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藏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在二十世纪末端,偶然音乐成为这个时期创作的潮流,它摆脱了序列式的控制变得更加的自由,它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创作原则。
凯奇的“偶然音乐”所产生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结果,造成了作曲家创作心理与观众接受心理的差异。由于偶然性的结合,有些作品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因此,凯奇的“偶然音乐”很容易带来一些极端,往往会引起观众的不满和批评。凯奇“偶然音乐”体现的是对作品的不可控制性以及偶然性,他忽视了作曲家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极大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好像只有指挥家和表演者才是作品的临时作者。
在1952年《4分33秒》第一次演出,整部作品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33秒,第二个部分为2分40秒,第三个部分为1分20秒。在演奏中,演奏者在钢琴旁边坐在钢琴凳子上,每一个部分开始的时候打开钢琴盖,整个部分结束的时候盖上钢琴盖,最后结束离开座位。表演的时间一共是4分33秒,在期间并没有弹奏任何一个琴键。整个演出结束之后,在音乐界引来了一场平地风波,许多人说这是有意取笑他的行为,但有些人称赞并欣赏他的作品。凯奇回答了那些袭击他的人,自己并不是为了制造轰动才做的这些事情。
音乐是“以一系列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表达人类感情的一门艺术”。从古希腊时期到现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我们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众多阶段,音乐创作形式也由最早的一度到三度、四度等,我们所有的音乐都是有一定的组织的音高组成的,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获得审美的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他要表达的情绪、想法,几千年来这个规则亦是如此,在20世纪中期,音乐的发展虽然有些改变,但是基本的框架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凯奇创造了无声音乐“4分33秒”,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它的创造性毋庸置疑,但它违背了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通常情况下,每一首乐曲所产生的声音都是由作曲家经过长时间的构思创造的,也就是说这种声音是由作曲家创造出来的。音乐的声音不是自然存在的,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声音。如果没有创造性声音就不能转化为音乐。《4分33秒》的创新点在于虽然表演者坐在钢琴前但是他不演奏,观众在前33秒保持寂静,耐心的等待,在2分40秒后开始喃喃自语,然后是咳嗽,最后1分20秒是曲子的高潮,音乐厅里响起阵阵愤怒和辱骂,绝对的热闹,在观众席中充满嘈杂以及迷惑的声音。在这部作品中,音乐是由观众所发出的种种声音组成的它包括咳嗽声、辱骂声、孩子的哭闹声以及观众以外所有的声音。
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传播信息,但它们表达的含义却不同。语言有固定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但是音乐是不同的,它仅限于传播艺术,从音乐的本体来讲它并不具有明确的意义。同时,它又区别于舞蹈艺术,在物理形式上,音乐是具有相对固定的震动频率和振幅的组合,在时间上先后或者同时发出声音。这种组合只有听觉感知没有视觉感知,如形状、颜色和形状,因此具有不可视性。
整个艺术界都因为这部作品受到了巨大影响,在音乐界中他们会把复调经文歌的旋律、内容和其他不相关的东西拼贴在一起,在二十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的绘画界也出现了这些脱离规定的绘画和雕塑,如作为环境艺术、身体艺术,这些流派摆脱了做的雕塑的材料和画布,从而成为了一种行为、一个事件、一个手势,一个空白的画布,或随机拿任何材料比如几张纸、几块石头随便拼成一副画,这些作品可以被描述为富丽堂皇。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作品如:《苹果》、《滴水的音乐》、《白画》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作品,这种创作的思想被认为是音乐回归自然,但是这种回归对艺术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当今我们的音乐生活多彩多姿,这与20世纪具有创新的作曲家们有这十分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位作曲家都有着特殊的贡献。凯奇的创新性大大的超越了其作品本身的意义。我们不能否定他在拓宽领域和音乐的意义等方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艺术的形式是多样的,进行创新也是必须的。抛弃艺术本体来谈创新是大而无当的,这样只会妨碍艺术的发展。在巴洛克、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亨德尔、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等众多著名的作曲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如果这些作曲家向他们一样回归自然,在也不会出现贝多芬这样优秀的作曲家了,我们只能看到表演者安静地坐在钢琴前不发出任何声音,再者只能看到一副上面什么也没有的白色画板了。我们学习音乐或者从事音乐的人都应该好好思考,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的创作要朝什么方向发展。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传统音乐创作手法和音乐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世界更优秀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