州志》卷2《食货志·物产》记载:“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棱。”
光绪《北流县志》卷8《物产》记载:“格木,叶小如余甘,修伟强劲,小者合抱,大者数围,木理缜致,刷磨光泽可以鉴,坚重如石,蝤蝎不能啮,风雨不能剥,南方美材也。”“铁力木,《南越笔记》木理甚坚致,质初黄,用之则黑。”
光绪《百色厅志》卷3《舆地·物产》记载:“木品有铁力……”
光绪《镇安府志》卷12《舆地志五·物产》记载:“铁力木,各土州皆出(旧志)。谨案,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稜,文理坚致,各州县皆出,归顺、镇边较多,土人名为杴木,凡木皆蠹蚀,惟此木不腐。《峤南琐记》谓木力仅可百余年,未足信也。”
光绪《鬱林州志》卷4《舆地略四·物产》记载:“铁力木……今州中少矣。”
光绪《容县志》卷5《舆地志·物产上》记载:“铁力,俗名格木,色紫黑,性坚而重,理细,为南方美材。《手镜》蛮地多产铁栗木,故人家治屋,咸以铁栗木为之。广州人多采之,制几案等器,《通志》名石盐,亦名铁棱。”
光绪《藤县志》卷5《舆地志·物产》记载:“铁梨,即铁力,一名石盐,一名铁稜,文理坚致。”
从清代广西府、州、县志关于铁力木的记载来看,清代广西铁力木的产区主要位于镇安府属各州县、梧州府藤县和容县、北流县、鬱林州、新宁州、百色厅。与清代《广西通志》的记载相对照,增加了北流县、鬱林州两地。可知清代广西铁力木的主要产区为梧州府属藤县和容县、南宁府属各土州、镇安府属各土州、思恩府属九土司、鬱林州。
民国时期,广西方志中有关铁力木的记载亦不少。在40多部民国广西县志中,记载有铁力木的包括:民国《桂平县志》卷18《物产下》载“格木,质坚如铁,长寿不枯,初生色红,久而转黑,境内旧寺庙与民间老屋多以为梁柱。今南岸白石、青峰等处多有产者。此木有两种:一曰油格,二曰络格,粤东名菠萝格,油格体滑,络格膚澁”。民国《贵县志》卷10《物产》载“枥,梁志云即俗谓铁力木,生山谷中,非百年不能成材,前代以作梁柱,今人用制车轴,九怀里产”。民国《岑溪县志·物产》记载木属有铁力木。民国《信都县志》第四编《经济·产业》记载木属有格木,此处的“格木”即传统“铁力木”。民国《邕宁县志》卷2《食货志六》记载:“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棱,常绿乔木,干耸直,叶狭长而厚,木有光泽,花白而香,木理坚致,做黑褐色,制器具甚佳。吾邕古庙古屋,往往以之为栋梁、桷子,今则砍伐殆尽。或云城南凌铁村以此得名。”民国《兴业县志》载“格木,旧志一名铁材,色紫黑,质坚而重,为南方美材,尤以铁栗木为佳。邑人多用之以制几案等器,并用为祠宇之栋柱”①《兴业县志》编辑委员会.兴业县志[M].内部资料.1996:288.。从民国广西方志的记载来看,广西的铁力木产区主要有贵县、桂平、信都、兴业、邕宁、岑溪等地。
2016年,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实现了“全区行政区域内农村和城市规划区的全覆盖,包括乡镇村屯四旁、市、县城市建设规划区,以及各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农场、集体林区范围内生产的树木”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广西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技术细则[S].内部资料.2016:4-5.。普查中关于古树名木的划分和认定标准为:树龄在80年以上的可定为准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为三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为二级古树,树龄在500—999年的为一级古树。对于名木的界定,将人工栽培树龄在40年以上,树种属于格木的也纳入其中。
依据广西绿委办发布在《广西古树名木信息系统》上的普查数据,广西现存属于古树名木的格木(铁力木)751株,集中分布在桂东和桂南地区。全区共7个地级市25个县市区有格木(铁力木)的分布,分别为:南宁市良庆区20株、邕宁区3株、武鸣区34株、宾阳县1株,共58株;梧州市万秀区4株、藤县116株、长洲区2株、蒙山县3株、龙圩区123株、岑溪市76株、苍梧县11株,共335株;北海市铁山港区6株、合浦县19株,共25株;防城港市防城区4株、上思县2株、东兴市1株,共7株;钦州市钦北区20株、灵山县2株、浦北县72株,共94株、贵港市港北区1株、平南县15株、桂平市69株,共85株;玉林市容县101株、陆川县4株、博白县21株,共147株③广西壮族自治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古树名木信息系统[DB/OL].网址:http://221.7.254.107:8086.。
综上所述,从明代至今,广西铁力木的产区主要分布在今南宁市、崇左市、玉林市、贵港市、梧州市、贺州市南部、百色市南部、河池市南部、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区域。与林学家郑万钧教授的相关论述相比,范围更大,也更加准确和具体。郑万钧在《中国树木志》中说广西的格木产于广西东北部和西南部,即桂林、梧州、藤县、武鸣、靖西、龙州、东兴、合浦等地④转引自周默.熏莸异器观澜寻源——中国明清家具的材质研究之四·格木[J].收藏家,2007(5).。该观点有所偏颇,其关于“格木产于桂林”的说法需要进一步考证,因为从广西古代方志以及广西古树名木的调查来看,都未发现桂林出产格木(铁力木)的记载⑤笔者仅在【需要作者补充版本信息】《阳朔县志·物产》中见到“铁刀木”的记载,此处的“刀”是否为“力”的误写,尚需考证。。有关历史上广西的铁力木产区,如果描绘在地图上,大致以北纬24°线为界,北纬24°线以南为历史上广西铁力木的主要分布区域,以北则较少有铁力木的分布。
明清以降广西方志对铁力木的记载,以铁力木为名的占绝大多数。而以格木为名的,目前仅见于清光绪《容县志》《北流县志》、民国《兴业县志》《桂平县志》《信都县志》五部志书。光绪《北流县志》是最早记载“格木”的广西方志,其卷8《物产》载:“格木,叶小如余甘,修伟强劲,小者合抱,大者数围,木理缜致,刷磨光泽可以鉴,坚重如石,蝤蝎不能啮,风雨不能剥,南方美材也。”此处记载的格木性状与明清方志有关铁力木的记载和描述基本相同,由此可以确认此处的格木即其他志书记载的铁力木。
值得注意的是,光绪《北流县志》卷8《物产》在格木之后又记载了“铁力木”,并指出“铁力木,《南越笔记》木理甚坚致,质初黄,用之则黑”。格木与铁力木在一部县志中同时出现,似乎属于两种不同的树木,但是县志对两者的性状描述却与其他广西方志描述的铁力木相同,显然两者属于同一木种,如何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最有可能的解释应该是,在光绪六年(1880)或之前,北流当地的知识分子已经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产生了“格木”这一新的木种称谓,但当时的知识分子尚无法区分这两种称谓的异同,故将两者都记录下来。而在17年之后,格木则成为了铁力木的俗名。据光绪《容县志》卷5《舆地志·物产上》记载:“铁力,俗名格木,色紫黑,性坚而重,理细,为南方美材。”
到了民国时期,部分县志已经用格木代替铁力木。如民国《兴业县志》记载:“格木,旧志一名铁材,色紫黑,质坚而重,为南方美材,尤以铁栗木为佳。”①《兴业县志》编辑委员会.兴业县志[M].内部资料.1996:288.民国《桂平县志》卷18《物产下》记载:“格木,质坚如铁,长寿不枯,初生色红,久而转黑,境内旧寺庙与民间老屋多以为梁柱。”民国《信都县志》第四编《经济·产业》记载木属包括格木等。说明格木作为代替铁力木的正式名称已经为大众所接受。
格木作为古代方志中“铁力木”的科学名称,目前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那么格木成为古代“铁力木”的学名,其正式进入中国人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时候呢?作为明显不属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一种称谓,显然是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传入的结果。但格木一词究竟如何得来,是否也是对近代日本学术翻译的引入?从广西方志的记载来看,至迟在光绪六年(1880)之前,格木的称谓已经进入广西人的知识体系,但其经历了一个十分缓慢的科学认知和接受过程,至少从光绪六年(1880)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之间,格木仅仅是铁力木的一个俗名而已。到了民国时期,格木才正式成为书面称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名。格木作为铁力木的学名被人们缓慢接受,其背后反映的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间、传统知识体系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博弈过程。
在明代广西记载铁力木的8部方志中,有关铁力木用途的记载仅出现在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南宁府志》和嘉靖《钦州志》中,其中嘉靖《南宁府志》之《地里志·土产篇》记载:“铁力,一名石盐,一名铁棱,可做栋梁。”嘉靖《钦州志》卷2《食货·物产》记载铁力“坚重,可克梁栋”。从以上明代方志的记载来看,铁力木在明代主要被当地人用来制作房屋的梁栋。
在清代广西方志的记载中,铁力木除了用作栋梁,还有一种用途,就是制作家具,只不过制作者多为广州人。清光绪《容县志》卷5《舆地志·物产上》记载:“铁力,俗名格木,色紫黑,性坚而重,理细,为南方美材。《手镜》蛮地多产铁栗木,故人家治屋,咸以铁栗木为之。广州人多采之,制几案等器,《通志》名石盐,亦名铁棱。”清代铁力木亦用于制作车轴,民国《贵县志》卷10《物产》载:“枥,梁志云即俗谓铁力木,生山谷中,非百年不能成材,前代以作梁柱,今人用制车轴,九怀里产。”此处的“梁志”,是指清光绪年间梁吉祥纂修的《贵县志》。
民国时期,广西方志中有关铁力木用途的记载,包括制作梁柱、桷子及几案家具等。民国《桂平县志》卷18《物产下》记载:“格木,境内旧寺庙与民间老屋多以为梁柱。”民国《邕宁县志》卷2《食货志六》记载:“铁力木,制器具甚佳。吾邕古庙古屋,往往以之为栋梁、桷子。”民国《兴业县志》记载:“格木,邑人多用之以制几案等器,并用为祠宇之栋柱。”①《兴业县志》编辑委员会.兴业县志[M].内部资料.1996:288.与清代方志记载的广西人多用铁力木制作栋梁不同,民国时期兴业人已经多用铁力木来制作几案等家具。可见历史上广西的铁力木在当地多被用来制作梁架,制作家具在民国以前较少,到了民国时期,铁力木则大量成为民间制作家具的木材用料。
有关铁力木被用来制作梁架的文献记载,广西各地都有许多实物案例予以支撑。在广西玉林,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容县真武阁,其主要的建筑用材就是铁力木②李克主编.玉林文化遗产[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3.。清代郁林州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其建筑的梁架结构亦采用铁力木作为主要的建筑用材。清光绪《郁林州志》卷6《建置略二》记载:“清康熙五十二年,知州郜超修大成殿、两庑、戟门、启圣祠、名宦祠……举凡尺寸之木,皆铁梨美材也。”
与铁力木主要用于梁架的方志记载不同,有关铁力木在民国以前较少被用来制作家具的文献记载似乎与广西现存的实物证据存在明显的矛盾。目前广西特别是玉林地区保存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古代铁力木家具,其中以明清家具为主,这样的事实与广西方志中民国以前较少记录铁力木制作家具的现象明显不符。
而与广西方志记载相对的是,广东从清初就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其多用铁力木来制作家具了。如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铁力木……黎山中人多以为薪,广人以作梁柱及屏幢”。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记载“铁力诸木,广人用以制几匣床架”③转引自:周默.熏莸异器观澜寻源——中国明清家具的材质研究之四·格木[J].收藏家,2007(5).。在实物方面,目前全国唯一一件有确切制作年代、地点的铁力木家具——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崇祯庚辰仲冬制于康署”款铁力木翘头案,也来自于广东④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www.dpm.org.cn/collection/gear/229815.html.。有关这件翘头案,原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胡德生说:“这件大翘头案,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广东的明式家具,而大多数广西学者和收藏家异口同声说是广西家具。理由是德庆县的地理位置正处在广东与广西的交界处,在明代,德庆县属于广西统辖,清代中期以后才划归广东。从其制作风格和材质分析,这种说法确有道理。这件家具与广西家具无论从材质、造型、做工、艺术手法各方面都体现了广西特点,所以它应是广西家具。”⑤胡德生.广西铁力木家具考察[J].广西自治区博物馆官网.http://www.gxmuseum.cn/a/science/31/2012/1411.html.此处胡先生说“在明代,德庆县属于广西统辖,清代中期以后才划归广东”与史实不符,明代德庆县从未隶属过广西。因此,在目前的文博界、收藏界,在“广西现存的铁力木家具究竟来自于哪里”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
作为中国铁力木的重要产区,广西不仅有着十分丰富的铁力木文献资源,而且还保存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时代久远的古代铁力木制品,包括古建筑、古建筑构件、古代家具等,无论在数量、品种、质量和规模上都远超其他省市。另外,广西的南宁、梧州、玉林等7地市至今还保存着700多棵铁力木古树名木(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这三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铁力木文化。
目前,有关广西铁力木文化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学科加入,共同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关广西铁力木文化的研究,能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来自历史学、林学、美学、艺术学、文物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者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可行路径,深入挖掘、诠释和发展广西铁力木文化,把广西铁力木文化打造成为广西文化的新品牌。并将其与广西现代家具制造业、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相结合,注入广西发展新动能,从而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