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文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合龙初中,江西 赣州 342500)
1.发声方法与气息控制。不同学生的气息控制与发声方法等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其演唱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大这两个方面的训练力度,并逐步深入探索,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视听训练、声部训练等合唱基本功练习。
2.音准和节奏。在课堂合唱过程中,如果不能统一节奏,一定会造成合唱的失败,如果音高不准,合唱将无法积极进行。所以,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音准与节奏等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以充分保证合唱的动力来源。
1.充分结合学生群体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他们的声域特点也都不一样。例如九年级学生群体的声域与成人混声较为接近,若音乐教师所选曲目不符合学生们的声域特点,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合唱教学难度加大,最终的合唱效果将不甚理想。
2.以教学主题和目标为基础。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曲目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教学目标及主体出发,并充分结合合唱时间、位置等不同因素,进行合理评估与选择。比如在抗战胜利纪念日期间,可选择《保卫黄河》等具有显著特色的歌曲。还比如对于表现集体精神的合唱曲目,可选择《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等。
1.合唱歌曲分析。合唱的声部类型有主调性和复调性两种,主调性需要将主旋律凸显出来,注重低声部的支撑。而复调性的各个声部都要横向发展,重要程度一样,需要教师提示声部进出的位置。因此在组织合唱练习时,音乐教师应先对合唱声部进行认真研究,然后根据合唱重点来进行合唱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设计。若声部中存在复调性歌曲,音乐教师可选择一首卡农练声曲,使学生适应和掌握声部间的交错。只有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有效提升合唱教学的质量。
2.合唱呼吸控制。良好的合唱效果不但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各自的声部来丰富声音效果,还对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合唱过程中,所有学生归属成一个整体,声部之间的有效配合必须可少。音乐教师一定要使每个学生都能领会自身在合唱中的角色与任务,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合唱。在具体的合唱练习过程中,音乐教师应以引导学生合理控制呼吸、发声。以保证音准与节奏,并贯穿合唱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组织学生合唱《我和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当一声部演唱时,音乐教师就赢给二声部气口,让学生合理调整自己的呼吸,以全面保证合唱队伍的顺畅呼吸。如果教师直接指导学生进入,就会导致合唱不主动、不和谐。所以,在合唱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气口位置。
3.简化合唱乐谱。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是面向全国多个省份编写的,对于很少接触音乐知识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初中生来说,音乐教材中部分内容要求相对较高。所以,音乐教师无需全面照搬音乐教材,应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试着降低部分音乐教学内容的难度,在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合唱效果。
1.气息方面。稳定的合唱状态必须有合理的气息支持,而初中生的嗓音尚处在发育阶段,在歌唱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气力不足的情况,这时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胸部呼吸来保证持续歌唱,进而有喉紧或气僵等不良现象产生。所以,音乐教师应对学生采取适当的呼吸训练,以防止学生在合唱时使用不正确的呼吸方法。
2.音准方面。在合唱过程中,要想保证各个声部的演唱能够实现和谐统一,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音乐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对各声部音准的把握与控制。具体来讲,音乐教师应组织学生多次跟唱,以充分保证各个声部旋律的准确性。和弦一定要准确,音乐教师可组织学生单独练习和弦,以保证和弦的统一和协调。
音乐教师必须立足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把握初中生的合唱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合初中生特点的合唱曲目,有效开展合唱教学,高度重视合唱教学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