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骏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音乐教育学课程在我省师范类院校的发展中随着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开设已经有段时间了,基于毕业学生教学能力偏弱,对于教学岗位的要求不能完全胜任,以及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单一局面,为使我省音乐师范类专业学生在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方面具备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的素质,以及使得我省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学课程更加全面、快速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音乐教育学是音乐学与教育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并不是音乐与教育两门学科规律的简单相加,既要尊重音乐学自身的艺术表现与感知体验的特有性质,又要遵循教育学上的教与学方面的特有规律。所以音乐教育学课程就要实践与理论并重,实践的要求是音乐的性质所给与的,理论的学习是教育的规律所设定的,音乐教育学课程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甚至有时可以说实践能力更要凸显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文章之前曾提出音乐教育学课程设置的建议,其中以两个方向为基准展开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开设,一个方向是侧重于音乐放眼到教育中的知识和规律的探索,称之为专业方向课中的音乐教育学课程,另一个方向是侧重于将教育的教学规律放眼到音乐的性质中的探索,称之为教师教育课程中的音乐教育学课程。
其中除了《中外音乐教育史》课程为纯理论学习外,其他的所有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而展开教学的,特别是教师教育中的课程门类强调教育教学实践。这样的课程设置从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教育技术、当下教学法等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较为全面的包含了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的教学素养,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学生能独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我构建音乐课程并有能力进行教学反思等,从课程设计、语言表达、教学引导、技能展现、教学反思等多个方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
在理论与实践课程构建的基础上,我们对音乐教育学课程的理解与思想追求还要着眼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音乐能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是由于人以及其文化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会产生不同音乐类型。“音乐与文化合为一个词语成为‘音乐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而事实上是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或者更严格地说是‘回归自我’的过程。”[1]那么在音乐教育的课程中,需要一种文化的要素存在去发展不同民族与国家自己的音乐文化,这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不同音乐文化的自身价值,因为不同民族的文化根基就在于各自的文化特点,民族的音乐是丰富音乐教育内容的有效方式,音乐的民族是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努力的方向。“把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把学习了解音乐、理解音乐、继承音乐以及发展的创造新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学科的文化任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
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国外优秀音乐教学法,国外所研究的音乐课程理论,比如目前全国音乐教育学课程都在研究世界五大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大部分都有较为系统的论述甚至是教材,现行的很多中小学音乐教材也包含了以上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内容,师范生在经过系统学习后也可对以上的教育体系内容进行较为熟练的应用,但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提取和教授现在我省甚至全国都是欠缺的,这种欠缺是从师范生在学习期间的一种价值导向而导致的。音乐教育学课程在发展成熟的阶段应该激发师生从身边的民族与家乡的音乐文化入手,挖掘和采集我国民族音乐素材与属于我国自己的音乐教学方式,丰富音乐教育学课程的民族内容,强调该课程的音乐文化特点,拓展民族性的音乐教育学课程体系。
由于音乐自身特殊的感知性质,在音乐课堂的表现中,除了课程的设计是一节标准音乐课程的基础外,音乐教师自身技能素养的高低也是音乐课成败的关键所在。音乐的学习途径是通过听、动、颂、奏、舞、观等多种感官来感知体验音乐作品,那么这么多的感官感受学生不能仅仅依靠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来进行,毕竟感受性的学习内容是人与人的实际接触才是最有效的,学生感受机器的音乐与感受人声现场演唱的音乐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就无形中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种音乐素养去表现音乐作品。首先师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弹唱和即兴伴奏的能力,也就是要对等钢琴演奏有基本的驾驭能力,能看到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随意一课,便可进行即兴的演奏。另外,还应具备声乐演唱的基本功底,能指导学生健康合理的发音技巧,能动听的演唱中小学课本中的教材歌曲等,这就要求师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最后还要对舞蹈编排,乐器演奏等有一定的理解和设计能力。以上这些音乐技能的要求是现在音乐课堂对于音乐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小学生良好的感受、体验音乐的最佳途径。
那么,这就要求师范生在专业学习期间就应该开设以上能力要求中的相关课程。比如声乐演唱、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舞蹈编排、器乐演奏、合唱指挥、语言朗诵等系列的音乐技巧课程,而且由于音乐技巧的学习性质,这些课程应该早于音乐教育学课程之前去学习,技巧需要时间的磨练才能达到成熟的状态。以上的课程应该成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且引起所有师生的强烈重视。另外,这些课程可以看出没有在音乐教育学课程体系中出现,是因为音乐学的性质要求不论是否从事和教师教育相关的专业,这些技能技巧的学习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学音乐的人都是必修的。
除了对于课程设置内容的建议外,对于整体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发展来说,首先确立其培养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上的核心地位要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肯定。要形成以音乐教育学课程为核心,音乐技能体现为基础、强调音乐实践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众多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音乐教育学课程应当并且一定要成为该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在曹理老师所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书中阐述了关于音乐教育学的定义,“音乐教育学是教育科学领域内正在兴起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研究音乐教育全过程的学科,是提示音乐教育规律的各音乐教育分支学科的总称,音乐教育学是由音乐学和教育学结合而成的学科。”[3]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音乐教育学定义为:“研究有关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其理论的科学,它是介于教育学与音乐学之间的边缘学科。”[4]从不同的角度看音乐教育学的定义,都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学是一门包含音乐与教育两大门类的交叉学科,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它不仅仅是两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且音乐学与教育学的基础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传统音乐与教育的学说之上的,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建立这样的一种基础之上。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形成是音乐与教育两大学科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是实施该目的的一个良好艺术途径。在师范类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中,该课程所包含的理论与实践规律集合了音乐教育学此门学科的全部内容,它是任何相关的音乐教育课程都无法取代的,形成以音乐教育学课程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是该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曾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5]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合理构建可以良好的解释音乐教育学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阐述音乐教育的各个要素,并且成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力量。
根据我国每年各个中小学校招教的数量而言,看似音乐学科的弱势地位导致音乐教师招聘数量的薄弱,但其实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招聘每年都是逐步增加的。文化教育内涵提升的一个行为表现就是艺术课程的开拓与深入,目前我国各个中小学校都在不断的加大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内容,逐步认识到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我省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明确培养学生将来要成为的是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就说如何让学生在毕业之际成为一名具备音乐教学素养的老师是这个专业应该要做到的。除了上文中关于音乐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论证外,高校需要和中小学校建立良好的培养合作方式,师范生的“说、讲、评、演”等课程教授能力需要与中小学校接轨,真正做到了解中小学校的教学实际,针对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展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
首先做到“知识对口”,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要和一线音乐课堂实际相联系,知识和规律的验证需要在课堂中得到体现,对于当下音乐教材的分析、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音乐教育的心理原理等都要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中体现。其次做到“能力对口”,在音乐课堂上说的再好也没有一首歌曲唱好更吸引学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音乐课堂中除了“中轴线”——课程设计外,能给课堂图上色彩的就是教师的音乐表演能力,教师应该具备中小学校实际要求的“杂家”标准,也就是说关于音乐方面的技能什么都要会一些,并具备良好的表演艺术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们信服,使感受音乐更为深刻,效果更佳突出。最后做到“教育思想对口”,普遍人们会有一种意识,认为音乐课是最好上的一种课程,放个音乐听听歌,拍拍手就下课了,其实这样想的人都是不懂的音乐教育内容和价值的人,作为未来音乐教师的师范生来说,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理想,要知道如果在义务教育的阶段中让学生们喜欢上了音乐,并建立了终身热爱音乐的愿望,将来人人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人人都善于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内心并与他人交流,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变的美好,犯罪率也会大大降低,而这一神圣的职责对于大众受音乐教育的范围来说就落在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身上。这些音乐教育理念都需要在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上去贯彻实施的。
音乐教育学课程综合改革对于提高音乐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师素养与专业技能起着促进作用,也为培养符合我省社会发展、中小学校需求、中小学生受益的合格音乐教师起着推动作用。通过综合分析与研究我省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学课程,并基于“双导师制”的教师素养要求,在综合改革方面针对课程设置,教师素养,课堂管理,教学课程设计,教师技能要求等方面均提出了改革意见,并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核心课程与“对口型”人才的建议。希望本研究将对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学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实施建议,为我省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