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果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音乐会作为高校评定教师教学成果,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水平的重要指标,愈发受到业内人士及管理者的重视。但是,近年来随着实践教学音乐会的不断升温,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利用访学机会,对英国利兹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音乐会予以了特别关注。他们的音乐会呈现几大特色,值得国内高校的借鉴和反思。
利兹大学音乐会是常态化的教学实践环节,平均每月6场的数量。音乐会的分类呈现出“专”的特点。主要包括:(1)专题人物音乐会:如肖邦钢琴音乐会、勃拉姆斯小提琴音乐会、普塞尔的半歌剧《亚瑟王》等;(2)专题研究性音乐会:如17-18世纪英国音乐专场、休·戴维斯的电子音乐革命等;(3)宗教音乐会:如蒙特威尔第的四声部弥撒、巴赫的管风琴与合唱音乐会等;(4)世界民族音乐特色音乐会:如介绍印尼佳美兰的音乐会等。每场音乐会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曲目必须和这个主题密切相关,因此呈现出了专题性、多样性、专业性的特点。
反观国内高校实践教学音乐会,其分类混杂。常见为毕业生音乐会、个人独唱(奏)音乐会,或是某种乐器专场音乐会。如,萨克斯专场音乐会、二胡专场音乐会等。这种分类只是把音乐按表演形式和乐器种类加以区分,没有体现出明确的音乐会主题,更多停留在学生专业技能汇报的层面。
英国学生教学实践音乐会的时间安排体现了“活”的特点。他们的音乐会分配在每个教学周都有。具体有三个时间段可以选择,即“午间音乐会”“晚间音乐会”和“周末音乐会”,主要根据音乐会不同的对象和侧重点来安排。举办音乐会是音乐学院常态化的一个教学活动。午间音乐会,通常都是午后一点零五分开始,这个时间段大多是音乐学院1-3年级学生们的音乐会。在午餐之后听一场音乐会,能够很惬意地度过午间时光。晚间音乐会分两类,一类是大四学生和研究生的音乐会,还有就是音乐学院乐团或者合唱团的集体演出。前者多需要教师进行严格的评分,后者因为人员多规模大,各种乐器、道具、舞台灯光准备起来比较繁琐,因此放在晚上,准备的时间会充裕许多。而周末音乐会主要是外来乐团、学校社团或者是校友返校的演出。
国内高校学生音乐会的时间安排,扎堆在每学年的5-7月份,即所谓的“毕业季”是音乐会集中举行的时间段。在9-3月秋季学期开音乐会的学生较少。对于大四学生来说,放在毕业前夕忽略了开完音乐会就要离开校园,音乐会的问题来不及进行反馈和改进。因此学生毕业音乐会可以尝试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此时开音乐会对于暴露出的问题还有时间进行修正和弥补。其他年级的音乐会也尽量错开毕业季,在每学年第一学期有序进行,力求做到与教学相辅相成。
利兹大学的音乐会在曲目安排上突出了“精”的特点。因为每场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以会集中演奏(唱)某个作曲家的作品,或者某个时期的作品。拿器乐音乐会来说,虽然每场的演奏曲目不多,但每一首作品三或四个乐章一气呵成,前后连贯。曲目的选择都能代表某个时期或某位音乐家的风格特点,让你听完一场音乐会能从风格上对作曲家的作品以及创作风格有更深刻了解。
曲目选择另一个特点是“新”,主要是指技法新、曲目新。比如弦乐四重奏选曲源自英国现代作曲家Pavel Fischer(1965-)的作品。这位作曲家是活跃在英国本土的现代作曲家,开发了器乐的新技法,比如用弓杆击弦演奏,用手来敲击琴背板,把提琴变成打击乐器,与其它声部完美配合。学生热衷于推广20世纪作曲家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音乐会大都缺少一个明确的主题,在曲目选择上混杂、缺少连贯性。对于钢琴、小提琴、长笛这些西洋乐器演奏的协奏曲、奏鸣曲往往只是某一个乐章,而不是整首作品的完整呈现。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会将外国歌曲、中国歌曲、艺术歌曲放在同一个节目单中,美声、民族唱法也常常混在一起,意大利语、德语、汉语的曲目交叉进行,给听众以大杂烩的感觉。今后学生在规划统筹一台音乐会之前,最好在演奏(唱)的曲目上作归类梳理和精心安排。
高校提倡教学和科研并重,因此音乐会和学科课题相结合的科研项目,由导师牵头带领团队通过作品搜集、田野调查、演出实践等手段来进行课题的推进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实践。英国高校就有这样的尝试,比如,有一场是古老竖琴自弹自唱的田园歌作品音乐会,演唱的内容是关于15世纪一位羊毛纺织品商人的生活场景,而歌词的来源是伦敦博物馆中保存下来的手稿记录。音乐会中使用的乐器是小型的竖琴,还原一种文艺复兴时期的乐器,而唱法也是属于民歌的原生态演唱。此外还有两场音乐会分别是“先锋音乐”作品和“电子音乐”《灰色区域的表演》,是用不同寻常的演奏方法来获取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在每场音乐会前,还有大概一个小时的学术研讨会,每位听众的座位上也提前放有一张调查问卷。从学术角度对新的音乐形态给以专业的关注。利兹大学这种类型的音乐会主要是与“科研”与“实验”相结合,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英国高校教学实践音乐会严肃,有序。节目单黑白打印,着装朴实,不夸张。有时没有主持人和嘉宾表演,由学生自己报幕。在观赏音乐会时大家一律自觉调整手机静音模式,杜绝手机拍照现象,场内很安静,学院有专门的录音录像,能够让你在完全安静的氛围中感受高雅艺术,品味教学成果。总之,学生音乐会所彰显出的节俭朴素之作风,不仅没有使音乐会的严肃性、专业性受到丝毫影响,反而提升了音乐会的艺术品位和人文情怀。
英国高校教学实践音乐会是当成一项教学工作来布置实施的。每学期人手一本音乐会手册,还有专门的网站。对于历年音乐会目录,音乐会大事记,优秀音乐会录音,现场实况都可以在学院网站中进行查阅,下载和听赏。如果是学生的毕业音乐会或者重要的音乐会将有三位老师现场加以评分。我看到评分的老师手边也有一份乐谱,边听边看乐谱,边记录,他会在每首作品后给出相应评语,非常的严谨和敬业。国内音乐会有随意性和随机性,缺乏统一的评估和管理制度。
音乐会是学生的汇报,也是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我们的音乐会缺少推陈出新的曲目。这种对新作品的介绍、传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所以,教师的业务水平一定要提高,秉承终身学习的态度。每位技能课教师要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曲目保持敏锐的眼光,开放的吸纳新作品,新技法,需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可以每学期开展专业技能音乐展演,每次要有创新曲目。从业务上求新,使得教师对知识技能不断开拓钻研。
学校为了敦促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可以将音乐会在学生的学分中占有的比重相应提高。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管理机制,造成一些学生开音乐会抱着混学分,走过场的心态。学生音乐会从形式上追求“高大上”,盲目攀比跟风,却不曾从内容质量上追求“精,雅,专,新”。而真正能把一部音乐作品,从基本掌握到演绎出它的艺术精髓,挖掘它的艺术价值,无不需要精益求精、谦虚谨慎的态度,真正抱着“艺无止境”的心态。
高校音乐专业培养的是未来从事音乐的专门人才。对经典作品的传承,对新作品的介绍推广,对音乐音响实验的尝试,对当代音乐现象的呈现等都可以成为高校音乐会的现实使命。音乐“美”是内在的朴素美,古典音乐散发着严肃和深沉之美。希望我们的学子都能用求真务实的态度,以一颗对音乐艺术虔诚的心态,完成一场又一场能打动观众,实现自我艺术价值的高品质音乐会,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